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嗎?

2007-05-11 7:41 pm
唐玄宗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嗎?請詳細一些,謝謝.

回答 (3)

2007-05-12 12:21 am
✔ 最佳答案

我就覺得要,唐玄宗既位初年有開元之治,都算唔錯啦,但晚年就寵愛楊貴妃,又用李林甫同楊國忠為宰相,已經錯左啦,佢開始變刑少理政事,就被安祿山有機可乘,安祿山先做左楊貴妃義子,咁就得到左唐玄宗既信任,唐玄宗又竟然比佢做左3個鎮既節度使,最後佢就話為左要打楊國忠而攻打唐,因為唐玄宗佢比左安祿山咁大權,而且唐朝內部又被李林甫同楊國忠搞到亂七八糟,所以就要逃走,所以我認為唐玄宗要負上責任。
安史之亂:**

玄宗在位三十年後,改元天寶。經過開元時代的長期昇平,玄宗開始縱情聲色,無心政事,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弄權,唐朝的國運開始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亂」是唐之國勢由巔峰滑落的轉捩點。其背景、經過及影響分述於下:



甲. 安史之亂的背景:

1. 玄宗荒怠:玄宗晚年,一反開元年間的英明有為,寄情聲色,醉心於歌舞昇平中,又寵愛楊貴妃,荒怠於政務。此外,玄宗早年能知人善任,但晚年則任用非人,外任蕃將安祿山,朝中則由小人李林甫及楊國忠為相,彼等恃勢專權,朝政日非。

2. 社會危機:天寶年間,均田制瀕臨崩潰,此因為賦稅苛重、兵役日多,農戶往往被迫出賣田地。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3. 府兵敗壞:武、韋以後,府兵制日益敗壞,玄宗時改用募兵制,但士兵的質素因而日差,不足以應付國家的需要。

4. 藩鎮坐大:玄宗開元初,為鎮撫外族,於邊防上設十大兵鎮,其中九個由節度使統轄,擁有行政、軍政及財政等大權,權力日益強大,造成內輕外重之勢,終於尾大不掉。

5. 重用藩將:玄宗為防禦北方契丹及回紇部族的入侵,乃逐漸提高蕃將地位。而且宰相李林甫為鞏固相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乃建議以胡人為邊帥,因此胡人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安祿山等人都特別受到重視,構成了他們叛變的潛力。

6. 祿山異志:安祿山本為營州雜胡,身兼平盧、范陽及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養胡人八千為假子,用為中、下級軍官。又易漢將為蕃將,形成胡人兵團,有反唐之心。

7. 將相爭權: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恐其對己不利,遂藉討楊國忠為名,於公元755年起兵叛唐。



乙. 安史之亂的經過:

1. 范陽叛變:公元755年7月,楊國忠密報安祿山以獻馬為名,襲取京師為實,玄宗乃急遣使停止獻馬,並催促安祿山進京。同年11月,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

2. 自立燕帝: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個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3. 肅宗即位: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楊貴妃被縊,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

4. 祿山被殺:公元757年,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借回紇兵收復長安及洛陽。

5. 思明叛變: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欲消滅史思明,事洩,史思明遂於公元758年反叛,安慶緒遙為聲援。

6. 思明稱帝:公元759年,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唐兵敗退洛陽,史思明殺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7. 亂事平定:公元761年,史思明被養子史朝義所殺。公元762年,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公元763年,史朝義部下田承疇、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丙.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入衰的關鍵事件,其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政治方面:

1. 藩鎮割據:亂平後,朝廷對叛將仍採安撫手段,因此安史餘黨仍據黃河下游南北區,唐室又不敢撤消內地兵鎮,因此兵鎮遍及全國。而且朝廷又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各授以鎮帥,地方軍力繼續擴張,遂演變成藩鎮據割之局面。(史學家陳寅恪曾言:「安史之霸業,雖俱失敗,而其部將所統之民眾,依舊保持勢力與中央政府對抗,以迄於唐室之滅亡。」)



B. 經濟方面:

1. 物價飛漲:安史之亂後,社會上物質短缺,物價飛漲,如米價比開元時期上漲300倍,人民生活困苦。

2. 稅制破壞:由於戰亂,戶籍散失,租庸調制遭受破壞,國庫收入大減,政府不得不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作彌補,使百姓負擔奇重。



C. 社會方面:

1. 人口減少:安史與唐軍的交戰區域十分廣大,人民不死於戰亂,則流亡他地,遂出現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之情況。

2. 文化南移:長期的戰亂使北方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破壞,而淮南、江南等地則未受太大影響。因此唐室的財政收入漸有賴南方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南移。



