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羅浮官 ,巴黎鐵塔和東京鐵塔的資料

2007-05-10 4:32 am
我要關於羅浮官 ,巴黎鐵塔,東京鐵塔和中銀大廈的資料 (包括建築的材料和特色) (如能,給資料來源)

回答 (4)

2007-05-10 4:44 am
✔ 最佳答案
羅浮宮博物館藏品豐富,卻欠缺足夠的展覽地方,加上前身是皇宮的設計,未能配合展出環境及具備現代博物館應有的設施,而且參觀路線迂迴曲折,出入口亦太小,於是在1981年,法國米特朗總統決定擴建羅浮宮,邀請世界著名建築師投標,最後採納了貝聿銘的建設方案,同年開始整修工作。最初興建時,貝氏的設計曾受到不少法國人及傳媒大肆抨擊,認為他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破壞了羅浮宮的古典特色,覺得與法國文化格格不入,但無論有多少阻力,米特朗總統仍舊支持貝氏的建設計劃。
在1989年,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正式啟用,成為博物館的主要入口處,屹立於拿破崙廣場上,可通往各展覽館,另外東、南、北面各有一小型金字塔,通往不同的館,周圍有三個靜水池,如鏡的池面倒映出藍天和建築,配合了整體的景觀。新的修建工作揉合了古埃及文化及現代建築特色,展出地方擴大了,並改善參觀路線,令觀賞環境更舒適。直到現在,玻璃金字塔終於令法國人印象改觀,越來越多人樂意接受這設計,並成為巴黎著名的景點。
曾看過有關貝聿銘建築師的電視專訪,他說羅浮宮博物館內藏古埃及至十九世紀的藝術珍品,他以簡約而富現代感的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主要入口,就像人們由古埃及文明進化開始,一直探索近代的藝術演變,具有象徵意義。同時,玻璃金字塔保留了羅浮宮的景觀,從透明玻璃中可以反映出四周中世紀建築物,把巴黎的陽光折射出耀目的光芒。如果人們繞著金字塔而行,便會發現玻璃上的景物也一起移動,而不再是靜態的景物,形成另一種「活」的藝術。當參觀者乘電梯到地下大堂時,那玻璃穹頂就如一個巨大的天窗,不但將外面的景色映進,也將外面的自然光照入大堂裡,採光之餘,更使藝術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如果在晚上進館,可從玻璃金字塔下觀賞巴黎的星空。
羅浮宮早建於十一世紀末,當時菲力蒲奧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為保護巴黎不受諾曼人及英國人的入侵,於是在Lupara建設第一座城堡,即現在羅浮宮位置;到了十四世紀,查理五世(Charles V)把它改成宮殿,興建圍牆及皇家圖書館,並在宮內擺設了第一批收藏品包括雕像和畫。經過幾百年的擴建及整修,現在的羅浮宮已成了舉世知名的博物館,更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藏有逾四十萬件展品,包括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伊斯蘭、義大利等各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當中有繪畫、素描、雕塑、陶器、銅器、工藝品,以及古文物等。所有作品分別於四層樓展出,如果要仔細觀賞每件作品,即使兩星期也看不完。
當我進入金字塔後,有豁然開朗之感,那玻璃天穹如教堂裡的天窗,將人們引進神聖的領域。晨光從大片天窗灑落,柔和的光照亮了大堂和展覽館,置身於這藝術皇宮裡,實在有說不出的興奮。走進地下的羅浮宮,感到更廣闊,從未有看過這麼多古文物及雕塑,眼前展品之豐令人有些目眩,一時間不知從何看起。幸好在博物館導覽小冊子已給了我答案,先觀賞這裡的「鎮館三寶」,然後再選看一些喜歡的名作吧。
我的旅程就由《勝利女神像》(The Victory of Samothrace)開始,這座神像是古希臘時期的雕塑,約在西元前三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完成。由大理石雕成的女神站在前進的船頭上,雖則神像已沒有頭和雙臂,只剩下身體和翅膀,但作品的藝術造詣仍然令人讚嘆。一件薄薄的衣衫給浪花打濕,緊緊貼著肌膚,顯出健美的肌肉和細緻的紋理,最難得的是衣褶的處理,順滑的縐褶栩栩如生,就如真實一樣自然流動;猛烈的狂風將女神的裙子吹向身後,如隨風抖動,令原先重甸甸的大石,變得輕柔靈巧;神像的形態自然流麗,充滿動感,以右腳前、左腳後的站姿,有力地穩固自己的身子,加上一雙龐大而舒展的翅膀,平衡了整座雕像的重心。無論是形態、曲線、光暗的效果,也彰顯這座神像的巧奪天工。即使我無法看到女神的面貌,但也想像到衪擁有目光炯炯、昂首伸眉的英姿,指揮著破浪的船艦,邁步迎向勝利的呼聲。
第二件重要藏品是《米羅的維納斯》(Venus of Milo),在古希臘神話中,維納斯是專司美與愛的女神,這完美的雕像於1820年在希臘米羅島上發現,估計是西元前二世紀末的作品。雕像是由大理石組成,跟勝利女神像一樣缺了兩隻胳臂,但仍不失其平衡,整座雕像以右腳為重心,左腳微踮起,正要踏步向前,肩膀微微傾斜,兩手往前後自然擺動,流線形的身體如螺旋轉動般,顯出強而有力的動態;裸露的上半身卻現出柔滑細軟的肌膚,與下半身衣裙的粗糙褶紋形成強烈對比;雕像那迷人的眼神與安祥的神情,把一靜一動的美態表露無遺。作品被譽為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更代表女性美的典範。至於那雙失去的胳臂是怎樣形態,到現在仍是一個謎,也許這無法挽回的缺憾才是最美麗,讓每個人有更多更深的想像和回憶,創造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維納斯女神。
