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2007-05-07 12:34 am
我想要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回答 (2)

2007-05-07 12:38 am
✔ 最佳答案
筷子的學問

藍關雪

【人民報消息】歷數三千年中華道統,幾經興廢,中華文明的大多數品種與概念,都已滄海桑田,蛻變得幾難辨認。譬如道德倫理、文字語言、衣冠習俗,要考源流,其間相去之遠不以道□計,唯獨是這「箸文化」,倒變化不大,頗有超穩定結構的架式。
「箸」當然就是筷子,在漢朝是它另有別稱叫做「挾」或「挾提」。至今廣東梅縣地區的客家人,仍沿用古代稱呼,將筷於叫「箸」、「箸挾」,並將插筷子的竹簍叫「箸簍」。客家人是自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的血統較為正宗的漢族人,他們所保持的原汁原味古漢語辭彙是最多的。

「箸」何時被稱筷子的?有此一說,善於駕舟的吳人諱忌「箸」和「住」同音,他們最伯行船擱淺,故此將「住一稱為「快」,如此便風正一帆懸,輕舟已過萬重山了。我想此說有些道理,因為船家的避忌特多,如廣東的「蛋家」(水上人家),吃魚從來不翻個,如何扒吃魚脊骨肋骨以下的部份呢?這可是一門功夫,你得慢慢兒練,吃得彆扭一點,總比「翻船」好得多吧?

前人有一首《竹箸詩》:「慇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嚐: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古人之箸,多是竹木型,當然也有銅箸、鐵箸、金箸、銀箸、象牙箸和玉製犀頭箸等等。其實悠悠千年過去,筷子的形狀、格局、種類並無太大變化。

筷子「形簡意賅」,兼有挑、撥、夾、拌、扒等多種功能,中國人君臨國際乒壇,多次囊括全部金牌,西人曾謂這是筷子練就的童子功。然而,筷子比起刀叉派和手抓派,畢竟有一弱項,那就是它對付鬆散的米飯顆粒有點費力,好在祭出「扒功」,尚可聊補缺失:然而一旦對付滾圓而滑溜的佳餚,筷子就左支右絀了,譬如蘑菇、湯丸和鴿子蛋之類。《紅樓夢》裡劉姥姥在賈母家宴上挾吃鴿子蛋,「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滾在地上」。鳳姐告知:值一一兩銀子一個呢。劉姥姥驚嘆:「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也就沒了。一這實非她的手上功夫不濟,原係筷子之先天罩門也。

...
縱觀吾國歷史,筷子與政治的糾葛頗深。早在楚漢相爭時,酈食其給劉邦出了個「強漢弱楚」的主意,建議分封被秦所滅的六國王族遺裔,使之擁戴漢王,孤立楚王。劉邦撫掌稱善。誰知張良得知,驚呼:如此漢王將死無葬身之地!他拿超桌上的筷子比劃,說:一日一封王,原來效力的六國將士就會各歸其主,而以楚王勢力之盛,他們說不定又都聽命於項羽,這一來,還叫甚麼強漢弱楚?簡直就是自廢武左右!劉邦一聽嚇得把剛吃下去的飯都嘔吐出來了。這就是「借箸」典故的由來。

......
到了現代中國,筷子和政治依然撇不清楚關係。毛澤東對美食興趣一般,但這並不妨礙他在飯桌上「借箸」運籌,他和蔣介石、史大林、赫魯曉夫的幾個著名飯局,都是運轉乾坤的輝煌戰例。及至尼克松到訪,老毛「街能飯否」?似乎是一飯三遺矢了,於是只好指派周恩來去施展筷上絕活,周果然不辱使命。因為周的「借箸」功夫,亦為頂尖高手。猶記毛澤東宴請赫魯曉夫,同桌有周恩來、林彪等人,有記錄影片為證,在老毛給赫氏挾菜並闊談世界革命之際,周恩來卻慇勤體貼地給林彪挾菜。林那時算哪棵蔥?然而周已洞燭其運程,在林晦暗的臉上,周讀出了他印堂發亮的騰飛軌跡,怎能不借箸以表寸心?果然,其後林彪大富大貴,周的恭順一直誠惶誠恐地維持到「九。一三」當日,他親自下令封鎖攔截林彪的座機為止。這林林總總的「筷子政治」,委實深不可測!

考中國的筷子,固然有金箸、銀箸、銅箸、鐵箸、玉箸和象牙箸(《紅樓夢》裡王熙鳳給劉姥姥用的筷子就是四楞象牙鑲金箸),但使用最廣的還是竹木筷子。在「忙時吃乾,閒時喝稀」的漫長年月,筷子也有閒季忙季,荒年筷子的功用難免銳減。不過如今「小康」日近,筷子的勞碌度漸增,油水似乎也多了起來。在中國,人一闊面就變的心態,看來確係祖傳的。目下國人出入食肆或以飯盒打發,多愛用一次性的衛生筷子。

......
筷子文化的興廢,看來真到了一個要緊關頭。江澤民先生的「以德治國一和「三個代表」學說,似乎都未足以傳世,唯獨這一項功在千秋的大業,尚待江氏去完成,就是「食具革命」,為中華民族於子孫孫的福祉,再不能讓筷子這一「謬種」流傳了。至於是復古到先民時代的「手抓派」,還是同化於西洋列強的「刀叉派」,學貫中西的江澤民先生會給我們掂量個明白的,大夥兒就別夫費那份心了。
2007-05-07 12:38 am
筷子,古語及方言稱箸,起源中國,並在中國古代商朝流傳至鄰近東亞國家,今日成為東亞各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為竹製,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等,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送往口裡。

各國筷子的特色: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或頭圓尾方(暗合「天圓地方」),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製成,稱之「젓가락」。語源為漢字「箸」發音「젓」(jeot)加上固有語「가락」(garak,意為條棒)而成。

使用的禮節: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不能用筷子指人
不能將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參見腳尾飯。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演變:
中國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
起源:古時候,北京人用大鍋煮食物,往往煮熟後很久,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
普及: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有違「君子遠庖廚」。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改進: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經過不斷的改進,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細。

中國筷子文化:
筷子謎:《魏書》中有一則筷子的謎語:「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形象逼真,詼諧有趣,極富人情味。
筷子聯:「玲瓏自竹制來,古今飲譽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揚名世界飲。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以種種美滿。據《天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宰相宋懷,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徵人格。
筷子卜:用筷子籌劃謀事,問卜吉凶在古代不勝枚舉。如漢代名將張良曾「借著」為劉邦籌劃消滅項羽的戰略;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宗平叛。
筷子習俗:燒亡靈時供酒飯,筷子要豎在飯碗頭上,以示恭敬,因為「筷」與「快」同音。蘇北農村鬧新房時,將整紅筷子穿進窗戶,還要唱幾曲「穿筷歌」,以示慶賀和祝願。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03: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6000051KK034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