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無美人魚

2007-05-06 11:47 pm
有就講比我聽!記住

回答 (5)

2007-05-06 11:55 pm
✔ 最佳答案
美人魚 確實生存的生物 (圖文)

人魚(英語:merman,日語:にんぎょ‎)一般被認為是傳說的水生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為人的軀體或妖怪,下半身是魚尾。歐洲傳說中的人魚與中國、日本傳說中的,在形狀上和性質上是迥然不同的。

西洋的人魚

西洋的人魚、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一種隱喻的象徵物,這點倒是比較具有可信度。人魚多半用來象徵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淒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一提,雖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裡,人魚通常都是兩條尾鰭,這點相當不可思議。
-------------------------------------------------------------------------------------------------------
日本的人魚記載

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917年),在近滋賀縣的蒲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釣起的人魚,多數人看過後造成轟動。這個人魚,身高一公尺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鯪魚或髮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人魚妖精,無論在形狀上和性質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態,不見得很美形,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專挑暴風雨迫近時於海邊現形。

13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裡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裡人談》記載著「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

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到了明治時期,身兼植物學與民俗學者的南方熊楠,將「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動物的生態陸續寫成了專著發表,因此普遍認為人魚就是從這些海洋動物為基模幻想出來的動物,但是沖繩地方的人們依然相信人魚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為禁忌,因為他們崇拜人魚,若食用人魚的肉,恐會招來噩運。

人魚的外形和特徵
日本人對於人魚形象的確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主要是依據安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於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確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魚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究竟長得什麼模樣?以前的人,就算是親眼目睹過人魚的出現,也只是口耳相傳,繪聲繪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體地形容。大致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裡的一種半人半魚的傳說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麼,因此與其說人魚,長得像童話中描述那麼漂亮,還不如說是把它當作妖怪來看待。

那麼出現在文獻記載上的人魚,到底長得是什麼模樣呢?七世紀完成的《日本書記》裡,寫著「人間のような異形のもの‎」(像人一樣的異形之物)、「人間でも魚でもないもの‎」(既非人也非魚)。
八百比丘尼的傳說
江戶時代,人魚骨可以入藥,但更早以前,人們相信吃了人魚肉會長生不老。根據《古今著聞集》中記載,人魚肉味美且可食用。然而,在若挾國(今福井縣)流傳著很有名的八百比丘尼傳說,據說她吃了人魚肉而活到八百歲,此外,在小濱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時代就開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

據說在若挾的小濱住著一位叫高橋的男子。某天他捕到一條人魚而且把人魚吃掉了。傳說中的這部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是高橋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誤闖異界,回家時帶回人魚肉。覺得既然帶回來了就嘗嘗看吧,不過大家覺得噁心都不敢吃,只有好奇心重的女兒吃了人魚肉。於是,她青春永駐活了好幾百年,最後有感於世事無常,出家為尼在各國旅行。據說她晚年回到故鄉若挾,住在草庵裡,此時已活了八百歲,最後在後瀨山的洞穴絕食而亡。
--------------------------------------------------------------------------------------------------------------------
中國的人魚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誌《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彫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彫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裡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

