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緊要「正」字》中的學者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呢?

2007-05-06 8:59 am
《最緊要「正」字》曾教授以下中文「知識」:
1)索氣、索K個「索」字,正寫為「欶」
2)車大砲個「砲」字,正寫為「奅」
3)衣牙鬆剛,正為「『o醫』牙鬆弶」
4)「打『邊』爐」個「邊」字,正確的寫法為左「瓦」右「扁」
5)我們一般嘲笑別人呆頭呆腦時所用的「『薯』嘜」個「薯」字,正確的寫法為「銖」(粵音:殊)。
6)「o趙口香糖」的「o趙」字,正寫為「噍」
7)「巢皮」個「巢」字,正寫為「醮」字

請問:
1)認識這些「正」字,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及文字溝通有什麼幫助呢?(3分)
2)認識這些「正」字,對改善我們的中文水平有什麼幫助呢?(3分)
3)學生又可不可以於中文科會考時「應用」這些「正」字呢?(2分)
4)《最緊要「正」字》裏「學識淵博」的「權威」學者,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呢?(12分)
更新1:

最後,邀請回答者回答小弟另一個發問: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50506216

更新2:

醉裏且貪歡笑 要愁那得功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 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 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 以手推松曰去 詞牌:西江月 詞題:遣興 詞人:辛棄疾 ******** 引用此詞,藉以表述發問此題時的心情……

更新3:

以前學校的老師時常勸勉我們道:「書到用時方恨少。」 魯迅的《孔乙己》是至二零零六年會考為止的中文科會考生必讀範文,而魯迅的《風箏》一文,亦是初中的中文科範文之一,為什麼竟然有網友(回答者:king_che_george, 回答時間:2007-05-06 02:12:42)說自己從未拜讀過魯迅的作品呢?難道真的是「書沒用時方恨多」嗎?考試過後,就連自己學過什麼,讀過什麼文章都沒印象,學校學到的知識都一一還給老師,都一一拋諸腦外了……唉……難怪今天有不少香港人都不知道什麼是「敬業樂業」了……

更新4:

回答者 :dm_chiu [小學級 5 級] 回答時間:2007-05-06 13:36:12 檢舉 難怪今天有不少香港人「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了「嗎?」 (愚見認為,以反問的語氣會正加「正確」及全神。) 我很應同閣下觀點,有很多人「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有些人就連反問句式都用錯或不會用,真的很可恥、可憐。

更新5:

還好,小弟雖然記得不好,還未將學校學到的知識一一還給老師,還記得: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雖然,小弟還未敢自認為君子,我還時時刻刻提省自己,要盡力向君子之道邁進--「過則勿憚改」,盡力做到「不憂不懼」。 奈何,也抑制不了心中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鬱念。畢竟,今天實在太多如孔乙己般的學者,亦有太多神聖不可冒犯的網友,他們總愛「文過飾非」,「過而憚改」,唉……

更新6:

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到底我寫正字「欶氣」、「醮皮」,到底有多少香港人會明白我想表達什麼意思,寫這樣的正字,又怎樣能促進香港人以廣州話入文的溝通方法…… 唉…… 跟這些自以為是的人討論真理,真是很花心力的,令我覺得很「欶氣」…… 唉……

更新7:

詞牌:醜奴兒 詞題:書博山道中壁 詞人: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箇秋 ******* 引用此詞,藉以表述此刻的心情。

更新8:

噫?我發覺,我亦都很像孔乙己,喜歡說些「教人半懂不懂」的話。 「人生得意須盡歡」,我亦「但願長醉不願醒」…… 「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 「 將進酒 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 李白亦有「岑夫子」、「丹丘生」作伴暢飲,又有誰願意「為我傾耳聽」呢? 「古來聖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好!給我「溫兩碗酒,一碟茴香豆」吧!

