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project有關南京...緊急~~

2007-05-09 8:00 pm
要做project,,有關南京既...
Climate
Relief
Water resources

中英對照丫唔該...

回答 (2)

2007-05-09 8:04 pm
✔ 最佳答案
南京,別稱金陵,中國江蘇省省會,處於長江下游,是華東地區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另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南京仍為中華民國之首都。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甚至「十朝都會」,自古是江南地區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揚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陸路交通樞紐,有著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幹線。南京還有著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以及祿口國際機場。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南京歷史

史前
南京猿人頭蓋骨和相關遺跡表明,距今約60~10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在1950年代發掘的北陰陽營遺址年代約為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為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北陰陽營文化,南京地區早期文化遺存還有200多處,著名的有點將台文化和湖熟文化。



南京歷代名稱圖(東華門)
先秦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夫差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埋金以鎮「王氣」,並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屬會稽郡。

六朝
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年-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

東晉以後,宋(420年-479年)、齊(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陳(557年-589年)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南朝與此前的吳、晉合稱「六朝」。

隋至元
589年隋滅陳,擒陳後主,平毀城邑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朝初年置江寧郡,後置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今天的內橋就是南唐皇宮大內正門前的橋樑,中華路就是當時的御道和城市的中軸線。宋朝以後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宋置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為集慶路。



明代南京都城圖(攝於東華門)
明朝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佔集慶,以此為基地,逐步消滅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等對手,並於1368年趕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於此,為京師應天府。朱元璋動用了巨大人力,建成全長96華里、世界最長,也是中國最高的城牆,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城牆保留至今;因而明代南京城面積達到南唐金陵城的三倍(約42平方公里):西南部市民區即南唐金陵城,東部是新建的皇宮和官衙,西北部則分佈有不少軍營。

1402年,朱棣(明成祖)在靖難之役中擊敗建文帝,奪取帝位。明成祖即位之初,仍定都南京。直到永樂十九年,在北京宮殿和保證北京供應的京杭大運河疏浚工程完工後,明成祖才宣佈遷都北京(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

清朝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為江寧。清初,江寧為江南省(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省府,康熙六年江蘇、安徽分別獨立建省後,直到清末,江寧是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駐地,和江蘇巡撫駐地蘇州同為江蘇省省會;同時,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長期駐扎在南京,直到1780年,安徽布政使才遷往安慶,與安徽巡撫同城而治。同時,又在南京又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三府二州一廳: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海門廳。[1]

清朝的南京不僅是一個行政中心,在經濟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朝廷在此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康熙與乾隆兩位皇帝都很重視這個前朝京城,在巡游江南的行程中,南京都是視察的重點。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英軍沿長江進逼南京城下,道光皇帝被迫立即下令,在下關江面與英方簽訂《南京條約》。1853年-1864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號「天京」。洪秀全在城內興建了豪華的天王府。1864年因湘軍收復南京的激烈戰爭,及湘軍在收復南京後的擄掠,南京城市幾乎完全被毀。戰後的南京一度極為蕭條,雖然在1858年《天津條約》中南京被列為允許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卻沒有外商願意前往經營;直到40年以後的1899年,南京儀鳳門(今興中門)外長江邊的下關才正式開闢商埠。隨後,在1906年和1911年,滬寧鐵路和津浦鐵路先後通車,南京作為南北陸路和東西水路交匯的交通樞紐,得到復興。

民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孫中山於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別市。1930年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31年6月1日,公佈《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其中第五條規定:「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29年-1937年間,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1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2月13日南京淪陷,入侵的日本軍隊進行了南京大屠殺,至少30萬人遇難。1940年,在南京成立了親日的汪精衛政府。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敗,北平和談破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4月23日佔領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重慶,旋遷台北。在1937年到1949年期間,由於戰爭因素,南京在這一時期未再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活動。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上的紅旗和堡前的工農兵雕塑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京仍然保留了中央直轄市的地位,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0年1月,南京改由新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仍為中央直轄市,同時政務院設有駐寧辦事處。1952年恢復設立江蘇省時,南京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改為江蘇省省會。

