日本歴史!!10分

2007-05-13 12:54 am
我想問日本(即真田幸村、伊達政宗、織田信長)那個時期的歷史全部完整地說出。

回答 (3)

2007-05-13 1:00 am
✔ 最佳答案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是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87%E7%94%B0%E4%BF%A1%E9%95%BF
伊達政宗(1567年9月5日-1636年6月27日)伊達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時代奧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戶時代仙台藩始祖,由於兒時因為眼疾的關係,失去了右眼,通稱獨眼龍。其母為有「美貌與謀略雙全之鬼姬」之稱的義姬,父為伊達輝宗。元服後字藤次郎。其名政宗(與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興之祖之稱)即意味能達成霸業。官位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從、越前守、右近衛權少將、陸奧守、權中納言,死後贈回正二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9%81%94%E6%94%BF%E5%AE%97
真田信繁(真田 信繁,さなだ のぶしげ),Sanada Nobushige,出生於永祿10年(1567年)(一說出生於永祿13年1570年)、卒於慶長20年(同年改年號元和元年)陰曆5月7日(1615年6月3日),出生於武田信玄的居城甲斐國躑躅崎館城(今山梨縣甲府市),歿於大坂安居天神社前(今大阪府天王寺區)。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別名真田幸村,Sanada Yukimura,另有信賀、信仍之名,幼名弁丸、源次郎、源二郎、与三郎。法號好白、謚號大光院殿月山伝心大居士,真田幸隆之孫、真田昌幸之次男,真田幸昌(真田大助)、片倉守信(真田大八)之父。以真田幸村、真田左衛門佐之名聞名於世,別號"日本第一武士(日本一の兵)"。並與源義經、楠木正成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悲劇英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4%B0%E5%B9%B8%E6%9D%91
2007-05-13 1:03 am
霸王崛起,幕府滅亡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今愛知縣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張一國的戰力,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名將今川義元(桶狹間之戰)而崛起。戰後他選擇和鄰國三河的德川家康結盟,把擴張領土的目標放在大名齋藤龍興統治之美濃國上。初期織田信長攻略美濃進度相當遲緩,直到織田信長靠著成功促成齋藤氏重臣美濃三人眾的倒戈,局勢才開始有了轉變。1567年9月,信長攻陷美濃稻葉山城,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並製作天下布武朱印,展開統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擁立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在盟友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標。1570年,將軍足利義昭不滿織田信長無視幕府的態度,暗中與本願寺顕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淺井長政、三好三人眾與朝倉義景等諸大名聯盟,形成所謂的「信長包圍網」,打算聯合對抗並消滅織田信長。
1571年,織田信長以比叡山延曆寺包庇與其敵對之淺井、朝倉兩大名,殺入山中將比叡山延暦寺焚毀,此舉引來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評,是信長生前引來較大爭議的事件之一。1572年,武田信玄發動軍隊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國、三河國,以圖進京,並在三方原擊敗德川、織田聯軍(三方原會戰)。隔年5月,武田信玄於信濃國駒場病故,死前決定繼承人是其孫武田信勝,並由信勝之父武田勝賴擔任陣代一職。1573年,織田信長與將軍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戰國時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時代在此劃下句點,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鮮
幕府滅亡後,信長消滅淺井、朝倉兩家,逼伊勢國司北田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之子北畠具豊,並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勢力。不久後織田信長在近江興建安土城,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篠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長篠之戰),戰敗的武田氏折損諸多重臣,衰亡於1582年。武田氏衰退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卻在1582年6月2日,遭遇重臣明智光秀的率軍背叛,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後戰死。信長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變後立即返回近畿,聯合其他重臣擊敗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戰),並在決定織田氏繼承人之清洲會議上支持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繼位。日後秀吉擊敗反對他的織田舊臣,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之後秀吉在小牧·長久手合戰後和德川家康談和,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日後於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在歷經紀州、四國和九州征伐使長宗我部氏、島津氏降服後,並於1590年包圍小田原城擊敗後北條氏,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統一日本的壯舉。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
