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有甚麼特徵?(三個)急急急!!!明天交!!!

2007-05-10 3:06 am
土星有甚麼特徵?(三個)急急急!!!明天交!!!

回答 (3)

2007-05-10 3:28 am
✔ 最佳答案
土星的特徵:
1.和石塊所組成的土星環。
2.是密度最小的行星(它的比重(0.7)甚至比水還小。)
3.內部非常熾熱(核心約有12000k)


土星(Saturn)


帶來衰老的使者

土星是距離太陽(Sun)第六個位置的行星,也是第二 大的行星。
軌道: 距離太陽 1,429,400,000 km(9.54 天文單位AU )
直徑: 120,536 km(赤道直徑)
質量: 5.68e26 kg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業之神,相關的希臘神祇是 克隆納斯(Cronus),他是天王(Uranus)和大地之母蓋婭(Gaia)的兒子,泰坦(Titan)巨神之一,曾經接替他的父親成為統治宇宙之神,後來被他的兒子宙斯(Zeus,木星)取而代之。土星(Saturn)這個字也是英文字中〝星期六(Saturday)〞的字根。〈見 附錄四〉
土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被注意到了,1610年時的 伽利略(Galileo)則是首次利用望遠鏡進行觀測,他注意到土星非常奇特的外觀,但是他對於這個現象感到非常困惑。早期對於土星的觀測非常複雜,這是因為當土星在軌道上運行時,會有幾年的時間,地球正好穿越土星 環所在的那個平面,讓我們和土星環成一直線而無法看見它。於是後來一張低 解析度(resolution)的土星影像徹底地解除了大家的疑惑, 克李斯提 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就在1659年正確地指出土星環的幾何位置。原本大家都以為土星環是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構造,直到1977年時才在 天王星(Uranus) 周圍也發現了一道黯淡的環(然後很快又在 木星Jupiter和海王星Neptune)周圍也同樣發現了環的存在)。

土星最早是在1979年被先鋒11號(Pioneer11) 所造訪,然後接著有航海家1號(Voyager 1)和 航海家2號(Voyager 2)。現在還在路途上的 卡西尼號(Cassini)則會在2004年到達土星。

土星從小型的望遠鏡中看起來有一點扁扁的(扁球體oblate),它的赤道和兩極的半徑之間相差了10%(120,536km對108,728km)。這是由於他自轉的速度又快,而其本身又是流體的緣故,其實其他的氣態行星也都是扁球體,只不過沒那麼扁就是了。

土星是密度最小的行星,它的比重(0.7)甚至比水還小。

和木星一樣,土星是由75%的氫和25%的氦所組成,加上非常微量的水、甲烷、氨以及〝岩石〞,這和太陽系形成當時,原始 太陽星雲(Solar Nebula)的組成非常類似。

土星的內部非常類似木星,有一個岩石的核心,一層 液態金屬氫(liguid metallic hydrogen)以及氫分子層,還有非常微量而不同種類的 〝冰〞存在。

土星的內部非常熾熱(核心約有12000k),因此土星輻射出去的能量要比吸收自太陽的多,土星輻射的能量大多源自於所謂 凱文-赫摩玆機制(Kelvin-Helmholtz mechanism),和木星的能量來源相同,不過這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光度,可能尚有其他的機制在進行之中,或許像是土星深層內部的氦元素發生〝大量的原子落塵現象(raining out)〞所造成。

木星表面非常顯著的帶狀特徵,在土星表面並不明顯, 而且赤道附近的帶狀區域也要寬廣許多。土星雲層頂端的詳細情況無法從地球表面觀看得到,因此一直要到 航海家號(Voyager)造訪之後,我們才得以研究土星大氣圈環流的詳細狀況。土星有長期存在的橢圓形狀(右圖影像中央的紅班),和其他類似木星表面常見的特徵。在1990年時,哈伯天文望遠鏡(HST)在土星的赤道附近發現了巨大的雲層,這在航海家號當時是沒有被發現到的,然後在1994年時,又觀察到了一個小型的風暴(左圖)。

兩道顯著的土星環(A和B)和一道比較暗的環(C)是可以從地球上觀測得到的。A環和B環之間的縫隙被稱之為 卡西尼(Cassini)環縫(division),在A環外緣還有一道更暗的縫隙,稱之為 恩克環縫 Encke division (不過這個名字或許有被誤載了人名,因為恩克很可能根本沒觀測到這個環縫)。 航海家號的照片則顯示出另外四道黯淡的環,土星環不同於其他行星環的最大特徵就是它非常地亮( 反照率albedo約0.2-0.6)。

