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據網上百家姓之載,原來柴氏本身有一支是來自林姓;這些不見於正史,而是見於地方性的林家宗譜:
如《閩省寧化石壁村林氏宗譜》和閩西部分林氏譜便有記載:
**林氏改姓柴氏**
林氏有一分支參加了隋末農民起義,其時林家後人林士弘為群雄之人,為南方農民起義首領,曾統領義軍集結于鄱陽康山,大敗隋軍於鄱陽湖。發展到十多萬人,進占虔州(今江西贛州),稱帝,國號楚,建年太平(見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P2018)。許多豪傑殺隋令以附,因之聲勢日盛,曾控制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經曆六年後,卻敗于唐李。唐李建國即剿殺各支農民起義軍,林氏族人為避剿殺而易林爲柴姓,後來即衍生了周世宗柴榮這一支,宗譜對這一段歷史就直方不諱。到五代時,後周世宗柴榮即是林士弘的後裔。
*********************
**柴氏回復林姓**
(一)譜中第二件記載之事是:北宋初代後周,後周廢帝柴宗訓(柴榮之子)為避宋室之害,所以率領家人逃出汴京,再易柴姓為林姓:
據《閩省寧化石壁村林氏宗譜》和閩西部分林氏譜記載:
柴榮死後,其子恭帝宗訓繼位不久,趙匡胤即發生陳橋兵變,而從當時只有七歲的後周恭帝手中奪取了政權;恭帝隨後被廢,降爲鄭王。恭帝成年後(21歲),向宋王朝偽報已死亡,實則率叔侄家人逃出汴京,先在後周的原屬國南唐國的福州濟南山避難,遂將柴字拆之,去「此」添「木」,即易柴姓為林姓。北宋征服南唐時又由閩東遷往閩西,今閩西林姓濟南郡派即為恭帝後裔,長汀濯田還保留了周恭帝的墓地。
國史和國家檔案對恭帝及親人去向的記載卻是一個懸案: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薛居正的《舊五代史》,以及《五代史考異》、《續資治通鑒長編》都這樣記載:柴榮的弟弟柴讓、柴海等“不知所終”,又記“房州上言,周鄭王殂”(周鄭玉即周恭帝,房州即其遜位後的住地)。因此史書上說周恭帝柴宗訓早已死了,家人不知所蹤,何來遷徙?當然這些跟宗譜所載大相逕庭。
(二)因此另有一說是恭帝被廢,降爲鄭王後,禁于房州,乃喻其族人(並非其本人)攜其子柴詠(柴崇義)逃至濟南山隱居避難。遂將柴字拆之,去“此”添“木” ,易柴複爲林姓,並選用“濟南”爲堂號。後遷南劍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改劍州置州,治所在南平,即今南平市,轄境相當今福建南平市及將樂、順昌、沙縣、龍溪等縣地。明初改爲府,稱延平府)順昌(今福建順昌縣)小陳坑。
同時也對其子柴詠(柴崇義)作了以下描述:
柴詠公:宋仁宗賜名崇義,宗訓公(後周恭帝)之子(杭城眉山家譜稱曰徵公,未詳熟是),聽其父言,幼年攜族人避難來到濟南山隱居,並將「柴」字拆之,去「此」加「木」成林,複為林姓,並選用濟南為堂號。後移居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順昌(順昌縣)小陳坑。給籍田十傾,世襲爵祿。宋治平甲辰元年(1064年)八月,蒙英宗詔府邑,有司備錄“柴氏後裔”。子一:禦。(這個說法就沒有涉及周恭帝遷徙避禍之事,似乎不和史書相抵觸。)
(三)還有一說是柴榮的兄弟柴穆率子起兵反抗,被趙宋打敗,為免滅門之禍,奔赴濟南,柴穆又複改為林姓。
到底是柴榮之兄弟,柴榮之子還是柴榮之孫改姓,看來說法不一,不過就大致上說是後周滅亡後,柴榮家人為避禍而改姓。(周世宗柴榮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榮皇帝,四曰柴華,五曰柴貴)
*********************
據聞後世也有柴姓改為林姓之事例:
據《平陽郡柴氏宗譜》載,明洪武六年,護國將軍柴天福與柴天壽、柴天德兄弟率軍入黔平叛後,留居貴州省安順地區。其後,柴天福一支改林姓,柴天壽一支改殷姓,柴天德後裔分支貴州省平壩、普定、六枝、晴隆、貴陽、水城、盤縣和雲南省宣威、會澤、沾溢、曲靖、玉溪、峨山、墨江、普洱等地,現已傳至第23代。
參考:
http://lin.5d6d.com/viewthread.php?tid=50
http://ly.fj-archives.org.cn/m_listData.asp?CatalogCode=4683&FlowId=28292
http://whkx.china001.com/misc.php?xname=H4QTG01&dname=OORTG01&xpos=11&op=print
http://www.bigan.cn/jiapu/lin_22.html
http://mem.netor.com/m/gbook/adindex.asp?page=1&boardid=281&new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