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不是。其實這問題可以從個人電腦的發展說起。
七十年代初期,在美國矽谷(硅谷)中聚集了一群年青人,他們在那兒展示自己的發明。其中,Steve Jobs及他的友人合作展示了蘋果一代(Apple I)電腦(這名稱是日後追加),因而名噪一時。於是後來有其他人都仿傚他們,製作及生產不同類型的微型電腦(Micro Computer),不過都是互不相容,檔案不能共用。
及後藍色巨人(IBM)對個人市場發生興趣,決定推出自家品牌的個人電腦,事前他們作了深入調查,結論是:與其他各款個人電腦方針不同,他們採取開放標準,並允許其他廠商參與生產兼容於IBM系的電腦,令各生產商的成本得以降低,更吸引到全球各大小廠商支持;但當時IBM以巨型主機電腦為主,未能即時掌握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需要,故找來微軟撰寫DOS,並以Personal Computer命名。終於,以微軟MS-DOS為系統的個人電腦,一年間將整個電腦市場吞併了大半,PC更成了IBM系個人電腦的代名詞。
後來,即使蘋果推出大受好評的Macintosh,但因是封閉式生產線,只有蘋果公司能生產其電腦系統,其他公司不能推出其兼容機種,令其電腦成本高企,價錢上無法與PC陣營競爭。
加上微軟亦推出了Windows系列,及眾多用戶一直使用慣了文字模式的DOS,即使當時的Windows還沒受到巨大的注視,但在售價論,蘋果仍無法大量吸引用家轉投。
而且,在DOS年代,微軟從自己研發或收購方式,擁有了Word, Excel, PowerPoint等產品,並在這個時期預見到辦公室產品的市場潛力,到比較成形的Windows 3.0推出市場後,藉著同一公司出產的有利條件下,Office也成為MS鞏固其作業系統與辦公室市場的關鍵產品。隨著PC的硬體價錢得到大幅下降,及人們對辦公室自動化要求越來越熱切,Office產品更受重視,同時也帶動Windows的需求。在如此相互作用的獨有條件下,令其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擴大。
失了先著的蘋果,在Windows發展成熟,穩握市場牛耳,成為富更勝國的大企業後,就只有摘下今天的市場份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