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為什麼要進行國企改革?國企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國有企業在中國產生了50多年,由於在改革前的20多年當中,國有企業的運轉機制和模式跟現在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相差很遠,國有企業主要是按照國家的指令進行生產,國有企業承擔就業職工的生老病死各方面的問題,所以一方面來講,以就業為主導,所以過份過渡就業的情況嚴重,常常叫“三個蘿卜一個坑”,人浮於事,另外國有企業的薪酬機制也是比較落后的,也就是通常說的“干多干少都一樣”,多少年才可以適當調整一級工資,也就是幾塊錢,然后大家都一樣,又是多少年,這種機制沒有任何激勵作用,不能充分調動干部員工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再就是國有企業的市場機制也是不完善的,比如說反映很遲鈍,決策的程序比較多,打個比方,如果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起競爭一個定單,民營企業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調整它的價格,使它的競爭更有競爭力。但是國有企業就沒法做到,因為他要有很多決策程序。如果價格調整過大或者是讓利幅度比較大,或者是報價比較低,常常就會讓人懷疑個人做手腳,謀取個人利益,作為經手人、經辦人,為了避免這種猜疑,就讓單位按照正常的程序討論決策,所以他的反映很遲鈍,然后常常的情況下就是定單已經被人家搶走了。再有就是國有企業的人事管理機制是比較落后的,也就是說職工不好好工作,你沒有什麼辦法去懲罰或者制裁,也沒有什麼辦法讓他走,讓他離開,一個企業有了幾個典型案例,對於其它努力工作的員工就是一種不公平,所以負面作用很大。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企業,比如說100個人在工作,還有50個人在玩兒,那麼另外工作的100個人也不會安心,而且在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的員工基本上不犯法、不犯罪,企業不能解雇他,他不好好工作也能享受一份工資,所以長此以往,大家的工作積極性也會降低下來。再一個就是在市場競爭當中,人才的價值沒法體現,在國有企業,一個有專長的工程師也許就是2000塊錢的月收入,但是外資企業或其它民營企業可以出萬元的月薪來雇佣他,這樣子國有企業的一些優秀的技術人才就會慢慢的流失了。再一個就是國有企業的領導體制也有問題,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比較多,比如說每年有大量的就業任務,讓國有企業承擔﹔比方說政府主管部門希望企業新上項目,還有很多跟企業無關的會議、任務讓企業領導人參加,這都耽誤了企業的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另外國企領導人干得好與不好,跟上面主管領導對他的評價好不好有很大關系,領導的個人關系搞好了,工作沒有搞好,他還可以繼續在那個崗位上。所以時間長了以后有相當一些領導班子成員會把精力用來搞好關系,而不是搞好工作。另外,由於國有企業在這麼多年來退休職工比較多,社會負擔比較重,跟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此外還有相當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導致如果不進行改革,國有企業就沒有辦法發展下去,甚至生存都有問題。當然,我們所說的這些國有企業主要是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主要是指資本構成和技術構成比較低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困難特別多,需要加快進行改革。
現在國企改革處於一個國有產權的市場化的階段,就是說產權能夠在市場中進行流通,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階段。過去大家都知道,作為國有企業的產權一直是不流動的,一直沒有進入市場。從十六大之后,特別是十六大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建立產權流動的機制,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著力的推動這件事情。但是,作為國有產權的流動,從方向上講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向“兩國兩重”,就是國家經濟安全和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集中,在結構調整中出現國有產權在市場中的流動。
國有企業的改革應該是轉型國家,我們講的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制過程當中,是改革當中的重頭戲。俄羅斯是國企改革這一段現在還在繼續當中,但是主要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因為俄羅斯是從1991年開始通過第一部,就是俄羅斯的改革是在私有化的過程中進行,用私有化界定國有企業改革和所有體制的改革,這個階段是從1991年開始到1994年是一段,從1994年到1996年,一直延續到今年是分幾個階段進行,大規模的急風暴雨集中的階段過去了。但是,這個過程中,眾所周知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特別是對私有化過程中的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整個俄羅斯社會出現的貧富差距的擴大,還有整個改革當中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就是產權改革對宏觀經濟的穩定沒有作出作用,經濟一直處於衰退狀態,這段大家印象比較深刻。
現階段的國有企業的改革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產權改革,或者說產權的流動,或者產權進入市場,產權進入市場的流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交易,交易就會引發一個價格,價格的合理性、公平性肯定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關注的。特別是作為國有資產來講,應該講是全國人民的資產,就是說作為全國人民都肯定會關注自己資產的保全性。
目前從國有企業改革的階段性來講,是產權的流動和改革,交易可能要產生價格,方方面面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是否公平?什麼叫公平?公平就是處理有關事情存在不存在偏私的問題,我個人理解公平,就是相關的利益主體對處理一件事情的認可和保護相對利益的平衡。就是說作為國有產權流動過程中如何保持公平,這應該要辯証的看。大家知道,作為國有產權流動過程中可能有幾個價格確定的方式,一個是帳面價格,大家知道國有企業的帳面價格不是非常的漂亮,而往往虛的數比較多﹔還有就是淨資產,但是國有企業做這麼多年,不可能完成靠淨資產去計算,但是從規范文件來講不可能低於淨資產,還有評估價格,把國有企業市場經營中一般企業涉及的問題都包括裡面去。作為交易,肯定是願意買和願意賣,湊到一起就形成了交易的過程。但是因為是國有資產,是全國人民的資產,所以你們兩個交易的時候,你代表全國人民把資產賣掉,它可能代表自己的一個資本所有者,把這個東西買過來,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一些股東,如果全國人民都是股東,肯定會關心這個價格,如果全國人民都是股東,誰都希望價格賣的越高越好,這是股東心理。但是實際情況看市場中值多少錢,這就是國有企業產權交易和一般產權交易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這是當前這段方方面面都非常關注的。
應該說改革的中心是價格的問題,或者是公平公正的問題,這是其中的一個問題,還有產權流動過程中的人員的問題,原來一講到國企改革的時候大家都提出“人往哪裡去、貨往哪裡銷”。一個國有企業產權在市場上出賣,就有可能變成非國有企業,比如說股份制、民營或者外資,這裡面就涉及到人員的安置。在人員安置方面,近兩三年,原來的國家的經貿委,包括國資委,財政部門等等發了一批有關這方面的文件,這些文件都是對於國有企業深層次的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職工未來的一些事情進行了密切詳細的規范。作為國有企業在市場中大家都知道,長期以來不是完全按照《公司法》操作,這裡享受一些政策,我個人叫做“特別法”。
作為國有企業改革未來方向,應該逐步的利用或者應用公共法,像《公司法》公共減少“特別法”,這樣和所有的企業在一個平台上競爭,這樣才是公平,才是市場的主體,這是國有企業和其他的企業不同。
再回到國有企業的改革,剛才說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是價格,價格在市場上來說,如同我們買菜,比如說菠菜,賣一塊,你說不行九毛,之后說九毛五,有一個坎價的過程,國有自查把這個砍價的過程復雜一點,國有企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人員安置的問題,我說如果作為一個企業資產在市場上交易,好比一個杯子拿起來就拿起來了,給你了所有權就是你的,但是如果是國有資產的話,杯子拿起來就連著很多的東西,當時你第一眼看這個資產很好,但是連著很多的東西,可能就很壞。所以,由於這些因素存在,可能就非常難,同時也受方方面面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