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吃的禮
中國人是一個講求禮儀的民族 。 飲食 , 就是所有禮儀的基礎 , 古書說「夫禮之初 , 始諸飲食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學懂了用火 , 古人的飲食範圍不斷擴大 , 居室環境改善 , 飲食器具的陸續發明 , 於是 , 出現一些與飲食有關的習慣及禮儀 , 似乎是必然的勢。 當中有些早已被人棄用卻又頗有意思的。古時沒有椅子 , 只會蓆地而坐 , 為 了表示謙恭 , 飲宴時年青的要坐得比長者尊者靠後一些。飲食時 , 則要靠前一點倚近小几, 以免食物掉在坐蓆上 。我們現在可與長輩同起同坐 , 不過等到長輩來了才開始吃食。 開飯時 , 向長輩 ( 或其他人 ) 招呼一聲 , 似乎不是什麼食古不化的禮儀吧 !
至於不讓食物吃一半,掉一半 , 更應是一種惜物的態度。陪長輩飲酒 , 酌酒時必須站立 , 如果長輩一杯未盡, 年少的就不可一飲而盡 . 要是長輩賜食給年少及僕人等 ,他們可不必道謝 , 因為古人道謝也要請地位, 兩人地位相差太遠 , 就連道謝的資格也沒有 , 不道謝反而是禮儀 , 現代人「道謝」不論尊卑 ,則更合乎禮 。陪長輩吃飯 , 年少的要先「嚐飯」—即先吃幾口 , 再等長輩填飽了肚子,才能吃盡食物 ,放下碗筷. 而且 , 吃飯時 , 不可一口氣地把食物倒進肚子裹去 , 必須小口小口地吃 , 但要急急地吞進肚子去 , 為的是準備長輩隨時問話 , 騰空你的口來回答問題 。當然 , 現在你肯含著口飯回答長輩 , 甚或偶有「噴飯」的現象出現 , 也算有禮 , 因為到底也是對長輩的說話有回應 , 是一種尊重 。當然 , 禮儀對君主要求更嚴格 , 連食物也有所限制 。可見古人對長輩或君主十分尊敬。
食具
中國的瓷器舉世聞名 . 瓷器是很早就有的 , 後來, 中國的餐具逐漸由瓷器統治 . 它輕巧光潔 , 便於洗滌 , 但容易破損 , 難於流傳 。現 在 , 宋代瓷器已成為稀世之寶 , 即 使是明代瓷器價格也高得嚇人。明代的盛器中 , 以琺瑯器和漆 器最堪注目。琺瑯器在明初從西方 傳入中國 , 後經雲南人在北京仿 製,' 稱為景泰藍 ( 因肇始於景泰年 間 , 初創時只有藍色 , 故名 ). 據記載 , 景泰皇帝朱祁鈺鍾愛此物 , 所有御用陳飾器具都以景泰藍製 作 , 色彩艷麗 , 備極工巧。至今 ,景泰藍仍是廣受歡迎的工藝品 .漆 器始於何代已不可考 , 只知戰國時 楚的漆器已極精英. 馬王堆漢墓中 有漆盤 , 並有“髹畫食盤 "徑一尺二寸 , 廿枚 "的記 載 , 可見漢代上層社會以漆器作餐 具已不希奇 D.但漆器的黃金時代卻 在明代。永樂年間 , 北京果園廠所 製的漆器 , 有平漆、雕漆、剔 紅、戧金、填漆、堆紅 , 螺鈿等品種 ,鮮艷奪目 , 光可鑒人 .漆製餐具中 , 有一種攢 ( 粵音全 ) 盒 , 可盛放乾果、糕點和菜肴 , 是明清二代 常見的下酒之具。清代集歷代精美餐具之大成 , 工藝愈趨精巧 , 式樣愈趨新奇。
古語云 : “美食不如美器 " 斯語是也。 然而宣、成、 嘉、萬器太貴 , 頗愁損傷 , 不如竟用御 , 巳覺雅麗. 惟是宜碗則碗 , 宜盤則盤 ,宜大 則大 , 宜小則小 , 參錯其間 , 方覺生色 . 若板板於十碗、八 盤之說 , 便嫌笨俗. 大抵物貴 者器宜大 , 物賤者器宜小 ; 煎 妙宜盤 , 湯羹宜碗 ; 煎炒宜鐵 銅 , 煨煮宜砂罐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 , 這段話不乏可取之處 。 餐具要精美 , 更要淨潔.如遇宴會, 則要求配套、整齊、劃一 , 也要注意色調和諧。夏 季宜用冷色調 , 冬季宜用暖色調 , 還要與整個環境配合 。 平時家居食器唯求雅潔,特別是人口少的家庭,小碗小碟,更能顯出精緻,盛裝菜肴的訣竅 一 般以八成滿為宜 , 切忌漫溢邊緣 , 給人以邋遢之感。 總之 , 美器能給美食起烘托作用 , 但它畢竟是附麗之物 ; 如說“美食不如美器 ', 則未免喧賓奪主了 。
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刀叉,這也許是中西方用餐習慣上的最大差別。在別的民族還用手抓食物的時候,中國人便發明了筷子,這是文明的表現。筷子的原始形態應是竹枝和樹技.人們偶然發現它有夾取食物的功能,於是加以改造和利用,終於成為我們傳統的餐具,剛用筷子的時候,它的質料和形式都很樸素,但發展到後來,上層社會生活趨奢侈,筷子的實用價值逐漸被觀賞價值所取代,因此有了形形色色豪華形的筷子
使用筷子也要注意風度和儀表.如有些人把筷子在羹碗上一擱,有些人把筷子直插在飯碗上,有些人以筷擊碗,還有人吃菜餚下筷如雨點,等等等等,這都是不雅的舉動.還有人吃完飯,拿著筷子打拱作揖,以示答謝.這種禮節看似恭謙,實際上也並不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