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建築一切知識(急)

2007-05-12 12:31 am
請問有關希臘建築有什麼特別之處?
有什麼古代名勝建築?
以及有關希臘建築有什麼特別故事或傳說?
請詳述~thx

回答 (4)

2007-05-12 12:37 am
✔ 最佳答案
古典時期


--------------------------------------------------------------------------------
建築
--------------------------------------------------------------------------------
  古典希臘建築之風格分為多利克式﹝Doric﹞、愛奧尼亞式﹝Ion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主要特徵呈現在支撐屋頂的石柱﹝column﹞之上。石柱包括三個部分,即柱基、柱身和柱首。山形墻﹝pediment﹞亦為希臘式建築特色之一,其作用係將屋頂之重量放於直立之石柱上。



年代:471 - 456 B.C.

名稱:山形墻

地點:宙斯神廟,奧林匹亞,希臘


  多利克式為最早出現者,其特點為無柱礎或柱基,柱頂或柱首極為 簡單並無任何裝飾。巴特農﹝Parthenon﹞神廟之石柱即屬於此一形式。



年代:447 - 432 B.C.

名稱:巴特農﹝Parthenon﹞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多利克式

  巴特農在希臘文係意指「處女之所」,建造於公元前四四七年至四三二年之間,建築師為艾士提羅﹝Ictinos﹞與加利克提士﹝Callicrates﹞,雕刻的主要設計者為非迪亞士﹝Phidias﹞。此一由大理石建造之神殿位於雅典城,為所謂「阿可波力士」即「高城」諸神廟中最主要之建築。建造此廟的目的係供奉希臘女神雅典娜。雅典娜為戰神,但亦為智慧之神及航海者與雅典的保護神,故建造之費用係由全雅典市民所捐獻。每四年舉行一盛大祭祀儀式,以慶祝雅典娜之生辰。

  整個神廟分成兩大部分,即正殿及後室。兩者皆無窗,正殿末端正中位置,原係一由象牙與黃金製成,高約四十呎之雅典娜立像,其上並有桅杆以象徵其為航海者之保護神,唯現已無存。後室部分稱之為巴特農,神廟即以此為名,原為貯藏祭祀器皿等之用。神廟外部雕刻甚多,唯內部無任何裝飾性之雕刻。巴特農神廟長約二百十八英尺、寬約一百零四英尺,石柱約為卅四英尺。



  愛奧尼亞式出現較遲於多利克式,其特點為有柱礎或柱基,柱頂或柱首口分之兩端,有向外捲曲狀之紋路作為裝飾。位於雅典之雅典娜尼克﹝Athena Nike﹞神廟與伊列克泰安﹝Erechtheum﹞神廟之石柱,即為此一類型。


年代:427 B.C.

名稱:雅典娜尼克﹝Athena Nike ﹞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愛奧尼亞式






年代:421 - 405 B.C.

名稱:伊列克泰安﹝Erechtheum﹞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愛奧尼亞式

  巴特農神殿北邊的伊列克泰安﹝Erechtheion﹞神殿建於公元前 421 至 405 年,其名稱則是來雅典皇帝伊列克泰雅斯﹝Erechtheus﹞的名字。東西的房間供奉著雅典娜女神, 西面有兩個門廊,一個面北,另一個較小的則對著巴特農神殿,也是有名的「女神之門廊」﹝Porch of the Maidens〕,用來支撐屋頂的子是六個女神雕像,使這建築物更具陰柔的特色, 柱子底座和柱頂的裝飾雕刻常精細而豐富。

  左下圖為此神廟原來的樣式。



  科林斯式為最遲出現之形式,特點為有柱礎或柱基,柱頂或柱首部分有花草集結狀之裝飾。位於雅典之宙斯﹝Zeus﹞神廟之石柱即屬此一形式。其後為羅馬帝國所廣泛採用,在意大利極為流行。


年代:427 B.C.

