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花的來源??

2007-05-10 3:15 am
豆腐花的來源??
耍有源產地

回答 (4)

2007-05-10 3:25 am
✔ 最佳答案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甜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通常加入糖水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鹵凝固,南方則多使用石膏。

由來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者有二:

「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以及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編輯]
歷史
豆腐花到底爲何人所創,目前也是沒有定論。宋代蘇東坡有“豆腐花”詩雲“古來百巧出窮人,搜羅假合亂天真。”認爲這種“亂天真”的豆製品,是由窮人巧手製作而成。我國著名的化學家袁翰青先生指出:“豆腐花的始創者是農民,是他們在長期煮豆磨漿的實踐中,得到了這種優美的食品。”(13),把豆腐花的發明創造歸功於農民。李治寰先生則提出“豆腐花制法與道家煉丹有密切關係”(14),認爲道家煉丹用豆漿來培育丹苗,無意中發明了豆腐花。文獻中記載最多的是淮南王劉安做豆腐花的傳說,這與劉安修道煉丹也不無關係。比較中肯的說法是,許多發明創造雖出自群衆智慧,但人們總要尋找一個公認的人物作爲始作者來尊奉,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並不少見。
目前發現最早記載關於豆腐花的文獻,是五代.陶穀(西元903~西元970年)撰寫的《清異錄》,其中《官志門》“小宰羊”條曰:“時蕺爲青陽(今安徽青陽縣)丞,潔已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花數個,邑人呼豆腐花爲小宰羊”。陶谷是五代時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氏,他在五代時的晉、漢、周和北宋初期都做過官,北宋開寶中卒。據他所記載的這件事可以說明,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一帶,豆腐花已經是大衆日常食品了,其製作技術看來也相當成熟。自宋以來,關於豆腐花的記載就多了。宋.寇宗 《本草衍義》載:“生大豆,又可磑爲腐,食之”;蘇軾《物類相感志》:“豆油煎豆腐花,有味”;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嘉興人…開豆腐花羹店”等等。基於此,不少學者將豆腐花起源的時間下限定在晚唐五代(9),這在學術界已無異辭。但對於豆腐花到底起源于何時,依然沒有定論。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漢墓,該墓爲東漢晚期(西元二世紀左右)遺址,其墓中畫像石上有生産豆腐花的場面(10)。經過專家實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該圖反映的是釀酒或作醬、醋場面,而只能是作豆腐花(11)。因此,豆腐花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爲漢代,劉安做豆腐花的傳說似乎也不完全是虛文(12)。


[編輯]
廣東
廣東迄今已有食用豆花數百年歷史。

[編輯]
種類
豆花主要分為甜、鹹兩種吃法。一般來說,甜食主要分佈於中國南方及臺灣,後者則為中國北方。

[編輯]

臺灣、香港及澳門地區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或者黃糖都可以。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圓一起食用。

比較特別的有豆漿豆花-將糖水改成豆漿。更新穎的食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或配以芝麻糊的「黑白」。

除了從湯汁下手外,臺灣亦有將豆花本體摻入其他口味如雞蛋、巧克力等的豆花,加上原本白靜的黃豆花,就成了三色豆花。

[編輯]

將豆花加入鹵或佐料,各地略不同,一般用黃花菜、木耳等。中國北方有加入肉餡,亦有中國沿海地帶就近使用海產如海帶絲、紫菜、蝦皮。甚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韭菜花、蒜泥、蔥花等,不勝枚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於鹵或佐料。

[編輯]
原料
豆花原料很容易,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臺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臺灣豆花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

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鹵,通常中國南方及臺灣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編輯]
製作
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

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

豆腐花(一)
材料:(十碗)
黃豆10安士
生粉1/2安士
石膏粉1/2茶匙
黃糖適量
果仁少許  
做法:
1. 黃豆浸4—6小時,分三次,放入攪拌機內,每次加約4碗水,連同黃豆攪爛。取一乾淨絲襪,將攪碎的黃豆連汁及渣倒入絲襪內。好似扭毛巾咁用力榨出汁,即成豆漿,黃豆渣留用。
2. 豆漿放入大煲內,以慢火煲滾,趁熱撞入拌勻的生粉和石膏粉內,加蓋待凝固約15分鐘即成美味豆腐花。
3. 果仁壓碎,連同黃糖撒上豆腐花面拌食。

小貼士:
1. 要豆腐花又香又滑,黃豆與水的比例相當重要,1安士黃豆需要300毫升的水。水少,豆腐花會過稠,欠滑溜;相反,水多則會過稀,口感欠奉,兼不夠香。
2. 石膏粉用量不能多。用生粉比用粟粉佳,完成的豆腐花才不會水汪汪。
3. 煲滾的豆漿要趁熱撞入拌勻的石膏粉及生粉內,待凝固前不可再移動。

豆腐花(二)
材料:600克黃豆 3湯匙鷹栗粉 1茶匙熟石膏粉 3120毫升清水 0.5杯熟水
烹調方法
先將黃豆浸過夜,然後與10碗水分數次磨成豆漿,隔去豆渣,再用1碗水隔多1次,棄去。
循一方向攪拌煮沸豆漿,石膏粉和鷹栗粉用0.5杯水和勻。
與大沸之豆漿同撞入一器皿,蓋上蓋,勿動;待20分鐘即可。
hint:
煮豆漿開始時可用大火,見開始想滾,便要較細火,因極易滾瀉。 豆漿一定要大沸。
栗粉水一定要攪勻才撞入。

