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典時期
--------------------------------------------------------------------------------
建築
--------------------------------------------------------------------------------
古典希臘建築之風格分為多利克式﹝Doric﹞、愛奧尼亞式﹝Ion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主要特徵呈現在支撐屋頂的石柱﹝column﹞之上。石柱包括三個部分,即柱基、柱身和柱首。山形墻﹝pediment﹞亦為希臘式建築特色之一,其作用係將屋頂之重量放於直立之石柱上。
年代:471 - 456 B.C.
名稱:山形墻
地點:宙斯神廟,奧林匹亞,希臘
多利克式為最早出現者,其特點為無柱礎或柱基,柱頂或柱首極為 簡單並無任何裝飾。巴特農﹝Parthenon﹞神廟之石柱即屬於此一形式。
年代:447 - 432 B.C.
名稱:巴特農﹝Parthenon﹞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多利克式
巴特農在希臘文係意指「處女之所」,建造於公元前四四七年至四三二年之間,建築師為艾士提羅﹝Ictinos﹞與加利克提士﹝Callicrates﹞,雕刻的主要設計者為非迪亞士﹝Phidias﹞。此一由大理石建造之神殿位於雅典城,為所謂「阿可波力士」即「高城」諸神廟中最主要之建築。建造此廟的目的係供奉希臘女神雅典娜。雅典娜為戰神,但亦為智慧之神及航海者與雅典的保護神,故建造之費用係由全雅典市民所捐獻。每四年舉行一盛大祭祀儀式,以慶祝雅典娜之生辰。
整個神廟分成兩大部分,即正殿及後室。兩者皆無窗,正殿末端正中位置,原係一由象牙與黃金製成,高約四十呎之雅典娜立像,其上並有桅杆以象徵其為航海者之保護神,唯現已無存。後室部分稱之為巴特農,神廟即以此為名,原為貯藏祭祀器皿等之用。神廟外部雕刻甚多,唯內部無任何裝飾性之雕刻。巴特農神廟長約二百十八英尺、寬約一百零四英尺,石柱約為卅四英尺。
愛奧尼亞式出現較遲於多利克式,其特點為有柱礎或柱基,柱頂或柱首口分之兩端,有向外捲曲狀之紋路作為裝飾。位於雅典之雅典娜尼克﹝Athena Nike﹞神廟與伊列克泰安﹝Erechtheum﹞神廟之石柱,即為此一類型。
年代:427 B.C.
名稱:雅典娜尼克﹝Athena Nike ﹞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愛奧尼亞式
年代:421 - 405 B.C.
名稱:伊列克泰安﹝Erechtheum﹞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愛奧尼亞式
巴特農神殿北邊的伊列克泰安﹝Erechtheion﹞神殿建於公元前 421 至 405 年,其名稱則是來雅典皇帝伊列克泰雅斯﹝Erechtheus﹞的名字。東西的房間供奉著雅典娜女神, 西面有兩個門廊,一個面北,另一個較小的則對著巴特農神殿,也是有名的「女神之門廊」﹝Porch of the Maidens〕,用來支撐屋頂的子是六個女神雕像,使這建築物更具陰柔的特色, 柱子底座和柱頂的裝飾雕刻常精細而豐富。
左下圖為此神廟原來的樣式。
科林斯式為最遲出現之形式,特點為有柱礎或柱基,柱頂或柱首部分有花草集結狀之裝飾。位於雅典之宙斯﹝Zeus﹞神廟之石柱即屬此一形式。其後為羅馬帝國所廣泛採用,在意大利極為流行。
年代:427 B.C.
名稱:宙斯﹝Zeus﹞神廟
地點:雅典,希臘
說明:科林斯式
上述三種石柱形式,仍可見於後代東西方倣古希臘石柱之建築中,美國國會、臺灣省立博物館及新竹獅頭山日據時代所建之佛教廟宇等,均有希臘式之石柱出現。山形墻在仿希臘式之建築物皆可見之,如美國國會、白宮、臺灣省立博物館等。
前面舉了一些希臘神廟的例子,我們必須瞭解希臘神廟之內部均甚為狹小,僅有祭司及領袖方能進入屋內,其餘參加群眾均在神廟前設有祭壇之廣場舉行敬拜儀式,且神廟內無窗,故內部陰暗,以增強神秘氣氛,全藉面向東方之門口進入光線,此種安排頗與印度之印度教神殿相似。此外,灰石與大理石為希臘神廟之主要建造材料唯後者較為昂貴。
希臘神廟建造時,其連接處不用膠泥而將石塊表面磨平,使接觸及看方面增加,直接放於石塊上,並在內部加上金屬固定物等,使連接處不致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