1592年,太閤豐臣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中國。因此秀吉向朝鮮國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遭到朝鮮國王拒絕,使秀吉決定先併吞朝鮮,再併吞中國。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萬軍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只花一個月便攻陷朝鮮首都京城(今首爾),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李昖為了擊退日軍,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軍前去救援,這段期間朝鮮各地出現義軍抗戰,其中以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戰激發了朝鮮軍隊之士氣。1593年1月,明朝鮮聯軍以提督李如松為首擊退日將小西行長,收復平壤,雖在碧蹄館敗於日本名將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但後來因日軍以宇喜多秀家為首轉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鮮陸軍名將權慄的反攻而大敗,更因為李如松的偷襲而缺糧,迫使日軍退至釜山。此外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亦率領朝鮮水軍擊退日本水軍,日軍在海陸受挫的情況下被迫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議和下結束。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鮮,慶長之役展開。日軍為了減低朝鮮水軍的戰力,使用反間計污陷李舜臣,使其被李昖解職。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鮮,以明末名將麻貴為首與日軍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戰。朝鮮水軍在開戰初期被日軍擊潰,迫使朝鮮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軍。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主帥來島通總,使局勢開始扭轉。在兩軍對峙之際,1598年7月,太閤豐臣秀吉在京都伏見城病逝,日軍在五大老的命令下開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鮮聯軍於露梁海戰截擊大敗日軍,但李舜臣卻因日本名將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人的攻擊而戰死,日軍成功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文祿・慶長之役後,豐臣氏消耗過多財力,成為日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家立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返國的豐臣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係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坂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質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淩厲,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到了大約中午時分,家康以火槍隊向其事前已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作出威嚇射擊,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輕微優勢轉為戰線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了豐臣氏的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係,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鐘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坂城。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後藤基次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砲轟擊大坂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大坂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坂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參考: 維基
2007-05-13 2:03 am
真田幸村,昌幸的次子,被稱爲「日本第一兵」的幸村,更是日本最有人氣的武將。在大阪冬之陣中,他針對大阪城的弱點在城南突出的二丸外修築真田丸,配和火槍隊使用計謀使德川無功而返。夏之陣中用正攻法率領統一著赤甲的真田隊沖入家康本陣,直逼家康,在斬殺家康寸前力盡而亡。