D. 邊防方面:

1. 回紇擾邊:回紇自恃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日益驕橫,勒索財帛,並常擾亂中國邊境。

2. 邊防空虛:由於唐之國勢衰弱,且天可汗的威信大不如前,邊區遂經常受到騷擾。安史之亂時,西北邊防的精銳部隊,被唐室南調平亂,形成邊防空虛,南詔、契丹及吐蕃乘虛入侵,河西、隴右盡為外族所有。



(二) 唐之衰亡:**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內憂外患交織,其統治逐步走向衰亡。唐代後期的憂患主要表現在藩鎮割據、宦官亂政、朋黨之爭、外患深重及民變迭起。現將唐衰亡的因素及經過分述於下:



甲. 唐朝衰亡之原因:

A.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室並未徹底消滅安史的餘部,也未實行削藩,相反地為瓦解、安撫叛軍降將,仍就地把他們封為節度使,使其盤踞邊鎮要地,還有一些功臣也被封為節度使,於是形成「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之局,成為唐朝中葉以後的巨患。特別是河北三鎮(成德之李寶臣、盧龍之李懷仙、魏博之田承嗣),原都是安史餘孽割據的地方,最為跋扈。代宗末年,田承嗣死,由其侄田悅繼位,開藩鎮世襲之先例。從此,割據一方的節度使父死子繼,官爵自為,甲兵自擅,刑賞自專,戶籍不報中央,賦稅不入朝廷,儼然似獨立王國。藩鎮還經常叛亂,甚至出兵攻佔長安,使全國長期陷入地方割據、混戰的局勢中,一直延續到唐室之滅亡。



B. 宦官亂政:自唐玄宗以後,宦官之禍日益嚴重,給政治帶來極大的危害。玄宗寵信宦官高力士,但此時宦官僅憑藉皇帝的權勢作威作福。安史之亂中,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為帝,由此開始宦官參決皇帝皇位繼承事宜,且握禁軍,權力不斷擴大。後來從憲宗起,宦官更進而誅殺皇帝,掌廢立之事,僭權犯上(憲宗、敬宗為宦官所弒,由憲宗至哀帝間,十個皇帝中有八個都由宦官擁立)。宦官弄權下政治日非,終至敗亡。



C. 牛李黨爭:從唐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以及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族官僚兩大集團。他們各自結黨,相互傾軋,為害甚烈。雖然後來李德裕被貶死崖州,牛李黨爭平息,但是黨爭期間,他們結交宦官,排擠對方,私人意氣凌駕於國家大事上,使人才凋零,朝政混亂,唐室更日益衰頹。



D. 外患侵擾:唐代自安史之亂後,邊防空虛。回紇、吐蕃及南詔先後入侵,進一步損害了唐的國力,造成邊境不寧,民生日困。而且朝廷被迫連年征戰,消耗鉅大,國力益衰。



E. 民變四起:唐懿宗末年,關東大旱。僖宗初年,又有嚴重水災,河南道一帶的人民,生活已陷絕境,而政府仍不停徵稅,使人民對中央產生異心,終於爆發了民變。

唐代末年,先後有裘甫、龐勛、王仙芝、黃巢及秦宗權的變亂,尤其是黃巢之亂,動搖了唐的政權,破壞了唐的經濟(公元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建國號大齊,迫得僖宗倉卒奔蜀),使唐室的根基動搖,名存實亡。



乙. 唐滅亡之經過:

1. 朱溫本是黃巢部將,降唐後被封為宣武節度使,鎮汴州,與李克用同因討平黃巢而成為新興強大的藩鎮。

2. 昭宗時,宰相崔胤召朱溫入京,盡殺宦官,其後朱溫受封為梁王。

3. 朱溫殺崔胤,強迫昭宗遷都洛陽。

4. 朱溫殺昭宗,立哀帝,自為相國,並殺戮唐之宗室。

5. 公元907年,朱溫迫哀帝讓位,改國號為梁,建都汴,是為後梁太祖,唐室遂亡。
2007-05-12 6:18 am
背景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鎮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楊國忠得楊貴妃之助執掌唐朝政權。主政期間,對外戰爭失敗,與安祿山亦漸漸不和。安祿山看穿唐朝廷的虛實,故在范陽準備一切,等待時機。


[編輯] 經過

[編輯] 安祿山起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發動兵變,以討伐楊國忠為籍口,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大燕皇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編輯] 史思明奪權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洛陽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乾元元年(758年)為郭子儀等統兵二十餘萬所圍困,後增至六十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六十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編輯] 結局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寶應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陽,史朝義被部下李懷仙逼迫自殺,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吐蕃對唐的侵擾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削弱,全盛時期結束。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於年。」