名稱:宙斯﹝Zeus﹞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科林斯式



  上述三種石柱形式,仍可見於後代東西方倣古希臘石柱之建築中,美國國會、臺灣省立博物館及新竹獅頭山日據時代所建之佛教廟宇等,均有希臘式之石柱出現。山形墻在仿希臘式之建築物皆可見之,如美國國會、白宮、臺灣省立博物館等。

  前面舉了一些希臘神廟的例子,我們必須瞭解希臘神廟之內部均甚為狹小,僅有祭司及領袖方能進入屋內,其餘參加群眾均在神廟前設有祭壇之廣場舉行敬拜儀式,且神廟內無窗,故內部陰暗,以增強神秘氣氛,全藉面向東方之門口進入光線,此種安排頗與印度之印度教神殿相似。此外,灰石與大理石為希臘神廟之主要建造材料唯後者較為昂貴。

  希臘神廟建造時,其連接處不用膠泥而將石塊表面磨平,使接觸及看方面增加,直接放於石塊上,並在內部加上金屬固定物等,使連接處不致脫落。
2007-05-12 12:42 am
在所有古代文明中,羅馬文化應該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因為羅馬有許多保留下來的文字資料,使後人能夠研究他們豐富的歷史素材。然而一談到藝術,就很難找出它特有的風格,因為羅馬人將希臘各時期的不同藝術成就都吸收過來,甚至很多羅馬藝術家都來自希臘,這也難怪羅馬藝術成為希臘藝術的繼承者。
  羅馬原本是在西元前八世紀,由拉丁人在義大利半島西部,泰伯河﹝River Tiber﹞下游建立的一個小城邦國家,並在地中海沿岸逐步地發展,從西元前八世紀到西元四七六年,書寫了長達近十三個世紀的歷史。若依照其政治組織情形,古羅馬建築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王政時期︰﹝The Kingdom period,西元前八世紀 ~ 西元前 510 年﹞
在這個時期,伊特拉斯坎人是統治義大利的主要力量,即使如此,羅馬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到了西元前 509 年,當伊特拉斯坎的最後一個皇帝被推翻,羅馬於是就完全獨立並建立了一個以法律為基礎,實行自由民主的共和政體。
伊特拉斯坎人的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人受其影響,於是王政時期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
﹝二﹞共和時期︰﹝The Republic period,西元前 510 ~ 西元 27 年﹞
共和時期,羅馬不斷以戰爭擴張版圖。在西元前三世紀佔領了整個義大利,到了西元前二世紀與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經過幾次戰爭,制服了北非;三年之後,即西元前 146 年,又征服希臘化時期的希臘
羅馬在統一義大利半島與對外侵略中經常聚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因此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尤其對希臘的征服,又使羅馬人學會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鬥場。從古羅馬建築遺跡來看,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三﹞帝國時期
羅馬將領凱薩﹝Julius Caesar﹞的姪子屋大維﹝Octavius﹞於西元前 27 年結束內戰,成為羅馬的統治者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之後,將羅馬帶進入了帝國時期,開始長達約兩百年的繁榮時期。當時的版圖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顛的廣闊地區;北面包括高盧﹝相當現在的法國、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國和比利時的一部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在這段時期,帝國各地普遍進行重大的建築活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集中在羅馬本城。
在帝國繁榮時期,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因此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都陸續建造。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
由於古羅馬公共建築物類型多,型制相當發達,樣式和手法很豐富、結構水準高,而且初步建立了建築的科學理論,所以對後世歐洲的建築,甚至全世界的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期疆域
從西元三世紀起,羅馬帝國開始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逐漸陷入混亂,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占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古羅馬的建築
羅馬人征服希臘之後,發現希臘藝術之美,於是向被征服者學習。無論建築、雕刻或繪畫,似乎只有模仿希臘,才能充實羅馬人的新知識,才是培養羅馬人的新教養。
因此羅馬的一切建築也是繼承希臘建築式樣而來的,從而繼續發展下去。換句話說,希臘時代的多利克、愛奧尼亞、科林斯三種式樣都為羅馬所繼承,其中最富裝飾性的科林斯式被運用得最多。除此之外,羅馬人也改良出兩種新的柱式:
﹝一﹞羅馬多利克柱式﹝Roman Doric Order﹞:這是羅馬人改造多利克式,在柱底加上一個柱基後的成品。
﹝二﹞複合柱式﹝Composite Order﹞:這是把愛奧尼亞柱式柱頭上的卷渦 ﹝volute﹞造型加在科林斯式芼茛葉柱頭上得到的複合式柱頭柱式。
羅馬多利克柱式 複合柱式
羅馬建築二種基本柱式
由於羅馬民族愛好華麗,經常在建築上將希臘式的裝飾上又加了羅馬式的裝飾,使建築變得更為華麗。不過,到了羅馬真正強盛之後,就開始發揮他們自己的民族個性,將羅馬的特色表現在所有各種的建設上。譬如運用拱門與拱頂﹝arch and vault﹞於各式建築,是希臘建築所沒有的。
實際上,拱門造型從埃及時代便開始發展,即使在義大利很早也被伊特拉斯坎人所運用,到了羅馬時代,羅馬人首度將它與標準的希臘石柱結合運用,成為羅馬建築的特色之一。羅馬的拱門是由一塊塊楔型拱石﹝voussoir﹞交相砌成,十分穩固。後來演變成筒型拱頂﹝barrel vault﹞及穹型拱頂﹝groin vault﹞。以下舉萬神殿﹝Pantheon﹞、圓形競技場﹝Colosseum﹞與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 為例,說明羅馬建築的特色。