最後一「寶」可說是羅浮宮博物館的象徵-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蒙羅麗莎》(The Mona Lisa),當我看見一大群人擠在通道時,還以為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我問旁邊的人時,才知道大家都圍住這幅聞名中外的畫像。我走近一點,發現畫幅比我想像中少許多,而且畫像繪於脆弱的楊木(Poplar Wood)上,使表面的顏料現出微細的裂紋,難怪為它加裝厚厚的玻璃罩,參觀者為求一睹名畫的真跡,無不走近一點細看。
這小畫像繪於1503-1506年,是達文西在佛羅倫斯時所畫,畫中人被認為是當地一名貴族的妻子Mona Lisa Gherardini,她悠閒地坐在窗台前,寬闊的衣領露出白皙的肌膚,一把秀髮順滑地垂在兩肩,雙手則在胸前輕輕交疊,流露出嫺靜溫婉的神態;畫中遠處可見朦朧的山巒景致,暗暗的色調令背景幾乎失去原來的形態,如夢境般迷濛一片,而人物輪廓巧妙地融和於窗外的景色裡;畫家在木板表面加上多層透色,並塗了薄薄的松節油,令他既可不斷修改畫像,亦使畫面有透亮的光影效果,面部膚色更自然真實。最動人的還是畫像中那永恆的、甜美的微笑,以及緊盯著參觀者的眼神,那深邃的眼睛像看穿人們的思想。我嘗試由畫的一邊走到另一邊,然後又走回原處,發現無論從那一角度看,畫像的視線和微笑也跟隨著我,難怪人們稱為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而這微笑給與畫像無限的生命力,更成為西方繪畫史上的傳奇作品。
觀賞完羅浮宮三寶後,我隨處走走看看,找到一件未完成的雕像-《垂死的奴隸》(The Dying Slave),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在1513-1515年為羅馬教皇朱利亞二世(Julius II)的墓園所做。從玻璃天窗映進午後的陽光,令雕像的線條倍覺明暗有致,米開蘭基羅把大理石轉變為活的素材,充分表現出人體肌肉的動力,由奴隸扭曲的身軀、往後仰的頭顱,以至被綑綁著的痛苦表情,正像要不斷掙扎求存,找尋心靈上的釋放,觀者越看下去,越感到不安。這垂死的奴隸此生也逃離不了命運的安排,也許,死亡是他的另一種解脫。
當我來到繪畫區時,看見一幅很有趣的油畫,繪成於1796年,是 Hubert Robert 的作品,名為《Project for Alterations to the Great Gallery of the Louvre》。畫中描繪出當時的工作人員正在更換展出作品,而我站在的地方剛好就是畫裡的藝廊,不過,畫裡畫外已是兩個年代穿上不同服飾的人物了。
由古希臘走到文藝復興時期,又由中世紀走到十九世紀,我觀賞了差不多大半天,也是時候要離開這裡。我再回到玻璃穹頂的大堂,這時微熱的陽光正照進館內,我看到細碎的雪白的雲朵,浮游在一片蔚藍的天空上,美得像一幅畫圖,為偌大的接待處高高懸上自然界的藝術精品。
我登乘自動樓梯返回地面時,從玻璃金字塔仰望外面的世界,感覺很奇妙,就如剛剛由過去返回現代一樣,短短一天裡,已經歷了許多世紀。這藝術之旅不但讓我親睹各大師的傑作,更使我對藝術的歷史及藝術家的生平故事多一些了解,實在不枉此行。
2007-05-10 4:44 am
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是位於的著名藝術博物館。博物館所在的羅浮宮是原法國王宮,位於巴黎市中心邊。羅浮宮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羅浮宮始建於末,由法王(「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禦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羅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法王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賽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羅浮宮,直至,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至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é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集中力量修建及,對羅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開始後,和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里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r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羅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持續到。