更新9:

回答者 :dm_chiu 補充時間:2007-05-06 14:30 關於小弟於補充時間:2007-05-06 14:17:27內的補充,出現了有些錯漏,真的不好意思,我複製錯了句子,我想複製的句是應該是:「『中文原字』可以拋諸腦外,其他的就不可以『嗎』?」而不是:「難怪今天有不少香港人「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了。」 而評論「以反問的語氣會正加『正確』及全神。」 應改為「反問的句式補充一個『嗎』會正加『正確』及全神。」 對不起,本人一時大意,釀成誤解,謹在此致歉。

更新10:

致最佳回答者的評論: 1)日常的生活

更新11:

致最佳回答者的評論: 1)日常的生活 ← 沒有   文字溝通 ← 有,如果你以口語入文的話 3分 2)有,認清原字,不用隨便造字,製造混亂 3分 3)不可以,因為要用書面語 2分

更新12:

4)沒有,孔乙己死守一套過時無用之物,權威們卻在搞潮流,權威們比孔乙己高明得多了 《孔乙己》一文,有指出主角「死守著一套過時而無用之物」嗎?回答者似乎曲解了魯迅的意思了…… 「權威們卻在搞潮流」 --原來今天香港的「學術」潮流是搞復古……希望真的能帶動到「古老當時興」這「潮流」吧。 「搞潮流」、「高明得多了 」--這是「分別」之所在,而不是「相似」的地方。 離題,0分 之後,回答者引經據典,並加以強而有力的評論,反映了他的文學造詣以及辯議技巧,加創意分4分. 總分:12分,60%,得三粒星之評價。

更新13:

僅在此為小弟過激的言論,以及講出一些令人「半懂不懂」的話語,向各網致歉,亦為小弟時有打錯字及不小心的漏誤致歉。 在此衷心多謝各網友認真、坦誠及熱烈的回應。 希望網友能抽空看一下小弟的文章《執筆忘字》,並提供一些意見: http://leoj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2090.html 謝。

回答 (3)

2007-05-06 9:36 pm
✔ 最佳答案
1)日常的生活 <- 沒有
  文字溝通 <- 有,如果你以口語入文的話
2)有,認清原字,不用隨便造字,製造混亂
3)不可以,因為要用書面語
4)沒有,孔乙己死守一套過時無用之物,權威們卻在搞潮流,權威們比孔乙己高明得多了

「學校學到的知識都一一還給老師」?哦?那就奇怪了,「中文原字」可以拋諸腦外,其他的就不可以?這是甚麼道理?難怪今天有不少香港人「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了。

2007-05-06 14:25:57 補充:
我本身也不喜歡那些權威學者以「正字」自居。記得看過陳伯煇先生關於「粵語本字」的著作,陳先生不以「正字」自居,他只說「本字」。他亦清楚地表明,他不是要人一定用「本字」,而是要人知道,有些粵語根本不用造字。我覺得,如果那新造字已經為大眾所接受,不必太過執著於本字。但當大眾也沒有一定共識時,為何不用「本字」呢?隨便造新字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今天我們受到諸多異體字的折磨,亦因如此。

2007-05-06 14:30:38 補充:
難怪今天有不少香港人「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了「嗎?」 (愚見認為,以反問的語氣會正加「正確」及全神。) 我很應同閣下觀點,有很多人「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有些人就連反問句式都用錯或不會用,真的很可恥、可憐。 你在說啥?完全不明白。甚麼反問句?你自己覺得自己不會用反問句式很可恥、可憐嗎?

2007-05-06 15:16:23 補充:
原來反問句加上一個「嗎」字會更(正?)加「正確」!似乎是別人「正字」就不可以,閣下就可以「更加正確」了!嗚呼!和這些自以為是的人討論真理,真是很花心力啊!

2007-05-06 19:02:00 補充:
回發問者 阿渣.莊尼奧 先生:《紅樓夢》第八回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水滸傳》第五十一回白秀英道:「官人既是來聽唱,如何不記得帶錢出來?」《宇宙浪子》第二十一回衣紅說:「哪有這種事?我們連說話都不可以?」反問句要加「嗎」字?「更加正確」代表啥?哪些人連反問句式都用錯或不會用?朋友,從你長長的名字,知道你討厭那些「孔乙己般的博士學者」、「神聖不可冒犯的網友」。既然討厭,就請不要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2007-05-14 5:17 pm
認真及坦誠的回答,為小弟提供了不少寫作的靈感,感激萬分。

再一次衷心多謝回答者(dm_chiu)所提供的答案。

謝。
2007-05-06 10:12 am
1. 使用正確文字溝通, 可以免除溝通中的誤會.
2. 認識原理, 方便中文發展.
3. 中文科會考宜使用正常白話文, 這些有廣東音的語文不宜用, 免生麻煩.
4. 對不起, 本人未有拜讀魯迅著作. 但以爲權威學者作爲知識份子, 應以說話提醒一般普羅大眾正字的重要, 既可保育文化, 更可推動未來的知識份子(現在的學生), 正好爲社會提供一個有爲的循環.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17: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6000051KK002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