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007-05-12 5:44 am
詳細d~~~~~thx~~~

回答 (3)

2007-05-12 5:49 am
✔ 最佳答案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皇帝制度。中國歷史上,都是以一個封建朝代代替另一個封建朝代,而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封建王朝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中國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民國初年並未能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辛亥革命後,真正的民主和共和並沒有得到實行。

君臣關係是漢代董仲舒以來中國思想中「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因此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會進一步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但是封建思想和傳統價值觀念並沒有被清除,在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才進一步提出了打倒孔孟思想。直到今日,一些封建思想,還在人們的腦子裏,在中國大陸,還是實行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一些封建帝制時期的價值觀仍然以不同的形式起著作用。在臺灣,1990年代後,嘗試推行了所謂民主和共和的體制,但往往過於地方功利,也令人看不到民主的未來。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積極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管倆,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的評價 -成功?? 失敗??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但隨著民國政治的混亂,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辛亥革命的成就評價開始受到質疑,如魯迅在小說《阿Q正傳》中點出了革命並未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帶來改變和進步。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中國,因此要進一步發動文化上的改革。

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而共產黨雖然認爲辛亥革命由於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沒有建立共和體制,更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會革命,來達到平均地權的主張,而是在列強的壓力下,與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妥協,把勝利果實拱手相讓。但同時又認可辛亥革命是個具有階段性成就的革命,為後來進一步革命奠定基礎。例如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周恩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何香凝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新發展」。其後馬克斯主義史學的史家,多把辛亥革命視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亦即社會主義革命之前所需要的前一階段的革命。這種以視辛亥革命為正面意義的想法,1950年代以後的海峽兩岸,都是主流的觀點。

一直要到了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才開始有人對這種以革命是正面甚至是「革命崇拜」的想法作出反省,例如中國的思想史家李澤厚、劉再復等人,認為在20世紀初的中國,保留君主的漸進改革比暴力的革命更能使中國在穩定中發展,袁世凱、康梁、嚴復、楊度等君主立憲的主張比孫中山更適合於當時的中國。台灣的歷史學者也開始對國民黨加諸於「辛亥革命」的一些「神話」作消解,重新評估辛亥革命的價值和作用。

西方學者,漢學家和歷史學家對辛亥革命也有很多研究。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評價辛亥革命僅僅是「政體的變革」,而「基本是上一場失敗」。 高慕柯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大於它所有領袖的革命,是一次「沒有真正領導者的革命」。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納散尼爾·佩弗(Nathaniel Petter)對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試圖建立起的共和整體給予很低的評價:「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據地。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結束了,即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失敗的並不是共和政體……而是一代人。」
2007-05-12 5:49 am
辛亥革命是一場「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偉大革命運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孫中山的主要功績就是領導了辛亥革命,成為20世紀中國的巨人。
  辛亥革命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無疑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政治、思想方面,這是一次思想解放。民主的高揚,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
  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辛亥革命在終極意義上失敗了,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民眾的生活狀況都未得到徹底的改變。革命的果實為代表西方列強利益的軍閥、官僚、政客所攫取,民國名不副實。所以,孫中山在他的遺言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007-05-11 22:04:21 補充:
http://ktl.hkcampus.net/~ktl-ykt/lqa01.htm(依個網有晒)

2007-05-11 22:18:34 補充:
http://ktl.hkcampus.net/~ktl-ykt/noteb001.htm

2007-05-11 22:39:05 補充:
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皇帝制度。中國歷史上,都是以一個封建朝代代替另一個封建朝代,而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試圖建立 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封建王朝 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2007-05-11 22:39:37 補充:
當時中國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民國初年並未能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辛亥革命後,真正的民主和共和並沒有得到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7-05-11 22:42:37 補充:
君臣關係是漢代董仲舒以來中國思想中「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因此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會進一步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想。

2007-05-11 22:43:09 補充: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但是封建思想和傳統價值觀念並沒有被清除,在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才進一步提出了打倒孔孟思想。直到今日,一些封建思想,還在人們的腦子裏,在中國大陸,還是實行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一些封建帝制時期的價值觀仍然以 不同的形式起著作用。在臺灣,1990年代後,嘗試推行了所謂民主和共和的體制,但往往過於地方功利,也令人看不到民主的未來。

2007-05-11 22:43:40 補充:
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加上民主主義沒有得到成功地施行,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為然,此外尚有國家社會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會在民初成為不少知識分子的新信仰。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使得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共使中國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2007-05-11 22:44:22 補充:
社會影響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 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 的地位。

2007-05-11 22:45:13 補充: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積極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管倆,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併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2007-05-11 22:47:02 補充:
辛亥革命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革命運動。這次革命運動已經過去整整半個世紀了。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而辛亥革命,則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個革命。”(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民主派當時領導人民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廣泛地傳播了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007-05-11 22:47:40 補充: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失敗的一面。這次革命雖然趕走了清朝皇帝,建立了共和國,卻沒有能夠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以致使中國人民在辛亥革命后仍然長期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壓迫之下。

2007-05-11 22:49:04 補充: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了國民黨,使它成為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制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宣言的旨趣》這篇演說中指出:“此次我們通過宣言,就是從新擔負革命的責任,就是計划徹底的革命。終要把軍閥來推倒,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于對內的責任。至對外的責任,要反抗帝國侵略主義,將世界受帝國主義所壓迫的人民,來聯絡一致,共同動作,互相扶助,將全世界受壓迫的人民都來解放。”這是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

