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歷史 (軍事) ~我星期一要交功課了~

2007-05-12 3:38 pm
任何關於香港的歷史 (軍事)的資料 ^_^

回答 (2)

2007-05-12 5:15 pm
✔ 最佳答案
英國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兩國的海運企業,然後有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採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國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通貨膨脹;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
第一次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
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0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 一帶,並佔領香港島。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為全權代表到中國。之後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要取得與中國貿易的自由。在香港建立基地以後,即宣佈香港為自由港。英國的商人,包括鴉片商販,逐漸將香港建立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美國的鴉片商販及銀行家亦有到香港參與跟中國的貿易。
1851年太平天國起,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萬多人。香港亦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沿海的主要轉口港。除了貨物的轉運外,香港亦成為華南中國人移居海外的中轉站。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超過200萬廣東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或被運往海地充當勞工。
第二次鴉片戰爭、割讓九龍半島
1856年至1858年,清朝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在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上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再割讓給英國。當時的清廷已經是日薄西山,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90年代,南中國發生鼠疫。1894年春,在廣州傳出超過十萬人死亡的消息。同年五月,太平山中國人集中聚居的地區亦爆發了病症,每天的死亡人數最多達一百人。結果當年之內共有2,552人死於瘟疫,為數約十萬名的華人離開香港,貿易額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後三十年之內,鼠疫仍偶爾在香港出現,1898年至1900年期間,便再有1,290死於鼠疫。
租借新界
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佔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英國則佔領山東的威海以平衡列強勢力。同時法國亦借機進駐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香港的防衛需要加強為由,向清政府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這些地方後來成為現在的新九龍、新界,以及鄰近的兩百三十六個離島。租借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時屆滿。
日治時期
香港在英國統治下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軍佔領時中斷。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即展開對中國的侵略。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佔廣州及鄰近地區,之後南下至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大量難民逃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31年的八十七萬九千,增至1941年的一百六十四萬。由於香港的華人亦有為中國的戰事,出錢或出力對抗日本。日本對此感到不滿,曾多次向香港政府抗議香港華人的反日行為。
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天,即民國30年(1941年)香港當地時間 12月8日由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日軍不單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開戰的首天便取得制空權。英軍和印軍撤退到醉酒灣防線,然後撤出九龍半島。英軍和渡海後的日軍繼續激戰。最終英軍失去了唯一的水塘 (香港對水庫的稱呼)。加拿大兵團在戰事中負責扼守從市區通往港島南部的黃泥涌峽要道。
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三樓的日軍投降,從此揭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日軍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總督。酒井隆在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殺人無數。根據事後酒井隆在戰犯法庭的審判記錄,他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如下:
1941年12月17日至12月18日,在鯉魚門屠殺了30名囚犯。
1941年12月18日在摩星嶺炮台屠殺了24名囚犯。
1941年12月19日屠殺了一隊20人的英國醫療隊。
1941年12月24日至12月26日,強姦七名護士,當中有三人死亡;殺害60至70名受傷的戰俘。
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香港市民反日情緒高漲,有平民在香港島的山頭伏擊日軍將領。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更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游擊隊,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
日治時期,香港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折。經濟上,日軍強迫香港市民以港幣及法幣(國民政府貨幣)兌換日本軍票,到了戰後所有的軍票都不獲承認而變成廢紙。戰時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大幅下降,香港的經濟陷入低谷。日本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香港的街道地區亦被改成日文。由於食品及其他物資嚴重不足,加上日軍在香港實行疏散政策,鼓勵或強迫市民離開香港;戰後香港的居民人數大減至七十萬左右。1943年和1944年的日治後期,更出現人吃人事件。
參考: 維基百科
2015-12-28 12:57 pm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2000051KK006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