世界上確實存在的一種生物——美人魚

科學家正在竭力設法找到人魚的證據,當今考古學最驚人的發現就是圖中三千年前美人魚木乃伊遺體,是名一名建築工人,黑海古代墓穴附近找到的,相當有力的證據。她看起來像一個美麗的黑皮膚公主,下面有一條魚尾巴,驚人的生物從頭頂到帶鱗的尾巴,計長有173厘米,科學家相信她死時約有100多歲的年齡。
----------------------------------------------------------------------------------------------------------------
1991年8月來自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兩名職業捕鯊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條鯊魚,其中有一條虎鯊長18.3米,當漁民解剖這條虎鯊時,在它的腹內胃裏發現了一副異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從骨盆開始卻是一條大魚的骨骼。經驗屍官檢驗結果證實是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對於這副奇特的骨骼,而後專家將資料輸入電腦,根據骨骼形狀繪製出了美人魚形狀。
------------------------------------------------------------------------------------------------------
科威特的《火炬報》在1980年8月24日報道稱,在紅海海岸發現了生物公園的一個美人魚。美人魚的形狀上半身如魚,下半身象女人的形體----跟人一樣長著兩條腿和十個腳趾。可惜的是,它被發現時已經死了。
-------------------------------------------------------------------------------------------------------
英國的《太陽報》,中國哈爾濱的《新晚報》及許多國家報刊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前蘇聯列寧科學院維諾葛雷德博士講述了經過:1962年,一艘載有科學家和軍事專家的探測船,在古巴外海捕獲一個能講人語的小孩,皮膚呈鱗狀,有鰓,頭似人,尾似魚。小人魚稱自己來自亞特蘭蒂斯市,還告訴研究人員在幾百萬年前,亞特蘭蒂斯大陸橫跨非洲和南美,後來沈入海底……現在留存下來的人居於海底,壽命達300歲。後來小人魚被送往黑海一處秘密研究機構裏,供科學家們深入研究。諸如“人魚”這類海底奇異生物的存在實證人類的探索越來越多的展現……

2007-05-06 16:02:01 補充: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5 有很多圖片,看下吧###########圖片中的美人魚木乃伊遺體都幾恐佈......請有心理準備################
參考: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5 有很多圖片,看下吧
2007-05-07 12:05 am
美人魚只不過係傳泥之嘛!
參考: no
2007-05-06 11:54 pm
無, 是海狗站在水中, 船員錯看了, 以為是人魚

2007-05-06 15:54:58 補充:
應是海牛, 不是海狗
2007-05-06 11:53 pm
公元 558 年在北愛爾蘭法斯特 ( Belfast ) 湖捕獲的美人魚身世很不尋常。她

