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氏定理的由來

2007-05-09 5:32 am
我想問下畢氏定理發明果個畢氏係邊個黎架!~背是怎樣的?
還有其他發明畢氏定理的國家嗎!

回答 (4)

2007-05-09 5:37 am
✔ 最佳答案
勾股定理(畢氏定理,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 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勾股定理是初等幾何中的一個基本定理。這個 定理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幾乎所有文明古國(希臘、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對此定理都有所 研究,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前580至568- 前501至500)曾對本定理有所研究,故西方國家均 稱此定理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據說畢達哥拉斯十分喜愛這個定理,當他在公元前550前年左右發現這 個定理時,宰殺了百頭牛羊以謝神的默示。但畢達哥拉斯對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經失傳。著名的希 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前330-前275)在巨著《幾何原本》(第Ⅰ卷,命題47)中給出一個很好的證明 (如圖1):分別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AB,AC及斜邊BC向外作正方形,ABFH,AGKC及BCED,連FC, BK,作AL⊥DE。則歐幾里得通過△BCF及△BCK為媒介。證明了正方形ABFH與矩形BDLM及正方形ACKG與 矩形MLEC等積,於是推得AB2+AC2=BC2。有興趣的讀者可參以下之網址︰
http://aleph0.clarku .edu/~djoyce/java/el ements/elements.html

  在我國,這個定理的敘述最早見於《周髀算經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前的西漢時期),書中有一段商高(約前1120)答周公問中有「勾廣三 ,股修四,經隅五」的話,意即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是3及4、則斜邊是5。書中還記載了陳子( 前716)答榮方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 日」,古漢語中邪作斜解,因此這一句話明確陳述了勾股定理的內容。至三國的趙爽(約3世紀), 在他的數學文獻《勾股圓方圖》中(作為《周髀算經》的注文,而被保留於該書之中)。運用弦圖, 巧妙的證明了勾股定理,如圖2。他把三角形塗成紅色,其面積叫「朱實」,中間正方形塗成黃色叫 做「中黃實」,也叫「差實」。他寫道︰「按弦圖,又可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 之差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稱弦實」。若用現在的符號,分別用a、b、c記勾、股、弦之長,趙 爽所述即

2ab+(a-b)2=c2,
化簡之得a2+b2=c2。

  12世紀印度的婆什迦羅(1114-1185)的書中 也有一個類似的圖,和弦圖不同的是沒有外邊的正方形,也沒有其它說明,只在旁邊寫著「請看!」 二字。

  由於勾股定理的簡單明白而且重要,從而二千 多年來引起了中外許多人士的興趣,可稱為世上證法最多的定理。若對勾股定理各種不同證明感到興 趣,可參考
Lommis, E.S.(1968). The Pythagorean Proposition: It's Demonstrations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and Bibliography of Sources for Data of the Four Kinds of "Proof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畢氏定理同埋勾股定理係通用ge...
2007-05-09 5:44 am
畢氏定理english's name is Pythagoras' theorem.Pythagoras發明畢氏定理.In China,a mathematician called Zhao Shuang發明Kou-ku theorem.Kou-ku theorem is same to 畢氏定理.
2007-05-09 5:38 am
勾股定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畢氏定理)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2/Pythagorean.svg/180px-Pythagorean.svg.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勾股定理,西方稱畢達哥拉斯定理或畢氏定理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相傳由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首先證明。據說畢達哥拉斯證明了這個定理後,即斬了百頭牛作慶祝,因此又稱「百牛定理」。在中國,《周髀算經》記載了勾股定理的一個特例,相傳是在商代由商高發現,故又有稱之為商高定理;三國時代的趙爽對《周髀算經》內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注釋,作為一個證明。法國和比利時稱為驢橋定理,埃及稱為埃及三角形。





目錄[隐藏]

1 定理
2 勾股數組
3 參見
4 相關網頁



[編輯] 定理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4/Ggdl.GIF/180px-Ggdl.GIF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一種證明方法的圖示:左右兩正方形面積相等,各扣除四塊藍色三角形後面積仍相等
勾股定理指出: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即「勾」,「股」)邊長平方和等於斜邊(即「弦」)邊長的平方。
也就是說,

設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a和b,斜邊為c,那麼

a2 + b2 = c2
勾股定理現發現約有400種證明方法,是數學定理中證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3/Chinese_pythagoras.jpg/180px-Chinese_pythagora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公元前500-200年,周髀算經的圖解

[編輯] 勾股數組
勾股數組是滿足勾股定理a2 + b2 = c2的正整數組(a,b,c),其中的a,b,c稱為勾股數。例如(3,4,5)就是一組勾股數組。
任意一組勾股數(a,b,c)可以表示為如下形式:a = k(m2 − n2),b = 2kmn,c = k(m2 + n2),其中 n"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b/7/5/b75c2cdbd36f7406cce39f99794d701a.png">。

[編輯] 參見

勾股數
餘弦定理

[編輯] 相關網頁

Pythagorean Theorem (MathWorld)
2007-05-09 5:37 am
勾股定理(畢氏定理,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 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勾股定理是初等幾何中的一個基本定理。這個 定理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幾乎所有文明古國(希臘、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對此定理都有所 研究,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前580至568- 前501至500)曾對本定理有所研究,故西方國家均 稱此定理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據說畢達哥拉斯十分喜愛這個定理,當他在公元前550前年左右發現這 個定理時,宰殺了百頭牛羊以謝神的默示。但畢達哥拉斯對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經失傳。著名的希 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前330-前275)在巨著《幾何原本》(第Ⅰ卷,命題47)中給出一個很好的證明 (如圖1):分別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AB,AC及斜邊BC向外作正方形,ABFH,AGKC及BCED,連FC, BK,作AL⊥DE。則歐幾里得通過△BCF及△BCK為媒介。證明了正方形ABFH與矩形BDLM及正方形ACKG與 矩形MLEC等積,於是推得AB2+AC2=BC2。有興趣的讀者可參以下之網址︰
http://aleph0.clarku .edu/~djoyce/java/el ements/elements.html

  在我國,這個定理的敘述最早見於《周髀算經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前的西漢時期),書中有一段商高(約前1120)答周公問中有「勾廣三 ,股修四,經隅五」的話,意即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是3及4、則斜邊是5。書中還記載了陳子( 前716)答榮方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 日」,古漢語中邪作斜解,因此這一句話明確陳述了勾股定理的內容。至三國的趙爽(約3世紀), 在他的數學文獻《勾股圓方圖》中(作為《周髀算經》的注文,而被保留於該書之中)。運用弦圖, 巧妙的證明了勾股定理,如圖2。他把三角形塗成紅色,其面積叫「朱實」,中間正方形塗成黃色叫 做「中黃實」,也叫「差實」。他寫道︰「按弦圖,又可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 之差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稱弦實」。若用現在的符號,分別用a、b、c記勾、股、弦之長,趙 爽所述即

2ab+(a-b)2=c2,
化簡之得a2+b2=c2。

  12世紀印度的婆什迦羅(1114-1185)的書中 也有一個類似的圖,和弦圖不同的是沒有外邊的正方形,也沒有其它說明,只在旁邊寫著「請看!」 二字。

  由於勾股定理的簡單明白而且重要,從而二千 多年來引起了中外許多人士的興趣,可稱為世上證法最多的定理。若對勾股定理各種不同證明感到興 趣,可參考
Lommis, E.S.(1968). The Pythagorean Proposition: It's Demonstrations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and Bibliography of Sources for Data of the Four Kinds of "Proof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收錄日期: 2021-04-15 23:52: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8000051KK046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