豆腐花(三)
材料:黃豆165克 , 水8杯, 石膏粉11/ 4茶匙, 生粉1湯匙, 水1杯 , 糖250克, 檸檬2片
制法:
1. 黃豆洗淨後浸6小時以上﹐不用去皮﹐沖洗乾淨後瀝乾水份
2. 將豆用7 1/2杯水﹐分次放入攪拌機內攪爛後, 以紗布濾去豆渣, 再把豆漿放入大煲內, 以慢火煮滾至泡沫浮起約3吋高, 再將上面的泡沫除去, 做成豆漿
3. 用半杯水調恆生粉與石膏粉, 隔去雜質﹐待用
4. 將已調勻的石膏粉水攪勻, 把煲至大滾的豆漿沖下略為攪勻, 以毛巾蓋住﹐再覆以鍋蓋, 靜放20分鐘, 便會凝結成豆腐花
5. 將糖漿材料煮至糖溶﹐即可與豆腐花伴食加檸檬可以令糖漿清去雜物和增加香味
做豆腐花的器皿一定要非常清潔,不可以有油式或者其他雜質。
2007-05-13 5:55 am

圖片參考:http://www.ourrice.com/~Scorpio3210/line-cooking.gif

豆腐花到底爲何人所創,目前也是沒有定論。宋代蘇東坡有“豆腐花”詩雲“古來百巧出窮人,搜羅假合亂天真。”認爲這種“亂天真”的豆製品,是由窮人巧手製作而成。我國著名的化學家袁翰青先生指出:“豆腐花的始創者是農民,是他們在長期煮豆磨漿的實踐中,得到了這種優美的食品。”(13),把豆腐花的發明創造歸功於農民。李治寰先生則提出“豆腐花制法與道家煉丹有密切關係”(14),認爲道家煉丹用豆漿來培育丹苗,無意中發明了豆腐花。文獻中記載最多的是淮南王劉安做豆腐花的傳說,這與劉安修道煉丹也不無關係。比較中肯的說法是,許多發明創造雖出自群衆智慧,但人們總要尋找一個公認的人物作爲始作者來尊奉,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並不少見。
目前發現最早記載關於豆腐花的文獻,是五代.陶穀(西元903~西元970年)撰寫的《清異錄》,其中《官志門》“小宰羊”條曰:“時蕺爲青陽(今安徽青陽縣)丞,潔已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花數個,邑人呼豆腐花爲小宰羊”。陶谷是五代時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氏,他在五代時的晉、漢、周和北宋初期都做過官,北宋開寶中卒。據他所記載的這件事可以說明,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一帶,豆腐花已經是大衆日常食品了,其製作技術看來也相當成熟。自宋以來,關於豆腐花的記載就多了。宋.寇宗 《本草衍義》載:“生大豆,又可磑爲腐,食之”;蘇軾《物類相感志》:“豆油煎豆腐花,有味”;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嘉興人…開豆腐花羹店”等等。基於此,不少學者將豆腐花起源的時間下限定在晚唐五代(9),這在學術界已無異辭。但對於豆腐花到底起源于何時,依然沒有定論。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漢墓,該墓爲東漢晚期(西元二世紀左右)遺址,其墓中畫像石上有生産豆腐花的場面(10)。經過專家實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該圖反映的是釀酒或作醬、醋場面,而只能是作豆腐花(11)。因此,豆腐花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爲漢代,劉安做豆腐花的傳說似乎也不完全是虛文(12)。


圖片參考:http://www.ourrice.com/~Scorpio3210/line-cooking.gif






豆腐花

材料:(十碗)
黃豆10安士
生粉1/2安士
石膏粉1/2茶匙
黃糖適量
果仁少許
 

圖片參考:http://www.ourrice.com/~Scorpio3210/recipe12-06.jpg



做法:
1. 黃豆浸4—6小時,分三次,放入攪拌機內,每次加約4碗水,連同黃豆攪爛。取一乾淨絲襪,將攪碎的黃豆連汁及渣倒入絲襪內。好似扭毛巾咁用力榨出汁,即成豆漿,黃豆渣留用。
2. 豆漿放入大煲內,以慢火煲滾,趁熱撞入拌勻的生粉和石膏粉內,加蓋待凝固約15分鐘即成美味豆腐花。
3. 果仁壓碎,連同黃糖撒上豆腐花面拌食。
小貼士:
1. 要豆腐花又香又滑,黃豆與水的比例相當重要,1安士黃豆需要300毫升的水。水少,豆腐花會過稠,欠滑溜;相反,水多則會過稀,口感欠奉,兼不夠香。
2. 石膏粉用量不能多。用生粉比用粟粉佳,完成的豆腐花才不會水汪汪。
3. 煲滾的豆漿要趁熱撞入拌勻的石膏粉及生粉內,待凝固前不可再移動。


圖片參考:http://www.ourrice.com/~Scorpio3210/line-cooking.gif
2007-05-10 3:29 am
由來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參考: 豆腐.百變
2007-05-10 3:23 am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1.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2.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3.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以及豆腐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7: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9000051KK037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