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和九大行星,幾乎在同一時期從星際雲中誕生。星際雲由飄浮在銀河系的氣體和微塵組成,氣體有92%是氫,7.8%是氦,微塵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星際雲的密度並不均勻,有扭曲存在。
整個宇宙是由許多發光的星雲及一些暗物質所組成的,根據最新哈佛太空望遠鏡觀測估計的結果,宇宙中大概有五千億個星雲,這裡所謂的「發光中的星雲」就是俗稱的銀河。而太陽系所在的銀河,又稱作本銀河。本銀河與宇宙中的大多數銀河一樣,為一碟形的旋渦狀星雲。旋渦臂是一種密度波或更嚴格說是一種激震波(註:這種密度波的概念首先由瑞典科學家 Bertil Lindblad 提出,而後經林家翹博士等人進一步予以定量的估算證明之。)銀河中的氣體經過旋渦臂時被壓縮,密度增大,故呈暗帶(遮住了背景的星光)。此為密度波的上游部分。然而密度的增大也同時增加了氣體間碰撞的機會,因此導致了星球的形成,故呈明帶,此為密度波的下游部分。(這也顯示了整個反應為不可逆反應,因此旋渦臂可說是一種激震波。)根據天文觀查結果顯示質量愈大的星球,生命期愈短。旋渦臂中的星球多為此等高亮度、大質量的OB型星球。(註:正在進行核融合反應的星球,依其質量及亮度分布所繪出的主序星列圖上,依其質量可分為O B A F G K M等七型。太陽屬於 G 型星球)這些星球在其死後發生超新星爆炸時,會產生一種激震波,也是一種壓縮波。因此這些超新星爆炸的殘骸。與被其壓縮的四周氣體,結合起來又形成質量較小的星球。我們太陽系就在本銀河的一條旋渦臂的外緣。
恆星的演化與太陽的未來
根據太陽的質量及核融合反應速率,科學家估計太陽藉著燃燒氫而發光的壽命約可延續110億年。目前太陽生命已過了約一半(49億年)。依據星球演化論的預測,當太陽的氫成分完全燃燒盡後,太陽將先膨脹為紅巨星、而後發生新星爆炸,而成為行星狀星雲、再經重力塌陷而收縮成為白矮星,並就此終其一生。白矮星是一種由簡併態的電子構成的星球,其體積隨著其質量的增加而減少,因此其質量有一上限,不可無限度增加。註:不同質量的恆星將以不同方式結束其一生。根據廣義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的計算,一些質量大約為太陽質量3~10倍大的恆星,將先膨脹為紅巨星,而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再經重力塌陷而收縮成中子星,終其一生。中子星是一種由簡併態的中子所構成的星球。一些質量更大的恆星,在發生超新星爆炸後,則可經重力塌陷後成為黑洞。黑洞是一種物理數學推導上所得到的一個奇異點,根據理論的計算,黑洞的質量密度都相當大,因此連路過它身旁的一些光子都會被吸引,無法繼續前進,根據最近天文觀測的結果,銀河中心可能有黑洞存在,又近來由於物理界終於證實了侉克的存在,因此在黑洞與中子星中間可能還存在一種侉克星,侉克星是一種由簡併態侉克所組成的星球。
註:究竟多大質量的恆星會變成白矮星?多大質量的恆星會演變成中子星?多大質量的恆星會演變成黑洞?其實並無定論。科學家們只能大致的確定白矮星的質量不能超過約1.4倍太陽質量(Chandrasekhar‘s limit, 錢卓綏卡極限)。而中子星的質量上限則約為太陽質量的三倍。由於星球燃燒放出能量,因此其質量不斷減少,最後發生新星爆炸或超新星爆炸時又將損失一部份能量,因此其最初質量的估算隨不同模式,出入頗大。再加上星球最初形成時,其組成成分是否為原始的氫氣,或含了其它星球殘骸中的重元素,這些都會影響估算最初質量與恆星生命史之間關係的結果。因此上文中說:質量大約為太陽三至三十倍大的恆星,將以中子星終其一生。這「三至三十倍」只是一個大約估計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