雖然這些環從地球上看起來都是連續的,但是實際上它們是由難以估計的小顆粒所組成,每一顆都有它自己獨立的軌道,這些顆粒的大小範圍從一公分到數公尺都有,好像還有幾公里大的物體也在裡面的樣子。

土星環非常地薄:雖然它們的直徑可以達到250,000 km以上,不過厚度僅有1.5 km而已。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觀之外,土星環裡面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小東西,如果把土星的環合成一個單一的星體的話,將會超過100公里以上那麼大。

土星環中的顆粒似乎主要是由水形成的冰粒所組成,不過它們也可能是外層包著冰的小石粒。

航海家號確認了土星環中具有令人困惑的輻射狀不均勻性,稱之為〝環輻(spokes)〞,這是由業餘天文學家所首先報導出來的(左圖)。它們的本質至今仍然成謎,但是可能和土星的磁場有點關係。

土星最外圈的環,F環,是由好幾條單獨的小環組成複雜的結構,我們還可以看見那個〝繩結(knots)〞。科學家們推斷那些繩結可能是一坨土星環的物質,或是小型的衛星。我們可以從航海家一號的影像中看見奇怪的辮子狀(右圖),不過航海家二號的影像中就沒有辦法看到,這可能是因為它攝影的角度和土星環大致平行的關係。

在土星的衛星和土星環系統之間,有著非常複雜的潮汐 共振(resonances)現象:有些衛星我們稱之為 〝牧羊人衛星(shepherding satellites)〞(例如 阿特拉斯Atlas、 普羅米休斯Prometheus、和 潘朵拉Pandora),在維持著環的所在位置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卡西尼(Cassini)環縫中之所以物質稀少,可能和 麥馬斯(Mimas)的存在有關,這樣的情況和小行星帶中的 克爾克伍間隙(Kirkwood gaps)非常類似; 潘(Pan)衛星則是位在恩克環縫之中。不過由於整個系統非常地複雜,所以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無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土星環(以及其他的類木行星)的由來,至今仍然不為人之。雖然土星環可能是在土星形成當時便一起形成了,但是環的系統並不穩定,它必須有再生的作用持續進行,例如大型衛星的破碎分解,環才能夠維持現在這個樣子。

和其他的類木行星一樣,土星具有顯著的磁場。

在夜晚的時候,土星很容易可以用肉眼 看見。雖然它的亮度不如木星那麼亮,但是因為它不像一般的恆星會〝閃〞,所以很容易辨認。至於土星環和大一點的衛星則可以用小型的天文望遠鏡看到。有好幾個網站 有顯示土星(以及其它行星)目前在天空中的位置,一些天文儀的程式(像是Starry Night)則可以描繪出更詳盡地資料及星圖,大家可以多加利用。

土星的衛星
土星有18顆已經被命名的行星
除了同步自轉(rotate synchronously)的佛倍(Phoebe)和海帕里歐(Hyperion)之外,其他衛星的自轉速度都已經知道了。
有三組衛星是以彼此之間重力交互作用的方式,維持穩定的軌道關係,它們分別是麥馬斯(Mimas)-泰西斯(Tethys)、恩西阿達斯(Enceladus)-迪歐尼(Dione)以及泰坦(Titan)-海帕里歐(Hyperion)。其中麥馬斯的軌道正好是泰西斯的一半,我們因此稱之為1:2的共振(resonance),恩西阿達斯-迪歐尼也是1:2,泰坦-海帕里歐則是3:4的共振。
除了18顆已經命名的衛星之外,還有六顆很棒的候選衛星以及至少一打以上曾經被報導,並給予臨時的命名,不過看起來只有最近這六個發現的衛星是真的。

2007-05-09 19:29:34 補充:
大氣層的成份是甚麼?(主要成份) 補充時間:2007-05-09 19:08:19大氣層的主要成份是水蒸汽、臭氧、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 ,能阻擋來自太陽的紫外光輻射。簡單說是吸收太陽幅射,再排放到外太空,平衡地球溫度,地球儼如一個溫室般,故稱之為「溫室效應」。假若沒有大氣層的呵護,地球溫度失卻平衡,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亦不會是現在適合人類生活的 15℃,而是-18℃! 希望幫到你啦*
參考: YAHOO
2007-05-10 3:21 am
土星是太陽系的第二大行星,體積比木星略小,組成的物質主要是氫的化合物,因此土星屬於氣態行星。它的密度很低,只有水的十分之七。假設把土星放入水中,土星是會浮在水面上的。土星最惹人注目的地方是環繞著它的千多個光環,許多科學家認為環帶是由無數大小的隕石及冰塊聚集而成,在太陽光的反射下,形成炫目的光環。暫時發現的衛星共有31個。
2007-05-10 3:14 am
土星沒有氧氣

