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島是否是外星人造的!忽!忽!20分!

2007-05-08 1:38 am
復活島是否是外星人造的!忽!忽!20分!

回答 (3)

2007-05-08 1:54 am
✔ 最佳答案
復活島,它的外觀呈三角形, 離它最近的人煙是 2250 公里外的 Pitcairn Island, 而與南美洲的海岸則相距了 3747 公里. 島上很荒蕪, 沒有樹木, 只有地上生有一點點草, 但卻有八百多個巨形的古代石像. 在1772年,荷蘭船長Jacob來到復活島時, 島上只有數千名居民過著很原始純樸的生活. 他們根本就不懂得雕刻石像, 而且他們也不太清楚那些石像的來源. 那些石像一般都高達十多米, 重達八十多噸, 所以就算合所有居民之力也不可能將那八百多個的石像散佈在島上. 所以那些石像是怎樣製造和運輸一直是考古學家的 research interest.

最後, 美國的考古學家泰裡·亨利找到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釋.

由現代精密的科學分析得知, 原本的復活島極有可能是覆蓋著濃密的亞熱帶森林,到處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 灌木和野草. 因為土地肥沃, 加上養家畜, 捕魚, 所以居民都可以在這 "孤島" 上自給自足, 生活舒適. 但,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權力鬥爭, 人們開始將祭祀用的石像用作証明自己的實力的工具, 並以此作為自我炫耀和相互攀比的手段. 人們到處尋求石材以建又高又大的石像, 破壞自然種植環境. 到處砍樹以作石像之搬運工具, 漸漸樹木都被砍光了. 在樹被砍光之後, 接踵而來的是因為經濟和生態災難而生的飢餓年代. 這個原本富饒的島嶼變得日趨荒蕪, 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 人們的爭斗也不斷升級, 人口數量不斷地減少, 由最高峰的七千多人銳減為百多人.

地球其實就是一個放大的復活島. 在這個年代, 人們強烈地信賴 "文明 = 經濟發展", 而經濟發展就是要起美輪美奐的高樓, 方便的交通設施, 各種生活的享受等等. 而人類 (尤其是在富裕社會的人) 又受到 "市場可以創造一切" 或者 "科技可以創造一切" 等觀念的支配, 覺得地球的資源是可以隨便地糟蹋的, 只要自己的生活舒適方便就可以了. 君不見在香港, 有多少人浪費食物 (買大量的食物但又吃不完, 太多用來裝飾用的食物), 浪費能源 (論天氣如何都習慣性要吹冷氣, 密封式的樓宇設計令到室內要長開照明和空調, 喜歡用無照明用途的燈來做裝飾, 不懂珍惜), 浪費資源 (太多無謂的用完即棄物品). 而且很多人都會用 "錢" 去衡量他們的行為, 他們會認為只是付出 "少少錢" 來 "買方便/豪華的感覺/自我的享受", 但今天你付出的錢而導致環境的破壞, 他朝相同的錢能否買回那被破壞了的環境呢?

以下是由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ews/show_news.cgi?type=pic&date=2006-04-27&id=1930225&ct=finance 節錄而來的.

" 當然,治理污染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國內最著名的例子是淮河治污,各級政府為此先后投入資金600億元,卻都打了水漂。而且從目前情況看,即使再投入10 倍的資金,也沒有可能把它治理好。但是,如果人們能夠轉變觀念,從源頭開始注意防治,保護好生態環境卻并不一定是件困難的事。在工業生產領域,企業一般只要增加3%-5%的成本,基本上就能達到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不幸的是,現實中大量的企業都把3%-5%環保費用當成是額外的支出,而千方百計地把它節省掉,這才帶來了成百上千倍的治理代價。淮河治污事件經過媒體的多次報道,已經家喻戶曉。但卻很少人知道,作為污染淮河的大戶,淮河兩岸的造紙企業歷史上創造的工業總產值總共還不到100億。假如當年這些企業能投入3至5億元用于環保,今天我們也許就不會背上這永遠也還不清的負債!

  淮河現象并非個案。一個証據就是,近几年來我國因為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而造成的損失甚至高達GDP的15%以上。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每多賺1塊錢,就要讓后代將來背上1.5元以上的負債。"

所以, 若果今天人類再不好好的保護自己的家 (地球), 我們的命運, 就會和復活島的古居民一樣.....