萬神殿
﹝Pantheon﹞
--------------------------------------------------------------------------------
西元 35 ~ 118 年
羅馬,義大利

說明:萬神殿由兩部份組成:一為傳統的長方形廟前門廊,門廊前矗立著粗大的花 岡岩石柱,另一部份是一個巨大的圓頂大廳。門廊的長方與大廳的圓這一個鮮明的對比由於巨大的視線障阻而越加尖銳。人們穿過由各種凝重的方形結構組成的世界,進入天體般渾然無限之中。光柱從頭頂上的圓孔投射下來,也讓這無限的天體生動起來。

  內部空間是由高度與半徑相等的圓柱作為牆壁,加上半球型拱頂,組成大 廳。大廳總高為 44 公尺,與拱頂的直徑相同。壁面及石柱均為大理石,有帶藍色和和紫色紋路的白色大理石,有橘黃色的,還有斑岩等,在大廳中的陽光照射下流露各種色彩。








圓形競技場
﹝Colosseum﹞
--------------------------------------------------------------------------------
西元 72 年
羅馬,義大利



說明:古羅馬的圓形大劇場是個橢圓形的建築,可容納五萬名觀眾觀賞競技比賽或戲劇表演活動。其樓高四層,下面三層皆有拱廊環圍。每一層的拱門都被四分之三不同的圓柱形式所支撐,如第一層為多利克柱式,第二層為愛奧尼亞柱式,第三層為科林斯柱式,最頂端則為科林斯半露柱壁。從劇場頂端可伸展出大型的遮蓬,遮蓋整個圓形劇場以遮陽或擋雨用。

  羅馬圓形劇場歷經三朝皇帝才建造完成,於其他的建築相較,其建造、工程及威權之表徵,在在都顯示這就是古羅馬文化。建築物的正面,在第二及第三層的拱門間原來都有雕像佇立在旁。觀眾則由地面樓層的拱門進場入座。






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
--------------------------------------------------------------------------------
西元 313 年
高 21 公尺,面闊 25.7 公尺,進深 7.4 公尺

羅馬,義大利

說明:君士坦丁凱旋門距離圓形競技場很近,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 312 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它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由於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因此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

  凱旋門的裏裏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拆除過來的。因此它上面保存的是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二世紀,當羅馬人征服西班牙時,也在現今馬德里西北方的塞哥維亞﹝Segovia﹞,利用拱形建築了著名的古羅馬水道橋﹝Roman Aqueduct﹞,從遠處輸水使用。





古羅馬水道橋
﹝Roman Aqueduct﹞
--------------------------------------------------------------------------------
約西元二世紀
塞哥維亞﹝Segovia﹞ ,西班牙

說明:塞哥維亞的古羅馬水道橋全長為 17 公里,利用附近盛產的花崗岩,採用堆積石頭的方式而非以灰泥塗抹。自從羅馬時代,這座水道橋一直供應當地居民飲水用。原本在水道橋的中央高處的牆凹處有羅馬皇帝及大力士赫拉克雷斯的銅像,在西元 1520 年被聖母瑪麗亞像和聖西巴斯堅的雕像所取代。