叫莉彬 ( Liban ),三百年前還是個小女孩,一場水災奪去她全家人的性命。她

在波浪下活了一年,漸漸蛻變成為美人魚。

這條美人魚在波浪下唱歌,終於洩漏了行藏。有人聽到她的歌聲,幾個男

子就划船到湖裏,用魚網把她捉住。他們叫她做慕真 ( Murgen,意思是「海裏

來的 」),並把她放在水缸裏讓人參觀。她還領洗成為教徒,死後稱為「聖慕

真」;而且許多奇蹟都是她創造的。

1403 年,又有一條美人魚被困於荷蘭的泥沼中。根據 17 世紀某歷史學家的

記述:村婦把她當作朋友看待,替她「洗去身上所黏的海苔」。她一直學不會

說話,但活了 15 年。死後完全依照基督教的儀式,下葬於當地的教堂墓地。

蘇格蘭的愛奧那聖島 ( Holy Island of Iona ) 有一條漂亮的美人魚,每天都去

探訪島上一位不知名的聖人。她愛上了聖人,並希望得到美人魚所缺乏的靈魂



聖人告訴她必須放棄海洋才可以得到靈魂。這件事她辦不到,於是絕望地

離開,再也沒有回來。之後她的淚珠留在島上,化作了聖島獨有的灰綠卵石。

世界上一些最古老文明的舊傳說裏,都有美人魚的故事。聖經中所載的非

力士人 ( Philistines ) 和巴比倫人都拜人身魚尾的神。腓尼基人和科林斯人 (

Corinthian ) 的錢幣上,還可以見到美人魚圖案。據說亞歷山大帝坐在玻璃球裏

遊歷海底的時候,曾屢次跟美人魚邂逅。羅馬作家普利尼說羅馬王奧古斯都手

下有一名軍官,曾經在遙遠的高盧海岸看見許多美人魚「被沖上沙灘而死」。

民間相傳的美人魚故事多是哀怨動人的。美人魚都很孤單,偶爾會化身為

人到村子裏暢快地玩一個晚上。假若有一個男子取去她們的魔帽或魔帶,她們

便無法回到海裏,結果多半落得悲慘收場。

雖然濱海區 ( 尤其蘇格蘭西北部和英格蘭東南部 ) 的居民,自稱是美人魚的

後裔,但美人魚跟人類通婚而得到幸福的不多。

中世紀時代,法國一些望族塗改族譜,自認是美人魚米呂仙 ( Melusine ) 的

後人。米呂仙是普瓦泰耶 ( Poitiers ) 伯爵的親戚雷蒙 ( Raymonde ) 的妻子。

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是典型的悲慘結局。他倆結婚時定下了條件,每逢星期

六雷蒙便要讓米呂仙獨居。多年以來,兩人生活得十分愉快。可是某個星期六

,雷蒙因經不起家人的閒言閒語,竟從浴室的匙孔偷窺妻子。他看到米呂仙正

坐在浴缸裏,身體的部分則變了形,露出一條魚尾。

米呂仙受驚大叫,然後越窗而逃。到了晚上,她仍回來給孩子哺乳,但雷

蒙再也看不到她。保姆們更曾經見到一個發光的身形,拖著有鱗的藍白色魚尾

在搖籃邊晃動。
參考: 係咪真既我唔敢肯定
2007-05-06 11:50 pm
美人魚即是雌性的人魚,經常出現於各地傳說與童話,尤以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最膾炙人口。根據部分說法,美人魚的真正身份其實是儒艮,由於夜霧中彷彿一個長著魚尾的美人,歐洲中世紀的漁民故此以訛傳訛產生了美人魚的傳說。

世界各地都有關於美人魚的傳說,而且牠們的形象都相類似。在某些文化當中,「美人魚」可以同時指塞壬(海妖)和女性的人魚。

美人魚都可以話係儒艮

儒艮(Dugong)與海牛皆為草食性動物,但棲息地不盡相同,牠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的物種。和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鰭近似於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長牙則近似其遠親大象。雖然牠們的分佈範圍廣泛,某些地區仍有相當的數量,但在人類持續的獵殺、棲地減少以及困在漁網中溺斃的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牠們的生存。某些地區稱牠們為「海牛」(sea cow)、「海豬」(sea pig)、或「海駱駝」(sea camel)。

基本資料
出生時身長體重:1.15m、25-35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4.16m、1,016kg

壽命:73年


[編輯] 型態特徵
儒艮的體型大而呈紡錘狀,體長約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個體相當少見,一般而言雌性的體型會比雄性大一點。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顏色較背部來得淺,體表毛髮稀疏。頸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是幼儒艮主要的推進力來源,成年後則轉變為以尾鰭為主。乳房1對,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儒艮沒有外耳殼,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於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在潛水時蓋住鼻孔。寬而扁平的嘴位於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邊的短鬚是進食時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對門齒,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與3對臼齒,但所有牙齒不會同時存在,隨著年齡增長,牠們會失去第1對門齒、所有的前臼齒與第1對臼齒,剩餘的兩對臼齒則會終生成長。雄性的第2對門齒在12-15歲時會穿透上顎外露,但當閉上嘴時會被厚重的上脣蓋住而看不見;雌性極少見到外露的門齒,但少數會保留至30歲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從胸部一直延伸至腎臟附近,由水準的橫隔膜將其與其他臟器分隔。支氣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潛水時肺部是否會和鯨類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起來,牠們的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不存在熱逆流交換系統(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體末端的動脈與靜脈緊鄰以維持體熱不散失的一種血管構造),這可能與牠們棲息於溫暖海域有關。胃的構造簡單,大腸很大(達胃的兩倍重),推測是纖維素的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公尺以上,相當於小腸兩倍的長度。


[編輯] 分佈
儒艮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哺乳動物,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雖然牠們被認為棲息於淺海,但有時也會移動至較深的海域,約23公尺深。牠們的分佈範圍並不連續,這可能與棲地的合適度和人類活動有關。偶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東岸開始,經紅海、波斯灣、南非、馬達加斯加往東至阿拉伯海與斯里蘭卡,其中大部分地區的數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區包括了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畿內亞等東印度群島,往北達臺灣與日本的沖繩,往南則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鄰近海域。