法國宮廷移往後,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羅浮宮,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搬入羅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羅浮宮的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法王正式提出了拆除羅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雇佣拆除羅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幸存。

,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里宮,該時期對羅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併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作為杜伊勒里宮的正門。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5月,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里宮和羅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毀(當時公社決定燒毀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杜伊勒里宮被完全焚毀,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毀,但主體建築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博物館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期間的,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拿破侖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侖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著拿破侖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由美籍設計師設計的位於羅浮宮中央廣場「拿破侖庭院」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整修後的羅浮宮於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巴黎鐵塔(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高320公尺,建築設計最著名的是防範強風吹襲的對稱鋼筋設計,兼具實用與美感考量。

建於1889年,由建築師艾菲爾所設計,全塔高307米是巴黎及法國的標誌,塔樓分三層,一、二樓有餐廳、咖啡座等,三樓是眺望台,在以大晴天的日子裡,可從此遠眺,70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Ile de France)地區。

巴黎鐵塔是非常著名的建築物,它遙遙對著凱旋門,站在巴黎鐵塔的正下方,環顧四方撐開的鐵架,仰望直升天空的電梯,才感受到原來它是一座如此壯觀的建築。

高雅的線條,棉密的鋼架結構,巴黎鐵塔一直是吸引著小鬼的大磁鐵,多少畫家曾將它帶入筆下,鎂光燈也不停的在它身旁閃爍,做為花都的地標可以說當之無愧。

東京鐵塔

東京鐵塔於1958年建成當初,東京還處於重建之中,還是一個低建築的城
市。因而東京塔的出現就像是侵略進來的Godzilla巨型怪獸一樣支配了東京的天空。

東京塔是日本最高的建築﹝333米﹞,東京塔雖然比艾弗爾塔高33米,但它的總重量只有艾弗爾塔的一半左右(4000噸比7000噸),這歸功於鋼鐵和建築技術的進步,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雖然現在它已不是那麼突出了,但依然是東京最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尤其是在夜晚,當它從下到頂被霓虹燈所裝紛起來時特別引人注目。

東京鐵塔最初的目的是用於傳送電視和廣播信號,但它吸引遊客的主要地方是東京全城的景色,主要觀望廳位於地上150米高,特別展望廳再高100米,需乘第二台電梯才能到達。

從塔上的展望廳能看到房總和三浦半島(東京灣的兩側),以及橫濱的Landmark tower大廈,東京西方的箱根和富士山、東北方向的筑波等。相對的在夜晚鐵塔會許多的照明設備照亮鐵塔的外觀,使東京鐵塔成為一座明亮的東京指標喔!
中銀大廈設計者為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其亦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等著名建築。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市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最初,中銀大廈是計劃於1988年8月8日落成的,因取數目字「8」在中國數有吉祥的意思。然而,大樓從1985年開始動工,但由於工程延誤,至1989年終告落成並舉行過封頂儀式,於1990年5月17日才正式啟用。
中銀大廈
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中銀大廈外型為棱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有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個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蓋。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中銀大廈同時為幻彩詠香江的參與匯演建築物之一。


頂樓4層及底座的19層目前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他的樓層出租則公開。其中,3樓為營業廳,17樓作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而在43樓設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但需預約參觀。
2007-05-10 4:35 am
羅浮宮博物館藏品豐富,卻欠缺足夠的展覽地方,加上前身是皇宮的設計,未能配合展出環境及具備現代博物館應有的設施,而且參觀路線迂迴曲折,出入口亦太小,於是在1981年,法國米特朗總統決定擴建羅浮宮,邀請世界著名建築師投標,最後採納了貝聿銘的建設方案,同年開始整修工作。最初興建時,貝氏的設計曾受到不少法國人及傳媒大肆抨擊,認為他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破壞了羅浮宮的古典特色,覺得與法國文化格格不入,但無論有多少阻力,米特朗總統仍舊支持貝氏的建設計劃。