2007-05-11 22:49:48 補充:
孫中山逝世以后,蔣介石背叛革命,把中國重新拖入黑暗的深淵。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領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再接再厲地堅持革命斗爭。今天,中國共產黨不但已經領導中國人民徹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所未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已經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決定性勝利。新中國正在欣欣向榮地向前發展。

2007-05-11 22:50:41 補充: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但它在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上卻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這次革命對亞洲的覺醒,以及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也有著深遠的意義。當著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時候,偉大的列寧就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布拉格”)全國代表會議決議中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遭到破壞的世界意義”,并且對中國的革命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和深切的同情。1913年5月18日列寧又在《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這篇著名的文章中寫道:“在亞洲,到處都有強大的民主運動在增長、擴大和加強。

2007-05-11 22:51:38 補充:
那里的資產階級還同人民一起反對反動勢力。數萬萬人民正在覺醒起來,追求生活,追求光明和自由。”“整個年輕的亞洲,即亞洲數億勞動者,有各文明國家里的無產階級做他們的可靠的同盟者。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無產階級的勝利,他們一定能把歐洲各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一同解放出來。”在辛亥革命五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空前強大,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正在蓬勃高漲,列寧的偉大預言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

2007-05-11 22:52:21 補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為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而編成的這部回憶錄,生動地記載了當時中國人民英勇斗爭的史實,提供了關于辛亥革命的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在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時候,回顧過去,重溫這段歷史,使我們的心中對辛亥革命的英雄們充滿了崇敬。我們一定要繼續發揚和學習革命前輩的英勇斗爭精神,繼續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英明領導下,信心百倍地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而努力。
2007-05-12 5:49 am
辛亥革命中的三個名詞:中華民國、三民主義、國民革命,皆源於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後。九十年來,已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最流行的觀念。但此三個名詞的產生,並非一躍而就,而是有其複雜的過程與背景,與中國傳統、時代潮流有不可分離之關係,對辛亥革命運動之作用與影響,至為深遠。本文將以微觀的角度,來檢視這三個名詞產生的過程和背景,藉以透視辛亥革命的意義和性質。
自八0年代兩岸三地學者頻繁交流以來,對於學術研究,也帶來新的刺激。使之過去許多不是問題的問題,經過討論或爭論,便有了問題而須重新思考了。而此三個名詞,亦正如此。即以"中華民國"一詞而言,一九八一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日本學者為倡起兩岸學者交流,發起辛亥革命學術討論會,希望兩岸學者參加,此盛事也。其時臺灣方面尚未"開放",既怕"統戰",但又不甘"示弱",乃在日本演了"對臺戲"。大陸學者會於東京,來自臺灣中華民國學者會於橫濱。其時日本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有的學者對"中華民國"國號不免質疑。會中有一日本學者提問:中華民國國號創自何時、何地、何人?此乃不成問題之問題也。但來自中華民國的學者不免為之一楞。幸筆者對《孫文學說》第八章有深刻之印象,乃即席答之曰: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日孫中山創之於東京也。其文曰:
"成立革命同盟會於東京之日(按即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日),吾(孫中山自稱)始信革命大業可成身而成矣。於是乃敢定立中華民國之名稱,而公佈於黨員,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而傳佈中華民國之思想焉。"
此答案精確否?如用微觀透視之,即有問題了。經遍查一九0五年孫中山之著述及同盟會有關文獻,以及當時報刊如《民報》之文字,找不出《中華民國》這一名詞。一直到一九0六年十二月二日孫中山在《民報》周年紀念會的演講詞中,始三次提到"中華民國憲法"。章炳麟慶祝詞中亦有"中華民國萬歲"之口號。稍後,孫中山制訂《同盟會革命方略》之<軍政府宣言>中有雲"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並謂"奉成自由平等之資格,中華民國之根本,胥於是乎在焉".
"中華民國"名詞之確立,乃是經過長時期的演進。早在一九0三年孫中山在東京青山成立軍事學校時,學生入學誓詞有"恢復中華、創立民國"詞句,一九0五年的同盟會會員入會誓詞因之。這是"中華"和"民國"的出現,連在一起,便是"中華民國"了。惟的多年來流行的"中華民國"英文名詞(Republic of China, ROC)則先于中文名詞的出現。一九0四年秋孫中山在紐約發表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dstion)英文本中,即提到"把這個不合時宜的韃靼帝國,要改造?中華民國",其英文原文為: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out-of date Tartar Monarchy into a Republic of China 。早期的譯本,譯為"改良滿州往日專制政體,變為支那共和之政體"則較失真。在同盟會正式成立的一周之前,即一九0五年八月十三日孫中山對東京留學生演講詞中,尚用"大共和國"名詞也。
"中華民國"一詞,依章炳麟(太炎)在《民報》發表<中華民國解>,極富中國傳統意義,其文雲:
"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於夏水則為同地,於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會,是故華雲、夏雲、漢雲,隨牽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中華民國之所以諡。
中華民國一詞之意義,依《同盟會革命方略》<軍政府宣言>所列"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兩網之說明,則具傳統與現代之雙重性。其文曰:
"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
"建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依前之說明,"中華"意義,寶貝"漢賊不兩立"之傳統性;"民國"意義,則具現代性,行民主而反傳統帝制。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7: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1000051KK042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