  目前在市區所見的水道橋全長 813 公尺,從阿索圭霍廣場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這條水道橋有許多部份是雙層拱門支撐著,在最底的谷底,高度也有 28 公尺,相當於 8 層樓高的現代建築。
參考: 網址
2007-05-12 12:41 am
希臘位於南歐,在地理上包括有巴爾幹半島南端,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及位於愛琴海(Agean Sea)、地中海及愛奧尼亞海(Ionian Sea)中許多島嶼所共同構成。希臘境內平原不多,大部份為山丘,海岸線長。氣候上除了北部為大陸性氣候外,絕大多數地方為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克里特島是愛琴海南端最大之島嶼,由於地理位置之關係,克里特島乃成為希臘、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之一個中間站。克里特島是一個由數個山脈所盤據,土地相當肥沃之地方。在其西面乃為琉卡山(Leuka),東邊為迪克特山(Dikte),中央為依達山 (Ida)。 。
諾薩斯宮殿(Palace of Knossos,c.1600 B.C.)
克里特島使希臘史前文明最重要的建築乃是宮殿,通常是圍繞著一個長方形之中庭,面臨中庭的立面,也反映了躲在立面後房間之機能。這些房間是依機能-儀式、行政、宗教及居住而彼此成群。克里特島上建築之特徵﹕柱列、玄關或者是柱廳,可能部份是來自於埃及之影響。而以石塊作為牆基及開口部之框,還有寬闊之階梯,則為在此首創。這些宮殿在西元前一千七百多年之前,由於一次大地震被全部損毀。不久,在這些宮殿之原有之輪廓上,再度建立起新建築。雖然規模不大,但這些城鎮再加上它們之公共設施,卻是希臘城邦(Polis) 之前身。
由於克里特文明到了米諾斯 (Minos)統一整島後才興盛,許多歷史學者也習慣以代表米諾斯時期的米諾安文明來指稱克里特文明。然而歷史學者對於米諾斯的定義卻不是指特定之某人,而是泛指一個政權。米諾安的建築師通常不太考慮到所謂的平面架構,他們不太關注到是否會有一個乾淨整齊之輪廓。在諾薩斯之宮殿,我們所看到的通路則不是直線的,而重心則在於多用途之中庭上。在此中庭之周圍,空間的層次性是混淆不清的,而且也沒有強而有力的軸線貫穿建築。我們甚至可以說,整個建築是個迷陣 (labyrinth),而事實上,迷陣此字亦源自於克里特島,其字源原意雙面斧,為克里特島上重要宗教象徵。在這個建築內,我們可看到不同層數不同元素之立面參雜在一起。
諾薩斯宮殿錯綜複雜的空間可以使我們想起人身牛首米諾托(Minotaur)之故事,此故事應溯至米諾斯的身世,他原為天神宙斯與腓尼基公主歐羅巴(Europe)之長子,有一次在祭拜海神之儀式中,私自佔據了一頭甚美之公牛因而觸犯海神。海神因而讓公牛與米諾斯的王后帕希腓伊(Pasiphae)通姦,因而生下米諾托。米諾安於是聘請泰達魯斯設計建造迷陣將之困於宮殿中,但每年必須自雅典進貢七童男與七童女供給米諾托祭殺。後來西修斯 (Thesuss)潛入宮殿將之殺死,然而西修斯卻深陷於迷陣中,最後經由亞利亞德娜(Ariadne) 公主之指引才得逃出,看來這個神話和事實的確有好幾分吻合性。
整個宮殿由中央之中庭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半部再由一條南北向的通道分為儲藏室和包括帝位室(Throne room )之各種儀式空間。東半部則分為北部之工作室及南邊之帝王及王室住宿區。諾薩斯在全盛時期有四萬住民,宮殿是位於一個微凸之地上,有緩坡朝向海面,東及南面較陡面臨河,在河口有港,有一條路連接宮殿與港口,經過小宮殿(little palace )及劇場區後再南轉經過入口入宮。在南面則有路與菲亞斯多斯(Phaistos)相通,雖然北面有一個美麗之入口通道,但是正式之宮殿入口卻是位於西面。經過一個只有一根柱子之玄關,和一間警衛室而進入所謂的「行進大道(Corridor of Procession)」,在這個狹窄之通道上,畫有五百個和真人一樣大小手持各種供奉品之男女,通道向南延伸約二十一米,然後向左轉可以到達一座寬大樓梯之基部。在其上有一些祭儀空間,在往下則為帝位室。此間帝位室亦可以由中庭經過一間前室入內。在通道和中央中庭之間亦夾有另外一個通道,在其間有一幅著名的「帝王祭司圖」,描述一個帝王祭司頭戴百合花及孔雀羽毛冠,左右可能牽引一隻葛利芬獅鷲獸之情形,帝位是由雪花石膏所作,其兩側之凳亦為相同之材料,此外,牆上亦畫有葛利芬獅鷲獸以作為護衛。
位於中庭之東的居住部份是低於中庭下面兩層,然而其上必然還有兩層之存在。這一部份是一座有採光井之大樓梯作為垂直之主要動線,在這個樓梯間,亦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遍佈全宮殿木製下縮而且有個大圓柱頭之柱子,柱身除最下部份漆黑之外,全為紅色,而柱頭則為黑色,整個柱身與柱頭之斷面為橢圓而非圓。下了大樓梯之後便可以進入雙斧室(Hall of Double Axes ),亦即為帝王之室,地面鋪設石膏石板,牆上則刻有克里特島上之神聖象徵-雙面斧,室中五根方柱將空間一分為二,而柱間之雙推門則可以依必要或非必要之需而加以開閉,東面及南面則有遊廊(verandas)直接朝向外面。
在帝室之南則為皇后室,在牆上則有精緻之海洋景色及歌舞女郎,天花亦有螺紋形之裝飾,中央中庭則為大部份活動舉行之所,尤其是在舉行Minoan牛舞時,更加狂歡。牛舞是島上一種神聖的儀式,和舊石器時代晚期有角怪獸祭禮必然有某種程度之關聯,在儀式進行之時,觀眾圍在中庭四週,經過訓練之男女勇力與發怒之牛相互搏鬥,他們可能會抓住牛角不放,亦可能會跳立牛背,這些景象可以由一幅博師圖之壁畫中看的很清楚。這種牛舞相信亦和神話有關,前述之牛半人之米諾托怪物有關。在宮殿中,聖角被置於某些特定位置,而在宮殿軸線之遠處,有裂縫之多克塔斯 (Touktas)山,也能喚起人對這種古老象徵之敬畏。 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之時,諾薩斯宮殿和其他克里特島上之城鎮已經完全荒廢,宮殿已經毀壞,而住民則移往希臘,大約是此時,或許是更早,已經控制希臘大陸二至三世紀之邁錫尼人已經將統治勢力擴充至克里特島上了,過去一直有人認為邁錫尼人是破壞克里特島上米諾安文化之主要因素,這是相當值得懷疑的。因為有很多跡像看起來米諾安文化的消失主要是由於自然界之巨變-德拉 (Thera)島上火山爆發所至,在德拉島上之層層火山灰燼之下目前已經開控出一處完整之米諾安殖民地了,埃及十八王朝時之文獻曾有「當時天昏地暗,雷電交加,是個狂暴的天災」相信是對此事之記載。