慶長十九年(1614),豐臣家決定在大阪舉兵對抗德川,被流放在附近的幸村自然成了招募的物件。此時的幸村因爲長期幽閉生活造成的苦悶,40多歲的人看上去象60多歲的老人。幸村進入大阪城後受到極大歡迎,豐臣秀賴賜金200枚,銀30貫,配6000兵,幸村也是此時由信繁改名幸村。幸村主張先佔領京都,以迎擊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可惜無人相應,當時大阪號稱「強攻不落之城」,大家都覺的兵力少還是守城安全。但幸村還是決定在城外於德川一戰,他在城南的突出位置上建真田丸,以5000人對德川10萬大軍。可德川圍而不攻,只派間諜在城內破壞,想使大阪不戰先亂。對此,真田派少數火槍對摸到真田丸和敵陣之間一座叫「齋山」的小丘上,對另一邊山下的前田利長對射擊。當敵人沖上山時,真田隊已退回真田丸。於是德川派忍者混入真田丸,想製造混亂裏應外合,不料被真田利用,在黑夜裏大敗家康。後家康用大炮威脅城內,膽小的澱君下令和德川和解。至此冬之陣結束。

第二年戰事又開,大阪以5萬對德川15萬人,是爲夏之陣。戰前,德川分兵兩路分別從京都和奈良向大阪進軍。對此,猛將後藤又兵衛主張遠途迎擊,先破奈良之敵,再乘勝敗京都之敵,幸村則主張在大阪附近與疲憊之師合戰,一戰而奪之。而名義上的總指揮大野治長確不但要迎擊,還是分兵迎擊,而澱君也批准此方案,後藤和真田爲之啞然。於是京都方面由木村重成,長宗我部盛親率領,奈良方面由後藤又兵衛,真田幸村,毛利勝永率領分別迎敵。是夜大霧迷漫,各隊都延遲出發,只有後藤隊先走了,到達集合地點後沒有等到其他部隊後藤決定繼續前進。2800人的後藤隊在小松山與敵軍遭遇,後藤一鼓作氣奪下小松山,這時霧氣散去,德川的大軍就在對面的山頂上。後藤沒有等其他的部隊就開始衝擊德川軍,結果全軍覆滅。這時真田殺到,另一邊的毛利隊也趕到,於是毛利對本多,真田對伊達撕殺起來。伊達正宗引以爲豪的騎馬鐵炮隊很快被突破,真田隊切入敵隊,直沖敵本陣而去。就在戰事正酣時,大阪城傳領退兵,因爲另一對被德川打敗,木村重成等戰死。由真田幸村墊後大阪方開始撤退,面對不敢追擊的敵軍,幸村放聲大笑道:萬軍中也只有我是真丈夫?;

決戰當天,幸村請秀賴親自上陣,確被澱君阻止。開戰後幸村率領全套赤甲的騎兵直沖德川軍,不久四倍於其的松平忠直軍敗走,接著被突破的部隊越來越多,真田隊直沖德川本陣而去,德川本陣開始混亂。此時假幸村單槍匹馬沖了過來,本陣的火炮隊一起開槍阻擊,假幸村倒在彈雨中, 家康頓時鬆了一口氣, 但另一邊又出現了幸村,還是單槍匹馬沖過來, 此舉令德川軍徹底陷入了混亂,這時,真正的幸村帶領騎兵隊殺入, 德川的本陣開始逃跑,這是德川自武田信玄以來吃的唯一敗仗。可惜逃跑中家康扔了帥旗,使幸村失去了目標,最終功虧一簣。


伊達政宗(1567年9月5日-1636年6月27日)伊達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時代奧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戶時代仙台藩始祖,由於兒時因為眼疾的關係,失去了右眼,通稱獨眼龍。其母為有「美貌與謀略雙全之鬼姬」之稱的義姬,父為伊達輝宗。元服後字藤次郎。其名政宗(與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興之祖之稱)即意味能達成霸業。官位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從、越前守、右近衛權少將、陸奧守、權中納言,死後贈回正二位。

生平
伊達政宗騎馬銅像
位於仙台市。永祿十年(1567年),出生於出羽國米澤(今山形縣米澤市)的米澤城。在這個孩子出生以前,即有人說這個孩子是萬海上人投胎轉世,因此,在他出生以後,寄予厚望的輝宗將孩子的幼名命名為梵天丸。

元龜二年(1571年),才五歲的梵天丸罹換當時最容易讓小孩喪命的皰瘡(即天花)。輝宗在梵天丸生病時,另有一子竺丸(小次郎政道,義姬次子),但梵天丸是自己最重視的兒子,因此輝宗日日夜夜命人在梵天丸的病榻祈禱,其中也包含曾預言「梵天丸必遭一大劫」的法印和尚。最後,梵天丸終於逃過此大劫,但代價是右眼失明,也因為一眼失明,人稱「獨眼龍」。

右眼失明,卻也是證明梵天丸為萬海上人的重要證據-萬海上人在生前同樣是一眼獨明。不過,梵天丸的母親義姬在梵天丸右眼失明後,便覺得他的容貌十分的醜惡,為此,義姬將自己對梵天丸的愛,轉移到小梵天丸十一個月的次子竺丸身上。更有義姬毒殺政宗的傳聞,但是當時還年幼的政宗卻說「母親沒有錯」,來為義姬辯護。

之後,當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問到:「你的右眼上哪去了?」,政宗便會回答:「小時後,我爬到樹上去,卻不小心掉下來,這時我的右眼卻不小心跑了出來。於是我便將它當做一顆葡萄,吞到肚子裡。」有關於政宗右眼,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天花導致失明和吞到肚子裡的兩個故事。

