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音樂(panasonic)

2007-05-07 7:12 am
有冇人知"panasonic 按摩椅"廣告首歌叫咩名?

回答 (1)

2007-05-08 2:59 am
✔ 最佳答案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拉赫曼尼諾夫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l – S-Rachmaninoff (Russia)
作於1934

  變奏曲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曲式,它先包含了一個主旋律(母題),作為整首樂曲的基礎;這個主旋律通常不會太複雜,而整首樂曲就是靠此主旋律作貫穿,所謂變奏,就是指節奏上的變化。因此變奏曲的特色就是以千變萬化的節奏去表達同一主題,但無論樂曲變得如何天花亂墜,組成主題的基本動機是不變的,並且規律地出現在每一個變奏中。變奏曲非常難寫,因為要以千變萬化的節奏圍繞同一主題絕非易事,普通人是絕對寫不好的。試想想,當你用完三連音、裝飾音,十六分音型、切分音後,你還能怎樣變呢?所以你一定會絞盡腦汁去變,然而,寫變奏曲並不是靠絞盡腦汁,因為每一變之間的連接必須要順暢自然,並要呼應主題。所以變奏曲其實是為天才而設的,若拿各作曲家的作品種類作比較,變奏曲的數目可算是最少的。莫扎特曾寫過一首變奏曲,一直廣受歡迎,後世把它改名為「小星星」,不久後他的學生貝多芬亦寫了一首包含三十五個變奏的變奏曲,此曲無疑在難度、技巧、和聲及旋律各方面都比莫扎特優勝,至少「小星星」可以令人笑,貝多芬的變奏曲可令人流淚。
  在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有一位小提琴怪傑帕格尼尼(1782-1840),這位天才小提琴演奏家曾寫過一套無伴奏的二十四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在小提琴的技巧上,這二十四首隨想曲已是登峰造極了。帕格尼尼死後,他的名字、作品及他的提琴一直流芳百世。他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的主題曾被不少作曲家改編過,包括李斯特、魯吐斯洛斯基、布拉里爾、舒曼、布拉姆斯……等。但他永遠想不到在他死後的兩個世紀,才有一位「鋼琴怪傑」把他的名字以及作品真真正正的發揚光大。這位作曲家根據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的主題寫了一首包含二十四個變奏的鋼琴協奏曲,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adyonathemeofPaganini,OP-43)。此曲一出,以上所有作曲家的改編版本包括莫札特、貝多芬及舒伯特的變奏曲全被它擊敗了,雖然前有古人,但肯定後無來者。這位老兄是繼蕭邦後的另一位「鋼琴詩人」,二十世紀最出色的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i Rachmaninov)拉赫曼尼諾夫在這首狂想曲中使用了著名的「神怒之日」的旋律,前後配上簡短的序奏與結尾,合共二十四段變奏,拉氏只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一九三四年的夏天完成。同年十一月在波提莫亞市舉行首演,由斯托高夫斯基領導的費城樂團演奏,並由拉赫曼尼諾夫親自彈奏鋼琴。
  全首樂曲結構嚴謹,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引子、主題及第一至第十個變奏。第二部分包括第十一至十八變奏(包括最著名的降D調第十八變奏)。組成了慢板樂章。第三部分是第十九至二十四變奏,猶如一般協奏曲的終樂章。
