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係咩意思?

2007-05-06 7:25 pm
平仄又仄平係咩意思?
係米台灣話黎?
唔該話我知

回答 (2)

2007-05-06 7:27 pm
✔ 最佳答案
中 國 字 的 發 音 可 分 平 仄 兩 聲, 平 聲 響 亮 而 高 亢 , 仄 聲 沉 啞 而 低 弱 ,而 仄 聲 又 分 為 上 去 入 三 個 聲 , 上 聲 向 上 高 讀 而 音 帶 輕 柔 , 去 聲 向 下 緩 讀 而 音 帶 凝 重 ,入 聲 隨 口 急 讀 , 戛 然 而 止 。

中 國 的 詩 詞 歌 賦 , 講 究 平 仄 聲 律 , 把 平 對 仄 , 仄 對 平 , 作 有 規 律 的 互 相 更 替 ,是 要 使 聲 調 響 啞 高 低 相 襯 , 讀 來 順 口 , 聽 來 悅 耳 。
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 [1],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規則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裏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裏,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裏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裏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裏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裏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纔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纔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五律基本平仄(平起格)
1.平平平仄仄 3.仄仄平平仄 5.平平平仄仄 7.仄仄平平仄
2.仄仄仄平平 4.平平仄仄平 6.仄仄仄平平 8.平平仄仄平

五律基本平仄(仄起格)
1.仄仄平平仄 3.平平平仄仄 5. 仄仄平平仄 7.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平 4.仄仄仄平平 6. 平平仄仄平 8.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國詩中用字的聲調。

平調:分兩種,基本上是平緩輕柔的聲調。
陰平-較小聲
陽平-較大聲而且聲尾上揚
仄調:分三種
上聲-高昂明亮
去聲-尖細哀柔
入聲-短促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其中明朝文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平仄
在永明聲律四聲理論興起之前,《詩經》以降,乃至西漢辭賦,對於聲調調和,所謂宮商、浮切、抑揚等等,多所探索,早已積累不少形式。早期對於聲音的分別,往往藉由音樂的宮、商、角、徵、羽或者浮、切、輕、重等描述詞彙表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漢譯佛經時,由於梵語有摩多、體文之分,遂使漢人逐漸探索發現漢宇的音韻結構,相傳沈約最早發現漢語有平、上、去、入等四聲之分。而依四聲的聲韻調配,在六朝時期有所謂「八病」的討論。所謂八病,是指詩文之中,八種音韻調配的疵病。而八病的討論,逐漸形成唐代近體詩歌平聲與仄聲調配的規律。在原本的八病之中,關於音韻調配的要求,較為煩瑣細密,有些甚至擴大到與字面、字義的搭配,到唐人甚至有二十八病的說法,十分瑣細,卻難以嚴守。所以,後來慢慢演變出以平聲、仄聲搭配調節的格律限制。

若以西方音樂的節拍來分平上去入四聲的長短,順序分別是平聲-4拍;上聲-3拍;去聲-2拍;入聲-1拍。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叶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興起於唐代,代表詩人有:杜甫、陸游等。

格律
目前對於近體詩格律的理解,主要來自明清學者對唐詩的歸納,當代學者王力的《漢語詩律學》,更全面統計《全唐詩》,整理其規律。而在唐朝,對於格律的討論則散見於當時各種「詩格」的紀錄。大體而言,所謂格律限制可歸納為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亦即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詩韻韻目
詩韻共一百零六韻,分平、上、去、入四部份,平聲韻字較多,又分成上平聲、下平聲兩卷。

聲調譜
詩歌依照平仄交替安排,形成抑揚起伏的節奏,歸納出共同的格式,稱為「聲調譜」或「平仄譜」。詩作依首句第二字平仄,可分為「平起格」與「仄起格」,首句有入韻,亦有不入韻者,格式各有不同。

五言近體詩有:「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種基本句式。
七言近體詩則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種基本句式。
所有聲調譜則由這些基本句式組織而成。一篇之中依其順序,第一、第二句為一聯;第三、四句為一聯,以次類推。一聯之中,前句為「出句」,後句為「對句」,「出句」末字為仄,「對句」末字為平,兩句平仄相對,如「平平平仄仄」對「仄仄仄平平」;又如「仄仄平平仄」對「平平仄仄平」。
相鄰兩聯中,前聯的「對句」與下聯的「出句」平仄則要相近,稱為「相黏」。依「相對」與「相黏」便可組成聲調譜。如「五言絕句平起格,首句不入韻」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又如「七言絕句仄起格,首句入韻」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必須特別留意的是,近體詩押韻句,率押平聲韻,故偶數句末字需用平聲,首句則依入韻不入韻,入韻者末字用平聲,不入韻者末字用仄聲。而律詩、排律格式也依此,可按照相對相黏的模式推演出來。

對仗
中文獨體單音,極易構成對偶形式,所謂對偶,乃指句型字數相同,詞性相對應,如王維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由上古文獻、先秦作品中,對偶句型偶拾即是。古體詩中,有許多作品皆有對仗句。六朝至初唐駢文流行,通篇多用駢四儷六形式,文人研究對仗的類型,劉勰《文心雕龍》有〈儷辭篇〉專論對偶,提出所謂「言對」、「事對」、「正對」、「反對」之分。唐上官儀有六對、八對之說。後人分法越細,日本留學僧空海《文鏡祕府論》提出有二十九對之多。近體詩中,對仗更受嚴格格律限制,尤其律詩成熟後,規定頷聯、頸聯都須對仗,成為中國詩歌形式美之典範。對仗之美,並不侷限於形式對稱而已,許多詩人作品,ㄧ聯之中,意義對應互補,閱讀時有迴環、映襯、互映的美感。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6041800809和http://zh.wikipedia. org/wiki/%E8%BF%91%E 9%AB%94%E8%A9%A9
2007-05-14 8:49 pm
我們每個字的讀音,以粵音來說,都分別屬於九個聲調之一。九個聲調就是




平聲


仄聲



(高音)陰平


(高音)陰上


(高音)陰去


(高音)陰入












(中音)中入



(低音)陽平


(低音)陽上


(低音)陽去


(低音)陽入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字音,都有它自己音調的高低長短,如「陰」聲是高音,「陽」聲是低音,平聲是長的,上聲是由低滑向上的,去聲是稍低的,入聲是短促的。
律詩規定詩句中的每個字,要選用恰當的高低長短音的字,這就是講究平仄。律詩讀起來很好聽,主要是這個原因。
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就是平、上、去、入。平聲以外,其餘上、去、入都叫「仄」聲。平聲的字,特點是把此字的讀音聲調延長,其聲調不變;上、去、入三聲叫「仄」,其特點是音調較短,有升有降,把聲調一加延長,即出現變調,所以給人不「穩重」的感覺,所以又叫「側」。
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它把平上去入變成了陰陽上去,消失了入聲字,入聲字卻轉入了「陰陽上去」各聲中,只有廣州話仍保留大量入聲音,並按其高低抑揚細分為「九聲」。
想知詳細d, 可到下面網頁查看多d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8: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6000051KK014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