政宗的右眼並不是像一般人一樣無法張開,而是可以自由的開闔,唯一的不同,就是右眼沒有瞳孔。據說,政宗對於自己失明的事情十分的介意,因此在命人塑造自己的雕像和畫自己的畫像時,總會叫人讓兩眼均保持完美,以達到心中的平衡。

元龜三年(1572年),輝宗為了教育政宗為精英,聘請臨濟宗的虎哉宗乙禪師為五歲的梵天丸的老師,開始了一連串嚴格的教育,並且學習漢學。天正三年(1575年),輝宗讓神職之子片倉小十郎(片倉景綱)擔任梵天丸的側近(侍童)。而小十郎可以說是梵天丸最親近的人,側近中的側近,日後是政宗的得力軍師,並經常跟隨伊達政宗

幼年時的政宗得最好的教育,並得日後得力助手片倉景綱(片倉小十郎)及伊達成實為家臣。天正五年(1577年),梵天丸元服,正式改名為「政宗」。天正七年(1579年),與陸奧國大名,三春城城主田村清顯的獨生女愛姬成婚。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是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1534年出生。父親死後、歷經與同母所生之弟的織田信行的家督之爭,勝利後成為織田家的主君。於擊破周邊敵對勢力的今川家與齋藤家之後,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並完成上洛(京都)。之後義昭與信長為敵,並下令給武田家、朝倉家、比叡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等,組成了反信長包圍網。信長突破包圍網後,邁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樂市樂座、土地調查等革新政策。後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謀反(本能寺之變)而自殺。

否定既存的權威與勢力(朝廷、佛教等),選用人材不在意其家世出身,透過活用新兵器如火繩槍將戰國時代導向終結之路。由於秀吉的情報操作加上信長本人亦曾自稱魔王(第六天魔王),信長本身亦存在為人所懼的部分。

少年期
信長於1534年5月12日出生於尾張國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另有一說是勝幡城),幼名為吉法師。是尾張守護代旗下三奉行之一的織田信秀的嫡長子(排行老三,有一庶兄織田信廣),母為信秀正室土田御前,同母弟有信行、信包和秀孝。因為母親是正室,才成為嫡子的信長,2歲就成為那古屋城的城主。然而少年時代常有荒誕不羈的行為,後來被嘲為「尾張的大傻瓜」。對鐵炮傳入日本時的種子島槍感興趣,且不拘泥於身份地位,和一般人民一樣與市裡的年輕人一起玩耍的故事廣為人知。信長還是少主的時期,父親信秀在錶面上臣服於清洲織田家,然而信長只帶了幾個人就到清洲織田家支配下的清洲城放火等行動,令父親信秀相當吃驚。從年少時期即可見其大膽。三河的戶田康光背叛今川家投奔織田家時,戶田將松平竹千代(日後的德川家康)賣給了織田家,當時年輕的信長和成為人質的松平竹千代,一起度過了少年時光。這段往事後來成為兩人締結了穩固的同盟關係(清洲同盟)的一個助力。

1546年,在古渡城元服之後正式改稱織田上總介(織田信長)。1548年,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提出與信秀宿敵的美濃國戰國大名齋藤道三長女歸蝶政治聯姻的策略。1549年(一說是1553年)信長在正德寺與岳父齋藤道三會面,當時道三察覺到被稱為「傻瓜」的信長的真正才識。

1551年,織田信秀在尾張尚未統一又有強敵今川義元的內憂外患下,終於因酒色過度中風而死。身為嫡長子的織田信長因而繼承家督。在信秀的葬禮上,信長一反傳統,對父親的祭壇投擲抹香而引來爭議(關於此事件有一說是為後人的創作)。1553年,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為了勸諫信長的奇行而切腹自盡。信長也為此感到悲嘆、找來澤彥和尚建立了政秀寺來悼念政秀的亡靈(但關於政秀的切腹,有一說是政秀並非為了死諫信長而是因為其子五郎右衛門和信長之間的不和)。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07: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2000051KK033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