在1989年,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正式啟用,成為博物館的主要入口處,屹立於拿破崙廣場上,可通往各展覽館,另外東、南、北面各有一小型金字塔,通往不同的館,周圍有三個靜水池,如鏡的池面倒映出藍天和建築,配合了整體的景觀。新的修建工作揉合了古埃及文化及現代建築特色,展出地方擴大了,並改善參觀路線,令觀賞環境更舒適。直到現在,玻璃金字塔終於令法國人印象改觀,越來越多人樂意接受這設計,並成為巴黎著名的景點。


曾看過有關貝聿銘建築師的電視專訪,他說羅浮宮博物館內藏古埃及至十九世紀的藝術珍品,他以簡約而富現代感的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主要入口,就像人們由古埃及文明進化開始,一直探索近代的藝術演變,具有象徵意義。同時,玻璃金字塔保留了羅浮宮的景觀,從透明玻璃中可以反映出四周中世紀建築物,把巴黎的陽光折射出耀目的光芒。如果人們繞著金字塔而行,便會發現玻璃上的景物也一起移動,而不再是靜態的景物,形成另一種「活」的藝術。當參觀者乘電梯到地下大堂時,那玻璃穹頂就如一個巨大的天窗,不但將外面的景色映進,也將外面的自然光照入大堂裡,採光之餘,更使藝術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如果在晚上進館,可從玻璃金字塔下觀賞巴黎的星空。









羅浮宮早建於十一世紀末,當時菲力蒲奧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為保護巴黎不受諾曼人及英國人的入侵,於是在Lupara建設第一座城堡,即現在羅浮宮位置;到了十四世紀,查理五世(Charles V)把它改成宮殿,興建圍牆及皇家圖書館,並在宮內擺設了第一批收藏品包括雕像和畫。經過幾百年的擴建及整修,現在的羅浮宮已成了舉世知名的博物館,更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藏有逾四十萬件展品,包括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伊斯蘭、義大利等各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當中有繪畫、素描、雕塑、陶器、銅器、工藝品,以及古文物等。所有作品分別於四層樓展出,如果要仔細觀賞每件作品,即使兩星期也看不完。




當我進入金字塔後,有豁然開朗之感,那玻璃天穹如教堂裡的天窗,將人們引進神聖的領域。晨光從大片天窗灑落,柔和的光照亮了大堂和展覽館,置身於這藝術皇宮裡,實在有說不出的興奮。走進地下的羅浮宮,感到更廣闊,從未有看過這麼多古文物及雕塑,眼前展品之豐令人有些目眩,一時間不知從何看起。幸好在博物館導覽小冊子已給了我答案,先觀賞這裡的「鎮館三寶」,然後再選看一些喜歡的名作吧。

 


我的旅程就由《勝利女神像》(The Victory of Samothrace)開始,這座神像是古希臘時期的雕塑,約在西元前三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完成。由大理石雕成的女神站在前進的船頭上,雖則神像已沒有頭和雙臂,只剩下身體和翅膀,但作品的藝術造詣仍然令人讚嘆。一件薄薄的衣衫給浪花打濕,緊緊貼著肌膚,顯出健美的肌肉和細緻的紋理,最難得的是衣褶的處理,順滑的縐褶栩栩如生,就如真實一樣自然流動;猛烈的狂風將女神的裙子吹向身後,如隨風抖動,令原先重甸甸的大石,變得輕柔靈巧;神像的形態自然流麗,充滿動感,以右腳前、左腳後的站姿,有力地穩固自己的身子,加上一雙龐大而舒展的翅膀,平衡了整座雕像的重心。無論是形態、曲線、光暗的效果,也彰顯這座神像的巧奪天工。即使我無法看到女神的面貌,但也想像到衪擁有目光炯炯、昂首伸眉的英姿,指揮著破浪的船艦,邁步迎向勝利的呼聲。


