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邵逸夫對電影的貢獻(英文)(20分)

2007-05-09 12:41 am
如題!!!!

回答 (2)

2007-05-09 12:53 am
✔ 最佳答案
Sir Run Run Shaw CBE, GBM (Chinese name: 邵逸夫, originally named 邵仁楞; born October 4, 1907) is a Hong Kong media mogul.

Sir Run Run Shaw was born in Ningbo, Zhejiang, China and raised in mainland China, but received his education in American-run schools. He was one of six sons of Shanghai textile merchant Shaw Yuh Hsuen (1867-1920).
At age 19, during his summer vacation, he followed his third elder brother Run Me Shaw to Singapore to start a film market there. Following that, he developed a deep interest in the movie business. He and his brother founded the South Seas Film studio in 1930, which later became Shaw Studios. In 1972, he launched TVB (Television Broadcasts Ltd.) in Hong Kong, growing it into a multi-billion dollar TV empire ranking today as one of the top 5 television producers in the world.
His wife died at age 85 in 1987.
Shaw Studios stopped filming in the same year. He remarried in Las Vegas in 1997 to Mona Shaw (formerly Fong Yat-wa and deputy chairman of TVB since 2000).
In 2000, through his company, 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he sold his unique library of 760 classic titles to Celestial Pictures Limited. His name is credited even in western movies which he has backed such as in Blade Runner under the The Ladd Company logo.
Continuing to show perseverence, Shaw Studios entered a new era with Run Run Shaw's majority investment (through his various holding companies) in the US$180 million Hong Kong Movie City project, a 1.1 million square feet studio and production facility. The facility features one of the largest, fully air-conditioned and sound and vibration-insulated soundstages in Asia, a full-service color lab and digital imaging facility, over 20 sound and editing suites, a 400-seat dubbing and screening theatre, executive and production office space, banqueting facilities, and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capabilities. This facility serves as the center-piece of Shaw Studios and indeed the whole Chinese film industry as a whole moving forward.
Sir Run Run Shaw holds significant other business interests around the world. His construction of the 23-story Shaw Tower at Cathedral Place located in Vancouver, BC, Canada is just one example of his real estate interests.
Over the years, he has donated billions of dollars to charity, schools and hospitals. His name is on many buildings in Hong Kong due to his generous donations. The fourth constituent college of the collegiat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also named after Sir Run Run, whose patronage mad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llege possible.

Awards
In 1974, he was awarded the CBE. He received his knighthood in 1977. He received a medal from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in 1998.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5-09 12:51 am
邵逸夫(Run Run Shaw‎)(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娛樂業大亨。

邵逸夫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勳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勳。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 KNIGHT BACHELOR ,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 年,獲特區政府頒發GBM勳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1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 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小姐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再婚。

「邵氏電影」

享負盛名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過去四十年,製作近千套中文電影,成為全球之冠。天映娛樂為觀眾搜羅了亞洲影壇最具代表性及最受歡迎的760套電影,由聞名中外的功夫片,以至史詩式鉅片、驚險電影、浪漫喜劇、激情動作片,甚至叫人再三回味的黃梅調名片,盡是經典之作。



提起華語電影,無人不知邵氏電影王國,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從事影片的攝製與發行。1930年,邵仁枚、邵逸夫在南洋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影劇院和電影發行。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起一座輝煌的電影王國。邵氏兄弟80年間共拍攝以商業娛樂片為主的影片1000餘部,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邵氏兄弟走過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步,並且在每一階段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們的歷史幾乎是中國商業電影發展的縮影。
華語電影史上第一場有名的商戰

邵氏兄弟邵醉翁(1896-1975)、邵囤人(1898-1973)、邵仁枚 (1901-1985)、邵逸夫(1907-),寧波人,

據《人物》雜誌報導,邵醉翁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律系,做過上海地方法院律師,後與友人創辦中法振興銀行,任經理,同時還經營著顏料、綢布、紙業等商號30餘家。1921年,他進入娛樂業,收購了戲院“小舞台”,改名“笑舞台”,演出文明戲,同時放無聲電影。

與邵醉翁合夥經營"笑舞台"的還有張石川和鄭正秋,第二年他們離開“笑舞台”,與周劍雲、鄭鷓鴣等組成明星電影公司,拍攝了轟動一時的《孤兒救祖記》。此事讓邵醉翁看到了電影這種新興娛樂形式的前途,遂亦決定投資拍攝電影。1925年6月,天一電影公司成立。

