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市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時也是法國的第75省,屬於法蘭西島大區。2007年1月,巴黎市內人口為217萬人,都會區的人口則超過1184萬人,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目錄[隐藏]
1 名字來源
2 歷史
3 地理
4 經濟
5 文化
6 政治
7 人口
8 交通
9 旅遊
10 其他題目
10.1 教育
10.2 體育
10.3 巴黎華人
10.4 著名人物
11 友好城市
12 備注
13 參見
14 外部連結
[編輯] 名字來源
Paris一字源自古高盧Parisii部落,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於塞納河一帶聚居。有說Parisii的名字源指古盧語Parios(鼎鑊 ),但亦有說源自Parisio(工人或工匠)。在拉丁文中,巴黎最初稱作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risiorum, (Lutèce ([lytɛs])),當時僅指今日巴黎地區的一個城鎮。[1]
[編輯] 歷史
巴黎城的核心是塞納河上的城島(翻譯:西岱島或西提島,Île de la Cité)。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在此之前,巴黎地區只是一個名為巴黎西(Parisii)的凱爾特/高盧部落的聚居地。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裡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在公元400年前後改名巴黎。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公元508年,法蘭克人佔領了巴黎,國王克洛維一世將其定為墨洛溫王朝的首都,用木板在這裡建起了教堂和宮殿。但是此時的法蘭克人國家不過是部落的聚合體,克洛維一世死後,其王國被兒子們瓜分,巴黎很快又淪為地方性城市。此後的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帝國的首都在亞琛等地,巴黎地區由「強者」羅貝爾統治。公元九世紀,維京人入侵法國,並於845年進攻巴黎,迫使巴黎人在城島周圍建起了城牆。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胖子查理軟弱無能,在抵抗維京人進攻中享有盛譽的巴黎伯爵厄德(Odo)(羅貝爾之子)在888年由大領主們推選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他的重孫於格·卡佩於987年加冕為法蘭西國王,開創了卡佩王朝,同時巴黎也首次成為法蘭西的首都。
從11世紀開始,巴黎向塞納河右岸發展。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區建立了市場和道路。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建設了環繞巴黎的首座城牆,還拓寬了城市道路,建設公共噴泉,同時修建了羅浮宮。1345年巴黎曾遭到黑死病襲擊,並曾在百年戰爭中被英國和勃艮第軍隊佔領。1356年巴黎修建了第二道城牆。1436年查理七世收復了巴黎。16世紀初,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邊建造了眾多的城堡。半個世紀後,凱瑟琳·德·美第奇王太后在城市中央修建了杜伊勒里宮和花園,並將它與羅浮宮連接起來。波旁王朝時期,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直到路易十四興建凡爾賽宮,並將宮廷和行政機構遷往那裡。此時的巴黎環境骯髒,道路曲折,街道狹窄,房屋稠密,且多為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城市,擁有近50萬人口和25000座房屋。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傑出的哥德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後,拿破崙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羅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佔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崙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1859年,拿破崙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牆,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闢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並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於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毀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築。此後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於1889年修建了艾菲爾鐵塔。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二戰期間被德軍佔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拉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戰後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70年代末開始,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Hautes de 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CBD)。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 地理
巴黎區份
18區
19區
20區
17區
9區
10區
11區
8區
2區
3區
12區
1區
4區
16區
7區
6區
5區
13區
15區
14區
巴黎處於法國北部。狹義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牆內的20個區,面積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萬。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佈在巴黎城牆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聖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
巴黎被分成20個區。
[編輯] 經濟
巴黎商會是歐洲第一大商會.巴黎也是法國多數國際大企業的總部所在地.主要的商業區為拉德芳斯(la Defence).
[編輯] 文化
[編輯] 政治
[編輯] 人口
巴黎在1801年至1926年之間的人口變遷
1801年
1851年
1881年
1926年
547 800
1 053 000
2 240 000
2 871 000
巴黎郊區的移民問題相當嚴重,北非移民大多居住在郊區由政府提供的廉價住房裡,各種治安事件時有發生。2006年初曾經發生過大規模騷亂,騷亂波及全法國以及比利時等其他歐洲國家
[編輯] 交通
巴黎有兩個國際機場:位於巴黎東北方的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以及南方的奧利機場(Aéroport de Paris-Orly)。巴黎地鐵是巴黎市內交通的主力軍,共有14條主線、2條支線,地鐵站遍佈市內,其中最新建成的14號線非常現代化,是一條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巴士路線有五十餘條。連接市區與法蘭西島其他地區的交通由大區快鐵(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 RER))負責,共有5條線路(A—E),它們亦貫穿巴黎市內。巴黎市區的四周還圍著3條有軌電車線路(Tramway)。
[編輯] 旅遊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Paris_La_Tour_Eiffel_MP.jpg/200px-Paris_La_Tour_Eiffel_MP.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藍天白雲的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旅遊景點: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巴黎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傷兵院(Les Invalides)
萬神殿(Le Panthéon)
巴黎歌劇院(Le Palais Garnier,或又稱L'Opéra Garnier)(加尼葉歌劇院)
聖禮拜堂(La Sainte Chapelle)
聖心堂(白教堂)(Le Sacré-Cœur)
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
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古代監獄)
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法國參議院(Sénat)所在地)
波旁宮(Palais Bourbon)(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
拉德芳斯區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9/92/EiffelLaDefense3.jpg/200px-EiffelLaDefense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