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成語害群之馬為什麼要用馬???
A:此成語最早應出現在《莊子.徐無鬼》
◣釋義◥
比喻危害大眾的人。語本《莊子.徐無鬼》。
◣典源◥
《莊子.徐無鬼》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禦,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遊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1>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2>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注解〕
(1)奚以異乎:有何不同。奚,音ㄒ|,何、甚麼。
(2)害馬:傷害馬的事物,指一切無益於馬自然生長的行為。後用來比喻為害大眾的人。
◣典故說明◥
莊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上也傾向無為而治。
在《莊子.徐無鬼》中,寫到黃帝要到具茨山見大隗神,前後有六個人幫他駕車、開路,但到了襄城附近還是迷路了,連個問路的人都沒有。正巧有個牧馬的小孩經過,黃帝趕緊叫住,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在哪,他回答說知道。又問他知不知道大隗神在哪,他也說知道。黃帝不禁讚嘆,這個小孩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神的所在之處,一定不是個平凡人物,因此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道理。小童卻不願多論世事,只想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但禁不住黃帝一再地詢問,就只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和養馬沒什麼差別,就是除去對馬不好的事物而已。黃帝聽了非常佩服,叩頭拜謝,尊稱他為天師。
「害馬」原指任何會傷害馬匹的事物,後來「害群之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為害大眾的人。
http://dict.moe.gov.tw/chengyu/pho/cy/cy00718.htm(轉自教育部成語典)
*****************
到了宋朝後,方出現“害群之馬”一語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宋.劉安世(1048-1125)《盡言集.卷一三.應詔言事》:「蓋此等為行巇嶮,若小得志,則復結朋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
宋.錢若水(960~1003)《太宗皇帝實錄.卷三三》:「庚午,中書門下言:『有常任職官譴謫在外者,昨經赦宥,望令歸闕,責其後效。』上不許,謂宰相曰:『……今海島瓊崖遠處,甚有竄謫之人。郊禋以來,豈不在念?蓋此等為行巇嶮,若小得其志,即復結朋樹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
茅盾《子夜》五:“我只好把這種人的罪惡揭露出來,讓工人們自己明白,自己起來對付這種害群之馬!”
陳忠實《白鹿原》一二章:“如果有搗蛋的害群之馬,把他乾脆解聘了讓他另擇高枝兒就是了,何必自己傷情動氣辭職?”
*****************
因此《莊子》有關黃帝求教於童子之一文中,本只有「害馬」一詞,而不是「害群之馬」;但其中之意,也是喻指為害大眾的人,所以從意思上,學者就認為莊子之本為最早出處。
然而若考究「害群之馬」四字之首度出現,就是在宋朝時;但奇怪的是劉安世的《應詔言事》及錢若水的《太宗皇帝實錄.卷三三》中竟有相同語句,未知何者為實,難道劉安世抄襲錢若水的《太宗皇帝實錄》?暫時不予評論;但肯定的是,文中指小人當道時,結朋樹黨,就如害群之馬,違害社會。
*****************
Q:為什麼不說害群之羊,害群之魚,一定要用馬???
A:因為《莊子》本文中,小童就是以養馬之道,教導黃帝應如何治理天下,就是「去其害馬者」(去除所有有害於馬群之物);即黃帝要好好治理天下,就應先除去為害天下之事物,方善於統治。
後世從「害馬」變化出「害群之馬」,但保留原意,同樣是喻指會有害於社群之人。身為領導者,要好好地領導人群,就一定要先去除這些「害馬」/「害群之馬」。
其他參考:
http://www.qiji.cn/drupal/node/5328
http://140.111.34.46/chengyu/pho/sj/sj0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