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軍力: 對中國來說,與美國匹敵,更不要說超過,是一項令人望而卻步的任務。外界對中國實際軍費支出的估計各不相同,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將2004年中國的軍費支出定為62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66億美元(中國政府公佈的2004年軍費支出為2071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加218億元人民幣——譯者注)。可以作為對比的是,該研究所估計,美國軍費支出的相應數字分別是4550億美元和510億美元,即在2004年,美國軍費的年度增量幾乎相當於中國當年的全部軍費。哈佛大學的德懷特·帕金斯對中國未來軍費不確定的估計是,在2015年,約為1400億至2800億美元,即便是這個高端估計也只相當於美國今年軍費開支計劃的60%。
再者,中國當前正專注于國內利益。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報告說:中國“地面力量的加強,集中于兩棲、特種及空降部隊”,這基本上是用於對付台灣的。北京希望自己的海軍能擁有航空母艦,但分析家認為,在2015年或2020年之前,不大可能實現這項高度複雜與昂貴的目標。
中國只有20枚液體燃料陸基導彈可以打到美國。中國在研發固體燃料火箭,然而華盛頓的“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由陸基導彈、潛艇發射的導彈和遠端戰略轟炸機三部分組成)早就能發射更遠、更先進的火箭了。儘管中國進行了反衛星測試,北京在太空戰方面仍遠落後於美國。美國在反衛星戰方面的軟肋,源於它自己不尋常的優勢:現在運行的地球衛星中,有一半以上為美國擁有。中國重視不對稱戰爭,例如使用電磁脈衝打擊,以此克制美國的優勢。但是,這種戰略並不能擊敗美國,雖然它阻止美國把自己的優勢絕對化,這樣做還需要更多的傳統的手段。朱成虎將軍說,他的國家“不具備與美國打一場常規戰爭的能力”。
北京要縮小同美國的多方面的軍事差距,將花費成千上萬億美元。中國雖然在經濟發展上領先,並在增強向軍事投入經費的能力,但它仍然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就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上海也是令人讚嘆的城市,可是它在2006年的人均GDP只有7,000美元,中國全國的人均GDP不過1,700美元,而美國的人均GDP則為42,000美元。即便是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中國人用來投入到國防的“余錢”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多。
北京在崛起,並且已經開始要求別人把它當作重要大國來看待。然而,當一位中國政府官員問,美國是否感受到中國的威脅,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正確地回答道:“答案是不,我們未感到中國的突起是一種威脅。”華盛頓對中國崛起的反應有助於斷定,中國衝上世界舞臺是平順而和平的,還是衝突而暴力的。
英國軍力:自冷戰結束以來,英國在兵力結構上已作出若干重要調整:在國防預算上,其佔GDP的比例,已逐步降至百分之二點八;在三軍規模上,總兵力由三十萬人減至二十一萬四千人,未來更有可能朝十八萬人的目標前進,其中泰半的縮減員額是來自陸軍,其餘平均分配於陸戰隊、皇家空軍與皇家海軍。而在後備部隊方面,陸軍仍保有六萬名兵源以及七十個團級與營級編制;而皇家海軍與空軍的後備部隊兵力則十分有限,主要為專業軍士官。至於整編後的英國三軍軍力如下:
《陸軍》
1個北約軍團司令部
2個師級司令部
20個旅級司令部
41個步兵營
11個裝甲與裝甲偵搜營(900輛戰車)
16個砲兵團(530門火砲與多管火箭系統)
10個工兵團
12個通訊團
5個陸軍航空兵團(280架直昇機)
1個空特團
《皇家海軍》
4艘彈道飛彈潛艦
12艘核子動力潛艦
3艘輕航艦
35艘驅逐/巡防艦
18艘掃/獵雷艦(預計增建7艘)
10艘主要兩棲作戰艦
19個艦載飛行中隊(170架飛機:海獵鷹式攻擊機/直昇機)
1個陸戰團
5個勤務艦艇中隊
《皇家空軍》
18個攻擊/偵察中隊(颶風式/豹式/獵鷹式)
7個空中防禦中隊(颶風式)
4個海上巡邏機中隊(狩獵者式)
2個空中預警機中隊(守望者式)
9個運輸機中隊(力士型/VC-10型/三星型)
13個直昇機中隊(美洲獅型/海王型/支諾克型/衛克斯型)
目前英國在國防政策上的三環目標為:(1) 維護帝國與海外領地的在承平時的安全;(2)確保英國與盟邦免於主要外在威脅;(3) 致力於國際穩定與和平,追求英國更廣泛的安全利益。
眾所皆知,英國對於北約的防務承諾,是維繫冷戰時期英、美兩國「特殊關係」的重要臍帶。值得注意的是,有鑒於威脅的顯著降低,北約盟國於「中央防區」(沿前東、西德邊界)的兵力已有所裁減,而英國亦計劃將原駐防此區域的所有定翼機調回本土。僅管近年來聯邦德國的角色已益形吃重,但英國於北約內部的關鍵性領導地位,並未隨著蘇聯的崩解而有所改變,至今,北約內部「聯合快速反應軍團」的指揮官仍為英籍,而其總部百分之六十的參謀募僚人員,亦來自英國;而英國更負擔整個軍團中的近五萬五千名兵員,主要以駐防於德國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英國本土的第三機械化師為骨幹,而這兩個以英軍為主體的北約「多國籍師」,尚配屬丹麥、德國與義大利等國的旅級單位;此外,而英國更將其第二十四空降團納入於北約「中央防區」的另一個「多國籍師」內。
鑒於過去不甚光彩的殖民歷史,「海外兵力投射」與「快速打擊能力」的強化與整建,在大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是英國於國防上的「禁忌」議題— 正所謂「能做不能說」,不過此禁忌已有逐漸被打破的趨勢,舉如而言,皇家海軍已著手於兩棲登陸艦隊的更新工作,而現有的輕型航空母艦群,亦未受到潛艇、驅逐與巡防艦隊的裁減影響,仍維持在三艘的規模,此外,皇家海軍也不諱言正在評估興建大型航空母艦的可能性;而皇家空軍亦計劃添購更現代化的運輸機。換言之,全球性的視野與觀照,為英國在後冷戰時期建軍備戰的主要重點。
至於另外兩項外界所關注的焦點,其一為三軍的「協同作戰」問題:僅管經歷八零年代福克蘭戰役的慘痛教訓,英國目前仍缺乏如美國般較為完備且成熟的協同作戰準則,而在各軍種與指揮體系間的整合與協調上,亦存在許多改善的空間;其次是爭議更大且位階更高的「歐洲安全政策」問題:基於處於歐洲邊陲的特殊歷史與地理情節,對於國家主權的堅持與歐洲統合的若即若離態度,乃英國根深蒂固的傳統,在此前提下,英國不但抗拒融入一個新歐洲,對於所謂「歐洲安全暨防禦意識」的建立,更顯得意興躝跚,而「重北約、輕西歐聯盟」的觀念,長久以來即深植於英國政策制定者的內心深處,由此觀之,在歐盟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未來進展方面,英國與號稱「歐陸統合火車頭」的德、法兩國間的愛憎糾葛戲碼,短期內仍不會輕易下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