儒艮分岔的尾巴
[編輯] 習性
比起其近親海牛,儒艮似乎有更加複雜的社會行為。雖然常單獨行動,但也會組成6頭左右的小群體,有時會達數百頭以上,此類群體的功用為何至今仍不清楚。牠們總是悠閒地移動,泳速多在每小時10公里以下,若是被追趕時可以兩倍的速度逃竄;一般每1至2分鐘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時會潛水達8分鐘以上。上浮時僅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時會像海豚一般整個身體垂直旋轉1圈。一般而言每天會游動25公里左右的距離。冬季來臨時,牠們會利用較深的水域以避開沿岸的寒冷海水。儒艮的叫聲為持續的軋軋聲或更高的尖銳聲,類似海牛。已知鯊魚、虎鯨與鱷魚偶會捕食儒艮。


[編輯] 生殖
儒艮的生殖行為與其他海牛目動物類似, 通常1隻發情的雌性會吸引眾多的雄性,牠們彼此間會爭鬥以爭取交配權。其交配過程曾有數次目擊記錄,首先為「跟隨期」,此時一群雄儒艮會游在雌性身旁,而雌性會想辦法逃開牠們;接下來是一段激烈的活動,雄性會用尾鰭拍水、潑水並不斷旋轉;然後才開始交配,此時雄性會由下方抱住雌性,而其他雄性會彼此推擠並同時抱住雌性。懷孕期至少在12至14個月以上,幼儒艮約3個月左右即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多半要到18個月大時才斷奶,之後還會留在母親身邊數年。儒艮終年皆可生產,但似乎有季節性的高峰期。生殖間隔由2年半至7年不等。


[編輯] 食性
儒艮僅攝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種海生植物的根、莖、葉,與部分藻類等為食,常會吃掉整株植物。牠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有時牠們會留下一條啃食過的痕跡,當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見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會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則多半在晚上覓食。


[編輯] 現狀
與海牛一樣,儒艮族群量減少的主因也是人類活動的干擾。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儒艮骨頭推測,儒艮至少已被獵捕4,000年以上。儒艮全身都具有商業價值,除了肉可食用外,1頭成年儒艮可提煉24至56公升的油,皮膚可製成皮革,而牠們緻密的骨頭被當作象牙的替代品用於雕刻之用,不斷的捕獵造成部分地區族群急劇地減少,例如在17至19世紀間,馬達加斯加族群被大量捕殺以取得其肉。至今在牠們大部分的棲地內仍不斷遭到獵殺,有時還會在市場上公開販賣。在澳洲,儒艮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僅部分地區有原住民獵人的捕獵。除此之外,儒艮也常死於漁業拖網、海邊保護游泳者的防鯊魚網、捕海龜網與炸魚等。牠們也是原油污染的犧牲者,在1983年Nowrus號油輪於波斯灣翻覆事件,以及波斯灣戰爭期間的原油污染等都造成牠們死亡率的明顯提升。已知的天然威脅包括暴風雨、寄生蟲與鯊魚、虎鯨的捕食。澳洲也許是目前族群量最多的地區,估計約有8,5000頭,其中在巴布亞新畿內亞與澳洲之間的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有超過2,4000頭的儒艮生存;其他數量最多的地區在波斯灣,估計約有7,000頭。


[編輯] 參考書目
您可以在維基共享資源中查找與此條目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Dugong1.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478-481. ISBN 0-375-41141-0

2. Helene Marsh, 《Dugong(Dugong dugon)》, 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p344-347. ISBN 0-12-551340-2

3. Masaharu nishiwaki and Helene Marsh, 《Dugong - Dugong dugon(Müller, 1776)》, 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3: The Sirenians and Baleen Whales》, Academic Press, 1989. ISBN 0-12-588504-0

4. Ronald M. Nowak, 《Walker's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 Joh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11-214. ISBN 0-8018-7343-6

Marsh (2006). Dugong dugon. 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06. 擷取於2007年3月23日.(英文)
參考:ITIS 分類資訊. Dugong dugon (TSN 180679). 擷取於2007年3月23日 (英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28: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6000051KK030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