南京在1950年代以後,由於政治因素,一度較為沉寂,在「一五」、「二五」重點建設期間,均未在南京安排建設項目。但到了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南京的重要性又有所上升,此後陸續在此安排了一批重點企業。1989年,南京被列為中央計劃單列市,1994年,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編輯] 地理

[編輯] 地形


玄武湖與紫金山
南京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地形,境內的紫金山、幕府山、棲霞山等構成寧鎮山脈西段。長江在南京從西北折向東南進入鎮江,江中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江心洲等。秦淮河是南京最重要的地區性河流。它的南北兩源分別在句容和溧水發源,在江寧方山匯合後在南京城通濟門外又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流經南京城南,為著名的「十里秦淮」,出西水關與外秦淮複合後匯入長江。南京其他重要的水域還包括從六合區流過的滁河,高淳的固城湖、溧水的石臼湖等等。市區內還有玄武湖、莫愁湖、金川河等大小湖泊與河流。


[編輯] 氣候
南京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年平均溫度16度。夏季盛行西南風,最高氣溫達40度,號三大火爐之一(另兩大火爐,重慶、武漢);冬季盛行東北風,最低氣溫達零下8度。南京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水量1106.5毫米,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處於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夏季和秋季還有西太平洋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4%BA%AC&variant=zh-hk#.E5.8E.86.E5.8F.B2

For english version , please refer to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njing
2007-05-10 4:18 am
南京,別稱金陵,中國江蘇省省會,處於長江下游,是華東地區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另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南京仍為中華民國之首都。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甚至「十朝都會」,自古是江南地區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揚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陸路交通樞紐,有著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幹線。南京還有著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以及祿口國際機場。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南京猿人頭蓋骨和相關遺跡表明,距今約60~10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在1950年代發掘的北陰陽營遺址年代約為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為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北陰陽營文化,南京地區早期文化遺存還有200多處,著名的有點將台文化和湖熟文化。


南京歷代名稱圖(東華門)先秦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夫差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埋金以鎮「王氣」,並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屬會稽郡。

六朝
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年-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

東晉以後,宋(420年-479年)、齊(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陳(557年-589年)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南朝與此前的吳、晉合稱「六朝」。

隋至元
589年隋滅陳,擒陳後主,平毀城邑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朝初年置江寧郡,後置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今天的內橋就是南唐皇宮大內正門前的橋樑,中華路就是當時的御道和城市的中軸線。宋朝以後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宋置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為集慶路。


明代南京都城圖(攝於東華門)明朝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佔集慶,以此為基地,逐步消滅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等對手,並於1368年趕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於此,為京師應天府。朱元璋動用了巨大人力,建成全長96華里、世界最長,也是中國最高的城牆,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城牆保留至今;因而明代南京城面積達到南唐金陵城的三倍(約42平方公里):西南部市民區即南唐金陵城,東部是新建的皇宮和官衙,西北部則分佈有不少軍營。

1402年,朱棣(明成祖)在靖難之役中擊敗建文帝,奪取帝位。明成祖即位之初,仍定都南京。直到永樂十九年,在北京宮殿和保證北京供應的京杭大運河疏浚工程完工後,明成祖才宣佈遷都北京(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

清朝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為江寧。清初,江寧為江南省(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省府,康熙六年江蘇、安徽分別獨立建省後,直到清末,江寧是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駐地,和江蘇巡撫駐地蘇州同為江蘇省省會;同時,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長期駐扎在南京,直到1780年,安徽布政使才遷往安慶,與安徽巡撫同城而治。同時,又在南京又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三府二州一廳: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海門廳。[1]

清朝的南京不僅是一個行政中心,在經濟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朝廷在此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康熙與乾隆兩位皇帝都很重視這個前朝京城,在巡游江南的行程中,南京都是視察的重點。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英軍沿長江進逼南京城下,道光皇帝被迫立即下令,在下關江面與英方簽訂《南京條約》。1853年-1864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號「天京」。洪秀全在城內興建了豪華的天王府。1864年因湘軍收復南京的激烈戰爭,及湘軍在收復南京後的擄掠,南京城市幾乎完全被毀。戰後的南京一度極為蕭條,雖然在1858年《天津條約》中南京被列為允許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卻沒有外商願意前往經營;直到40年以後的1899年,南京儀鳳門(今興中門)外長江邊的下關才正式開闢商埠。隨後,在1906年和1911年,滬寧鐵路和津浦鐵路先後通車,南京作為南北陸路和東西水路交匯的交通樞紐,得到復興。

