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誰發明功課?

2007-05-10 4:43 am
我想知道誰發明功課?

回答 (5)

2007-05-10 4:58 am
✔ 最佳答案
孔子或孟子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為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即是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時,"君子"一詞原指貴族,而"小人"即是下層人民,這和當今的定義不同),相反,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這樣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為魯國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


   不過,他所辦的私學,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51歲。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迫害,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生平

   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372BC,卒於赧王二十六年289BC),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仇氏,本魯公族孟孫之後。後遷居鄒地(今山東鄒縣)故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鄒人。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


   孟子幼年父親就去世了,全靠他那位賢淑的母親扶養他長大。他母親的賢淑,在我們中國的社會上,流傳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美談。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滕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朝不保夕,對於孟子宏偉的規畫,沒有能力全面性的去實施它。


   到了晚年,孟子只好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孟母三遷


  孟子是一位有智慧、心地善良、不與惡勢力妥協的人。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場附近,常常看到一些送喪、埋葬的喪儀,便模彷起辦喪事來了,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的時候說:「老伴呀!你死了留下我一個人怎麼辦?」孟子的母親看到孟子這個情形便說:「唉!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地方,我要搬家。」

  後來孟母帶著孟子遷居到熱鬧的街市上,孟子天天看著別人做生意,便又學起商人做買賣的樣子來了!「趕快來買哦!趕快來買哦!最好的豬肉在這兒呢!」孟子的母親看見了又說:「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好地方,還是再搬一次家吧!」後來他們搬到學校的附近,孟子天天看學生讀書,耳濡目染,很自然的就學起學生互相禮讓,認真讀書的模樣。他的母親看見了,很高興的說:「這裡才是我們永久居住的好地方!」 

斷機教子

   孟子上學後不久,有一天母親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學了些什麼?」「我不知道!」孟子答不出來!臉上卻沒有一點羞慚的樣子。母親憤怒的拿起一把刀,割斷了織布機正在編織的布匹,孟子驚訝的說:「娘,為什麼要把這個好好的布割斷呢?」孟母生氣地說:「一個人如果不肯好好研究學問,就跟這割斷的布匹一樣,再也沒有法子繼續織成一匹布了!你上了學校,卻又不肯好好讀書,那去了又有什麼用呢?」


   自從受了母親的教訓,孟子就開始努力的讀書,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治儒術之道,終於精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終於成為一個大學者。可惜孟子降生的時代,為中國的戰國時代,是一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篇》的時代,是一個「強凌弱,眾暴寡,智詐愚,勇苦怯」的時代,是一個「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的時代,更是一個一面「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一面則「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時代《孟子‧梁惠王篇》。在這個時代裏,因為聖王不再出現,諸侯任性胡為,士子也就亂發議論,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所以孟子以保衛儒學,駁斥異說為己任。孟子更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為保衛儒學而不得不與百家相爭。

   在這個時代裏,諸侯均窮兵黷武,所需要的是能合縱連衡,為他們擴張土地的權謀之士,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孟子守著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容,稱堯舜,崇孔子,發而為中正和平王道民本的言論,希望各國國君用儒家仁義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實行仁政。聽說魏惠王卑詞厚禮招賢,孟子至魏。魏惠王問他何以利吾國,孟子以不可言利而應行仁義相答。隨後到齊,遊稷下學宮,齊宣王任以為卿。宣王六年(314BC),孟子勸齊宣王乘機伐燕。 齊軍入燕,大量殺戮平民,引起燕人的反抗,被迫撤退。當時,孟軻多次勸宣王行仁政而勿圖霸業, 不要俘殺燕平民,為燕國立君,宣王一概加以拒絕。孟子又到宋、魯、滕、梁等國,宣傳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張。當時諸侯們忙於富國強兵和攻城略地,雖然對孟子十分禮遇,卻都認為其主張迂闊而不可用、不切實際,紛紛拒絕了他。齊王說:「很抱歉,我的國家現在需要的是能夠幫我打勝仗的人!」梁王也對孟子說:「要我實行仁政?這可不是我現在想要的!」


   孟子去了齊國、梁國,都不能獲得為國君做事的機會,他失望的想著:「唉!在這到處打仗的時候,要實現我的理想,恐怕是不可能的了,不如回去吧!」於是,孟子回到了鄒國和他的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講義論道,宏揚儒家仁義的思想,並完成論述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學術上發揚儒學,薪火相傳以保衛聖賢之道統。後代的人敬重他的人格和學問,尊稱他為「亞聖」。而孟子的學說被視為孔門儒學的正宗。其著作《孟子》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2007-05-10 5:10 am
係某一個人發明ge
2007-05-10 4:48 am
功課沒有人發明,是很多老師想學生有一個倚扥
2007-05-10 4:47 am
上帝/耶穌
2007-05-10 4:47 am
老師發明功課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58: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9000051KK044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