“天一”是一個純粹的家族企業,從經營到藝術全部掌握在四兄弟手中。經營方面老大是經理,老二任會計,老三老六管發行。藝術方面也是兄弟齊上陣,公司成立頭兩年所生產的11部影片,基本都是邵醉翁執導,有9部是邵囤人、邵仁枚獨立或聯合編劇,邵逸夫雖然還在美國青年會中學讀書,但也又編劇又攝影,還協助導演拍片。惟一需要花大價錢聘請外人來做的就是演員。胡蝶以一部 100大洋的酬金為“天一”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義妖白蛇傳》、《孟姜女》、《珍珠塔》、《孫悟空大戰金錢豹》等影片。

邵醉翁集長兄、經理、導演於一身,性格固執倔強,在公司實行的是家長式管理。這種組織形式,避免了內耗,最大限度地縮短了影片的製作週期,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影片的競爭力。面對天一公司的迅速崛起,明星公司老闆之一的周劍雲發起和指揮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場有名的商戰。他聯合大中華百合、友聯、上海、神州、國光五家電影公司組成“六合影業公司”,針對“天一”採取低、快、多戰略,造成一些影片品質不好的現象,以抵制劣質影片相號召。對“天一”最具殺傷力的是,“六合”與包括南洋片商在內的電影發行商簽訂合約,規定如果經銷 “六合”的影片就不准再與“天一”合作。“六合”幾乎佔有中國電影市場2/3的江山,各發行商不敢得罪“六合”,紛紛拒絕經銷“天一”影片。

為殺出重圍,邵醉翁一方面派出發行人員在國內建立非“六合”院線,一面派三弟、六弟帶著拷貝和放映機赴南洋開闢新的市場。

南洋片商不敢與“天一”合作,兄弟倆無奈買了一輛大篷車,拉上放映機,到窮鄉僻壤放映。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住在鄉村小店裡,有時甚至在樹下露宿,艱苦備嚐。不過,回報也是豐厚的。鄉村的人們從沒見過電影,對那些會動的影像給予了極大的熱情,扶老攜幼,穿村走巷前來觀看。見此情景,一些小的片商和劇院老闆開始經營“天一”影片。

在邵氏兄弟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時候,“六合”卻因內部紛爭而解體,邵氏兄弟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沒有再回上海,他們在南洋娶妻生子,並於1930年在星加坡註冊了邵氏兄弟公司。

1937年後,“一.二八”淞滬抗戰後,時局動盪,左翼電影興起,導致“天一”市場萎縮,而 1933年拍攝的粵語片《白金龍》卻走紅穗港南洋市場。鑒於此,邵醉翁對“天一”戰略做出重大調整,決定南遷香港,以拍攝粵語片為主。1934年天一公司的絕大部份人員和設備移往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廠(簡稱天一港廠)。

1936年,天一港廠的片庫接連發生兩次大火,幾乎將之前所拍影片的母片全部燒燬,邵醉翁心灰意冷,遂返回上海,從此退出電影界。留守上海的邵 人到香港掌管天一港廠,直至1957年邵逸夫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手全部電影業務。

30年間,邵氏兄弟以股權與決策權異常集中的權力形態、兄終弟及的權力傳承方式,協力同心,開闢出一片新天地。這一時期,他們共拍攝影片100餘部,擁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遊樂場及不少房地產項目。而如此雄厚的實力還只不過是未來邵氏電影王國的基礎


邵氏電影公司創辦人邵逸夫先生,近二十年來一直熱中捐資教育和學術文化的活動。二00二年邵逸夫基金會又開始一項新的計畫,即創設一個「邵逸夫獎」,來表彰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術、科學研究及應用技術成就。

邵逸夫透過熟識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也是逸夫書院董事會的董事長馬臨,向八十年代中起在中文大學擔任博文講座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出構想,並邀請楊振寧主持籌畫這個新的學術獎項。

楊振寧在學術界地位崇高,對學術活動有深刻認識,他提出構想,也和一些學術界人士諮商,決定邵逸夫獎一開始先設立三個獎項,即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

楊振寧坦承,邵逸夫獎有許多辦法模仿了有一百多年歷史,而且運作非常成功的諾貝爾獎。但是在給獎獎項方面,他們選擇了諾貝爾獎沒有的天文和數學,祇因為生命科學近年發展快速,其中有許多重要工作,因此邵逸夫獎納入了諾貝爾獎也有的這第三個項目。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16: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8000051KK021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