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六顆。

概述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物理特性

土星那兩極扁平赤道突出的橢球體狀令人印象深刻;它的赤道直徑和兩極直徑之比相差大約10%(120,536公里對108,728公里)。這是由於土星迅速自轉的結果。其他氣體行星也是扁平的,但是沒有這麼厲害。土星也是太陽系行星裡密度最小的,平均密度為0.69(少於水的密度)。然而這是平均值;實際上,土星上層大氣較稀疏,而其核心密度比水大。

土星內部與木星類似,中心有一個固態核,其上是液體氫,再上是一個分子態的氫層,有著各種不同物質的固體。土星核心非常熱,核心溫度估計為12000K,而且放射出來的能量比它從太陽接受到的多。大部份能量是因為開爾文-亥姆霍茲原理(緩慢的重力壓縮)產生,但這還不能充份解釋土星的熱量製造過程。土星的另一部分熱量被認為是由於土星內部不斷「消耗」產生的氦元素小液滴不斷與較輕的氫相互摩擦而產生。

土星大氣層外觀有一個類似木星類似的條紋,但土星的條紋非常模糊並且在赤道的附近條紋變得非常寬。土星有著類似木星的長期橢圓斑和其他特徵,稱為「白斑」,實際上跟木星一樣,也是表面的風暴;1876年12月8日,霍爾用望遠鏡首次發現並記錄土星上的白斑;1990年哈伯太空望遠鏡觀察到在土星赤道附近的一大片白雲,這是航海者飛行器靠近土星時和另外一次1994年的觀測時所沒有看到的。由於土星白斑會形成也會消失。加上現在普通天文望遠鏡的成象和拍攝處理提高不少,近十年開始各地天文愛好者已有聯合觀測土星狀況的習慣,並紀錄不少土星出現的白斑。

土星環

土星因為它美麗的行星環而出名,它也是最早被發現光環的行星。土星環首先被伽利略在1610年7月用他自己的望遠鏡觀察到了,但因為望遠鏡成象不好,他並不能意識到這是一個環。他寫信給托斯卡納的大公說「土星不是由一個而是由三個幾乎彼此在一起的而且從不移動也不改變的物質組成。他們排成一列與黃道帶平行,而且中央的那個物質(土星本身)是兩側的物質(實際上環狀邊緣)的約三倍大。他也把土星說成是有「耳朵」的。但在1612年,由於光環平行對著地球在觀察者看起來似乎消失了,及後在 1613年光環又再次出現,這現象更進而困擾伽利略。

最終在1655年被克理士提安·惠更斯觀測到完整的土星環,他使用了一個比在伽利略時代能得到強大得多的望遠鏡。那時的一個神學家里奧·阿拉丟斯,說那光環可能是耶穌基督復活進入天堂的聖包皮。但土星環理論直到1665年才被天文學家所接受。

1675年喬凡尼·卡西尼發現土星環的最大一個環縫,卡西尼環縫。另外在其外還有一細小環縫稱恩克環縫,在1837年5月28日由恩克於柏林發現。之後通過天文臺大望遠鏡觀測和行星際探測器拍得的照片,證實土星環由很多之間縫隙很小的多個小環組成的,猶如唱片。近十年來,由於電腦的發展,天文愛好者亦能以較佳的設備拍得以前只能是天文臺大口徑望遠鏡才能拍攝到的恩克環縫。

現在以一具成象質量好的天文望遠鏡放大80倍以上就可清楚看見光環(光環由矽石、氧化鐵和冰這些小如塵埃大如汽車物質組成)。土星環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二個理論:19世紀Edouard Roche認為光環曾是土星的一個衛星,後由於逐漸接近土星而被土星潮汐力所撕裂,亦有認為是被彗星撞擊土星衛星後形成光環;另一個理論認為光環從來就不是衛星形成,而是在土星形成初期的原始星雲留下。但這理論現今不是很多人接受,因為相對於晚近起源的學說認為數百萬年前的土星光環是不穩定的結構。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08: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9000051KK036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