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孫中山於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別市。1930年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31年6月1日,公佈《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其中第五條規定:「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29年-1937年間,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1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2月13日南京淪陷,入侵的日本軍隊進行了南京大屠殺,至少30萬人遇難。1940年,在南京成立了親日的汪精衛政府。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敗,北平和談破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4月23日佔領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重慶,旋遷台北。在1937年到1949年期間,由於戰爭因素,南京在這一時期未再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活動。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上的紅旗和堡前的工農兵雕塑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京仍然保留了中央直轄市的地位,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0年1月,南京改由新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仍為中央直轄市,同時政務院設有駐寧辦事處。1952年恢復設立江蘇省時,南京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改為江蘇省省會。

南京在1950年代以後,由於政治因素,一度較為沉寂,在「一五」、「二五」重點建設期間,均未在南京安排建設項目。但到了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南京的重要性又有所上升,此後陸續在此安排了一批重點企業。1989年,南京被列為中央計劃單列市,1994年,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編輯] 地理

[編輯] 地形

玄武湖與紫金山南京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地形。長江在南京從西北向折向東南進入鎮江,秦淮河、滁河分別從南北岸匯入長江。

南京境內分佈在長江以南的山體構成寧鎮山脈西段,大體呈東西向分佈。由北向南分別是:鐘山北支,處於北郊的長江南岸,自東向西分別是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鐘山中支,包括東郊的紫金山及其在市區的延伸,主峰頭陀嶺是南京最高點,海拔高程448.9米;鐘山南支,處於南郊的江寧,自東向西分別是湯山、方山、牛首山等。此外,溧水和高淳境內還分佈有茅山山脈的余脈。在長江以北,六合縣北部有東平山、冶山,東南部有靈岩山,江浦區分佈著老山山脈。

長江從江寧銅井進入南京境內,向北流至下關後折向東,在龍潭流出進入鎮江,在南京境內長約95千米。江中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江心洲等。南京長江段在下關設有水位站,歷年平均低水位為2.98米,汛期警戒水位為8.5米,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為10.6米。

秦淮河是南京最重要的地區性河流。它的南北兩源分別在句容和溧水發源,在江寧方山匯合後在南京城通濟門外又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流經南京城南,為著名的「十里秦淮」,出西水關與外秦淮複合後匯入長江。南京其他重要的水域還包括市區的金川河水系、從六合區流過的滁河、高淳的固城湖、溧水的石臼湖等。

「石頭虎踞,鐘山龍蟠」概括了南京城周邊的地勢。紫金山盤桓於東,余脈向西延伸入城區,自東向西分別為太平門內的富貴山、玄武湖南岸的九華山(覆舟山)、北極閣(雞籠山),向西由鼓樓崗延伸至五台山、清涼山,最後連接古長江沖積物堆成黃土崗地直抵長江。以紫金山為代表的鐘山山脈從三面環繞,大江則從西面流過。古代的長江河道處在現代河道以東的位置上,當時的江水從清涼山的石頭城下拍岸而過,石頭城要塞扼守大江,因此地勢十分險要。在城北的獅子山(盧龍山)則是幕府山的余脈。

秦淮河與金川河是南京城內的兩大水系。紫金山及其橫貫南京城的余脈形成了它們的天然分水嶺。分水嶺南側的青溪、珍珠河、進香河等匯入內秦淮河。北側的金川河水系與玄武湖水系相通。玄武湖水質為4類,而金川河則污染嚴重,為劣5類水質。市區內除玄武湖外、還有莫愁湖、南湖、紫霞湖、月牙湖(原城東護城河一部)等大小湖泊。


[編輯] 氣候
南京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年平均溫度16度。夏季盛行西南風,最高氣溫達40度,號三大火爐之一(另兩大火爐,重慶、武漢);冬季盛行東北風,最低氣溫達零下8度。南京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水量1106.5毫米,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處於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夏季和秋季還有西太平洋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55: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9000051KK012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