2007-05-11 16:43:14 補充:
提爾恩斯衛城就像一艘航向大海之船,矗立於亞格斯 (Argos)之石灰石上。這個衛城主要是由兩個部份構成,一為北面較低部份之空地,可由西南角之門入內,一則為南面之宮殿建築,主入口是位於東,必須要經由朝北之坡道入內。當一個人由入口入內時,他就會發現他是處於許多居高臨下之槍口下,由此再穿過兩個門四個庭才可以到達中央之美格隆聖室,在東南邊及南邊之牆內各有一系列之砲塔房(casemate),是石砌挑拱頂(Corbel Vault),以巨大亂石一塊塊出挑而成拱,這種作法應當是傳自中亞,西北角有兩道平行之隧道通往儲水池。

2007-05-11 16:43:51 補充:
提爾恩斯衛城就像一艘航向大海之船,矗立於亞格斯 (Argos)之石灰石上。這個衛城主要是由兩個部份構成,一為北面較低部份之空地,可由西南角之門入內,一則為南面之宮殿建築,主入口是位於東,必須要經由朝北之坡道入內。當一個人由入口入內時,他就會發現他是處於許多居高臨下之槍口下,由此再穿過兩個門四個庭才可以到達中央之美格隆聖室,在東南邊及南邊之牆內各有一系列之砲塔房(casemate),是石砌挑拱頂(Corbel Vault),以巨大亂石一塊塊出挑而成拱,這種作法應當是傳自中亞,西北角有兩道平行之隧道通往儲水池。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08: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1000051KK021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