在得知復活島的故事後, 就一直想寫寫復活島與環保. 最近在網上找資料, 發現原來網上也有不少關於此事的文章. 我這篇文章的內容有部份是由網上和古文明的書本而來的, 再加上一點個人感受. 復活島是一個孤島, 在沒有外人援助下, 因為生態災難而令到全島人類差不多滅亡. 而地球其實也是一個 "孤星", 若果地球發生生態災難的話, 除了我們, 沒有 "別人" 會幫助我們了.
2007-05-08 6:24 am
復活島,它的外觀呈三角形, 離它最近的人煙是 2250 公里外的 Pitcairn Island, 而與南美洲的海岸則相距了 3747 公里. 島上很荒蕪, 沒有樹木, 只有地上生有一點點草, 但卻有八百多個巨形的古代石像. 在1772年,荷蘭船長Jacob來到復活島時, 島上只有數千名居民過著很原始純樸的生活. 他們根本就不懂得雕刻石像, 而且他們也不太清楚那些石像的來源. 那些石像一般都高達十多米, 重達八十多噸, 所以就算合所有居民之力也不可能將那八百多個的石像散佈在島上. 所以那些石像是怎樣製造和運輸一直是考古學家的 research interest.

最後, 美國的考古學家泰裡·亨利找到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釋.

由現代精密的科學分析得知, 原本的復活島極有可能是覆蓋著濃密的亞熱帶森林,到處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 灌木和野草. 因為土地肥沃, 加上養家畜, 捕魚, 所以居民都可以在這 "孤島" 上自給自足, 生活舒適. 但,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權力鬥爭, 人們開始將祭祀用的石像用作証明自己的實力的工具, 並以此作為自我炫耀和相互攀比的手段. 人們到處尋求石材以建又高又大的石像, 破壞自然種植環境. 到處砍樹以作石像之搬運工具, 漸漸樹木都被砍光了. 在樹被砍光之後, 接踵而來的是因為經濟和生態災難而生的飢餓年代. 這個原本富饒的島嶼變得日趨荒蕪, 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 人們的爭斗也不斷升級, 人口數量不斷地減少, 由最高峰的七千多人銳減為百多人.

地球其實就是一個放大的復活島. 在這個年代, 人們強烈地信賴 "文明 = 經濟發展", 而經濟發展就是要起美輪美奐的高樓, 方便的交通設施, 各種生活的享受等等. 而人類 (尤其是在富裕社會的人) 又受到 "市場可以創造一切" 或者 "科技可以創造一切" 等觀念的支配, 覺得地球的資源是可以隨便地糟蹋的, 只要自己的生活舒適方便就可以了. 君不見在香港, 有多少人浪費食物 (買大量的食物但又吃不完, 太多用來裝飾用的食物), 浪費能源 (論天氣如何都習慣性要吹冷氣, 密封式的樓宇設計令到室內要長開照明和空調, 喜歡用無照明用途的燈來做裝飾, 不懂珍惜), 浪費資源 (太多無謂的用完即棄物品). 而且很多人都會用 "錢" 去衡量他們的行為, 他們會認為只是付出 "少少錢" 來 "買方便/豪華的感覺/自我的享受", 但今天你付出的錢而導致環境的破壞, 他朝相同的錢能否買回那被破壞了的環境呢?

以下是由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ews/show_news.cgi?type=pic&date=2006-04-27&id=1930225&ct=finance 節錄而來的.

" 當然,治理污染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國內最著名的例子是淮河治污,各級政府為此先后投入資金600億元,卻都打了水漂。而且從目前情況看,即使再投入10 倍的資金,也沒有可能把它治理好。但是,如果人們能夠轉變觀念,從源頭開始注意防治,保護好生態環境卻并不一定是件困難的事。在工業生產領域,企業一般只要增加3%-5%的成本,基本上就能達到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不幸的是,現實中大量的企業都把3%-5%環保費用當成是額外的支出,而千方百計地把它節省掉,這才帶來了成百上千倍的治理代價。淮河治污事件經過媒體的多次報道,已經家喻戶曉。但卻很少人知道,作為污染淮河的大戶,淮河兩岸的造紙企業歷史上創造的工業總產值總共還不到100億。假如當年這些企業能投入3至5億元用于環保,今天我們也許就不會背上這永遠也還不清的負債!

  淮河現象并非個案。一個証據就是,近几年來我國因為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而造成的損失甚至高達GDP的15%以上。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每多賺1塊錢,就要讓后代將來背上1.5元以上的負債。"

所以, 若果今天人類再不好好的保護自己的家 (地球), 我們的命運, 就會和復活島的古居民一樣.....



在得知復活島的故事後, 就一直想寫寫復活島與環保. 最近在網上找資料, 發現原來網上也有不少關於此事的文章. 我這篇文章的內容有部份是由網上和古文明的書本而來的, 再加上一點個人感受. 復活島是一個孤島, 在沒有外人援助下, 因為生態災難而令到全島人類差不多滅亡. 而地球其實也是一個 "孤星",
2007-05-08 1:42 am
yes
yes
yes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7000051KK028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