第二件重要藏品是《米羅的維納斯》(Venus of Milo),在古希臘神話中,維納斯是專司美與愛的女神,這完美的雕像於1820年在希臘米羅島上發現,估計是西元前二世紀末的作品。雕像是由大理石組成,跟勝利女神像一樣缺了兩隻胳臂,但仍不失其平衡,整座雕像以右腳為重心,左腳微踮起,正要踏步向前,肩膀微微傾斜,兩手往前後自然擺動,流線形的身體如螺旋轉動般,顯出強而有力的動態;裸露的上半身卻現出柔滑細軟的肌膚,與下半身衣裙的粗糙褶紋形成強烈對比;雕像那迷人的眼神與安祥的神情,把一靜一動的美態表露無遺。作品被譽為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更代表女性美的典範。至於那雙失去的胳臂是怎樣形態,到現在仍是一個謎,也許這無法挽回的缺憾才是最美麗,讓每個人有更多更深的想像和回憶,創造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維納斯女神。
 







最後一「寶」可說是羅浮宮博物館的象徵-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蒙羅麗莎》(The Mona Lisa),當我看見一大群人擠在通道時,還以為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我問旁邊的人時,才知道大家都圍住這幅聞名中外的畫像。我走近一點,發現畫幅比我想像中少許多,而且畫像繪於脆弱的楊木(Poplar Wood)上,使表面的顏料現出微細的裂紋,難怪為它加裝厚厚的玻璃罩,參觀者為求一睹名畫的真跡,無不走近一點細看。


這小畫像繪於1503-1506年,是達文西在佛羅倫斯時所畫,畫中人被認為是當地一名貴族的妻子Mona Lisa Gherardini,她悠閒地坐在窗台前,寬闊的衣領露出白皙的肌膚,一把秀髮順滑地垂在兩肩,雙手則在胸前輕輕交疊,流露出嫺靜溫婉的神態;畫中遠處可見朦朧的山巒景致,暗暗的色調令背景幾乎失去原來的形態,如夢境般迷濛一片,而人物輪廓巧妙地融和於窗外的景色裡;畫家在木板表面加上多層透色,並塗了薄薄的松節油,令他既可不斷修改畫像,亦使畫面有透亮的光影效果,面部膚色更自然真實。最動人的還是畫像中那永恆的、甜美的微笑,以及緊盯著參觀者的眼神,那深邃的眼睛像看穿人們的思想。我嘗試由畫的一邊走到另一邊,然後又走回原處,發現無論從那一角度看,畫像的視線和微笑也跟隨著我,難怪人們稱為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而這微笑給與畫像無限的生命力,更成為西方繪畫史上的傳奇作品。


觀賞完羅浮宮三寶後,我隨處走走看看,找到一件未完成的雕像-《垂死的奴隸》(The Dying Slave),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在1513-1515年為羅馬教皇朱利亞二世(Julius II)的墓園所做。從玻璃天窗映進午後的陽光,令雕像的線條倍覺明暗有致,米開蘭基羅把大理石轉變為活的素材,充分表現出人體肌肉的動力,由奴隸扭曲的身軀、往後仰的頭顱,以至被綑綁著的痛苦表情,正像要不斷掙扎求存,找尋心靈上的釋放,觀者越看下去,越感到不安。這垂死的奴隸此生也逃離不了命運的安排,也許,死亡是他的另一種解脫。









 

當我來到繪畫區時,看見一幅很有趣的油畫,繪成於1796年,是 Hubert Robert 的作品,名為《Project for Alterations to the Great Gallery of the Louvre》。畫中描繪出當時的工作人員正在更換展出作品,而我站在的地方剛好就是畫裡的藝廊,不過,畫裡畫外已是兩個年代穿上不同服飾的人物了。


由古希臘走到文藝復興時期,又由中世紀走到十九世紀,我觀賞了差不多大半天,也是時候要離開這裡。我再回到玻璃穹頂的大堂,這時微熱的陽光正照進館內,我看到細碎的雪白的雲朵,浮游在一片蔚藍的天空上,美得像一幅畫圖,為偌大的接待處高高懸上自然界的藝術精品。

我登乘自動樓梯返回地面時,從玻璃金字塔仰望外面的世界,感覺很奇妙,就如剛剛由過去返回現代一樣,短短一天裡,已經歷了許多世紀。這藝術之旅不但讓我親睹各大師的傑作,更使我對藝術的歷史及藝術家的生平故事多一些了解,實在不枉此行。
2007-05-10 4:35 am
羅浮官和巴黎鐵塔都在巴黎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3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9000051KK043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