[編輯] 人物
「大燕皇帝」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史思明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唐軍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陳玄禮
郭子儀
李光弼
許遠
張巡
顏杲卿
魯靈
張介然
2007-05-11 7:46 pm
政治方面

例1.)在政治上,唐太宗及唐玄宗均能履行君主的職責,勤於政事,因而開創了治世。在用人方面,兩位君主均能任賢納諫,選賢任能。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計前嫌,任用王珪、魏徵為諫官,並鼓勵進諫,減少施政失誤,此外又任用房玄齡、杜如晦為宰相,李靖、李績、尉遲敬德為武將。

而唐玄宗亦懂得任用人材,初有姚崇、宋璟,後有韓休、張九齡。在英明的君主及有才能的大臣互相努力之下,因而創造了兩個太平盛世。

例2.) 此外,唐太宗及唐玄宗均能整頓吏治。太宗時省併冗官,中央官員僅留643人,而且更親選都督、刺史等地方官,此外,太宗更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太宗詢問政事得失,又派李靖為「黜陟大使」,巡察全國吏治,更設十道巡察使,巡察州府。

而玄宗亦致力澄清吏治,他大量裁撤冗官,如武后時的斜封官,另外,他亦嚴格執行官吏考選,將有才識的京官外調地方,又把具政績的地方官調京任用,因而溝通了中央及地方的政情。而玄宗亦積極糾正官員的氣節,如罷免崔日用、劉幽求等無節氣的官員。在兩位君主的努力下,貞觀與開元年間,吏治澄明,為開創治世奠下有利的基石。

不同之處
太宗及玄宗在政治上實行了許多相同的措施,而且亦同樣創造了一代的治世,但在制度方面,太宗與玄宗的措施卻略有不同。太宗主要為確立制度,而玄宗則為改變制度。唐太宗即位時,正值初唐時期,百廢待興,因此太宗便積極確立各種制度,以整頓國家,在中央方面,太宗確立了三省制,使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既可分工協作,又能互相制衡,另外又設政事堂,因而使行政效率得以提高。在地方政制方面,太宗確立了州縣二級制,並把全國分為十道作為監察區。在軍事制度方面,太宗確立了兵農合一的府兵制(說出其好處)。而在選士制度方面,太宗確立了科舉制,因而使選才客觀,消融門閥壟斷的情況。此外,在田賦制度方面,太宗實行了均田制及租庸調制,由政府對人民授田,而人民則向國家負擔租、庸和調。


經濟方面

例1.)在經濟上,貞觀與開元這兩個治世同樣為人民帶來了一個繁榮及安定的社會。在唐太宗與唐玄宗的努力經營下,唐代的社會經濟蓬勃,人民生活富足。他們均致力整頓經濟,如唐太宗為增加人口和勞動力,著令僧尼還俗,並獎勵婚嫁,又遣散宮女,此外更停止貢品,節省開支。另外,太宗亦減輕田賦,規定每丁每年納粟二石,遇有天災即開倉救濟。除此之外,太宗亦確立均田制及租庸調制,為民制產,因而使社會經濟逐漸興盛,後更成為治世,如《新唐書》五十一《食貨志》寫「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絹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一斗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牛馬被野,人經千里不齌糧,民物蕃息」可見貞觀之治時經濟繁盛。(要適當時侯分段)

而在唐玄宗即位後,亦致力於整頓經濟,玄宗崇尚節儉,下令銷乖輿服飾,金銀器玩,又禁后妃穿戴珠玉錦繡,此外他又命宇文融檢核戶籍土地,並查出逃戶八十多萬,因而增加了國庫的收入。此外,玄宗又採納姚崇的建議,裁減僧尼,又禁建寺院、鑄造佛像及寫經,以節省佛法的耗費和增加勞動力。在玄宗的領導下,開元時期的人口增多,百姓安居樂業,交通發達,如杜甫《憶昔》詩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庫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男耕女桑不相失﹒﹒﹒﹒﹒﹒百餘年間無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又如《新書》五一《食貨》寫﹕「是時海內富實,米斗之錢十三,青齊間斗纔三錢,絹一匹值錢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由此可見,開元時候的社會富庶程度,實與貞觀之治時看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個人評論
一個君主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偉大功績,但是這只是一個統帥的業績,其他的將帥也是可以完成這個任務的。而安定國內形勢,恢復發展生產,鞏固並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繁榮學術和文化,這才是唐太宗作為一個皇帝的主要功業。
而在太宗與大臣論治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體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貞觀之治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標。

但其歷史之失少於其龐大的歷史貢獻,不失為一明君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2605293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7: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11000051KK010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