  樂曲從一個簡短有力,只有九小節的引子開始,由樂隊奏出。隨後,作者即點明主題及和聲基礎,呈示出主題的第一次變奏,而把主題的完整呈現移到第一次變奏之後,因此第一次變奏好像是與簡短的引子一起構成了樂曲的前引似的。接著,樂曲的基本主題由樂隊奏出,這一段急促而簡樸,好像是以單聲部進行,鋼琴聲部十分簡略地以零星的個別音強調它的節奏。從第一變到第十變保持了原來的a小調和主題的基本輪廓,前四個變奏清晰簡潔,特別是第四變奏。隨後的兩個變奏開始複雜,節奏也開始拉緊,但仍保持了主題的特點,輕快矯健。在第五變奏中,樂隊清晰的和弦與鋼琴短而有力的音互相呼應,非常富效果。在第七變奏中,可以第一次聽到「憤怒的日子」的歌調,由鋼琴莊嚴兇險地奏出,樂隊則以帕格尼尼的主題作為背景。之後,邪惡的力量闖進第八變奏中,在結束時尤其猛烈,在第九變中,它仍佔有主導地位,聽來像是一首「死神之舞」。到第十變奏,它還未消逝,這裏可再次看見「憤怒的日子」的陰暗形象。第十一變奏是過渡段,它把前十個變奏及第二組(十二至十八變奏)分隔開,這裏出現了一段即興華彩段,鋼琴的彈奏出人意表,其乎失去了完有的輪廓。
  第二組改變了調性,它與前一組迥然不同,比較柔和,明朗及抒情。第十二變奏標明了是小部舞曲的速度,而整個變奏也像小步舞曲般平和、流暢。接下來的兩段變奏比較快速活躍。第十三、十四變奏帶有昂然的號角合奏音調,有種暴風雨的感覺,非常引人注目。第十五變奏酷似一首鋼琴運指練習曲,其難度超乎尋常,把聽者帶回詼諧形象的世界中,結束第二組的最後三個變奏充滿抒情氣氛,是全曲的靈魂。第十六變奏溫柔而富幻想,帕格尼尼的主題曲雙簧管獨奏吹出,這段降D大調憂傷的旋律猶如遠處傳來的木笛聲。第十七變奏出的三連音連綿不斷,具浪漫主義的神秘色彩。不久,整個樂隊靜止,只聽到鋼琴奏出的三連音頓時變得自由、明朗。這段連接段持續了兩個小節後,旋律出現了,拉氏把帕格尼尼旋律的五個基本組成音由尾至頭倒轉寫出,寫下了歷史,這可能是音樂史上最動聽優美的旋律,是的,這就是著名的「降D大調第十八變奏」──永恆的變奏,鋼琴奏完一次後,樂隊開始奏了,弦樂組奏出了第十八變奏的旋律,這裏卻給人一種壯觀、宏偉的感覺。鋼琴獨奏最後再降低八度撫出旋律,平穩、安靜地結束了第二組。第十八變奏亦可稱為夜曲或船歌。
  第三組包含第十九至二十四變奏合共六段變奏。在這裏,樂曲轉回原來的調性,類似第一組,急速有力的節奏又再出現;「邪惡」色彩的形象又再出現,「憤怒的日子」歌調交替出現,令作品蒙上了悲劇性的色調。鋼琴在第十九變奏模仿了小提琴撥弦的輝煌性技巧演奏。拉氏說這段變奏是「帕格尼尼的藝術、是他那魔鬼般撥奏的勝利」。第十九變奏中那種不可遏制的力量,不但保留在後兩段變奏中,而且有所加強,並導入第二十二變奏的惡兆而可佈的進行曲──邪惡力量的行列。在第二十二變奏的後半部分和第二十三變奏中,色調轉趨明朗,鋼琴的筆法也有所變化,音樂脫離了狂想曲原有的嚴整而簡潔的表達方式,充分發揮了鋼琴的技巧,包括華彩樂句,和聲華彩以及和弦與八度音組成的洪流等。第二十四變奏再次模仿了小提琴的撥弦技巧,樂隊也以陰暗而宏偉的聖詠方式奏出「憤怒的日子」主題。最後,尾聲以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中常用的八度與和弦的狂瀾作結。
  全曲絢爛無比,配器精彩。體織越變越複雜,獨奏與管弦樂互相協奏,充滿狂想情趣。我誠意推薦給大家欣賞,尤其是第十八變奏,保證你一聽鍾情。以下三位演奏家對拉赫的作品有獨特卓越的見解,包括拉赫本人,俄國鋼琴家加利諾夫(AndreiGavricov),以及阿根廷著名女鋼琴家阿加利殊(MartheArgerich),請大家欣賞。
  這二十四個變奏千變萬化,絢麗燦爛,是拉赫曼尼諾夫留給世界的遺產,永恆的樂章,希望你能喜歡它。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47: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6000051KK060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