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重要性?

2007-05-06 2:30 am
大自然的重要性是甚麼??

回答 (2)

2007-05-06 2:44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new2/life123_logo.gif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new2/cn.gif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new2/newicon_contact.gif
聯絡我們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new2/search_text.gif





大自然法則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new2/newicon_print.gif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naturalruleheader.gif


  千萬年以來,世界萬物一直謹守大自然的規律,和諧融洽地運作。直至文明人的出現,妄以為自己有能力凌駕一切,將地球摧殘得無以復加。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成見,嘗試瞭解大自然的法則,不難明白地球告急的根本原因。
大自然法則之一:萬物之間緊扣相連



  生態系統是一個結構精巧的網絡,所有部分皆緊扣相連。以魚為例,牠在水生態系統中不僅是魚,牠也是水中植物所產生的氧氣的消耗者,同時是寄生蟲的棲息地和魚鷹的獵物,死後則會變成滋養水中微生物和植物的養份。如此可見,魚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旦魚類的生態失衡,便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個系統。自然裡的萬物無不如是互相維繫著。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1a.gif


  文明人卻漠視這種互相依賴的關係,懷著「竭澤而漁」的短視心態,將生態環境搬弄和毀壞,結果引發重重的負面連鎖反應,釀成地球危機。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1b.gif

大自然法則之二:自然界中的授與受



  雖然自然界的生命體各司其職,但每一個生命的誕生和成長,都需要其他生命的供養;而該生命的死亡,亦延續了另一些生命的長成。生命循環不息,大自然的每一成員都同時扮演授予及接受的角色。以獅子捕食羚羊為例,獅子不僅滿足了自己的生存,其日常的糞便和排泄物、死後屍體都會化作養份回饋大地,循環滋養其他生命,包括吃草為生的羚羊族群。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2a.gif


  相反,我們萬年來的文明生活,不斷向大自然苛索和提取,毫無回饋和貢獻,最終留下來的只有一堆堆不能分解的人造毒物!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2b.gif


大自然法則之三:大自然並無廢物



  大自然內的物質皆循環不息,所以並不會製造「廢物」。這法則可用一個小例子說明:植物生長時,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養份;動物吃下植物後,透過呼吸釋出二氧化碳,一些無法吸收的植物纖維和元素,則以排泄物的形式回到大地。而動物死後,土壤中的微生物將其屍體分解,把餘下養份全部釋回土壤,供植物再吸收生長。在這個循環系統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廢物」,因為循環過程中的每一步產生的東西,都被下一步所吸收。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3a.gif


  文明人的生活邏輯則是線性的:生產、消費、棄置。棄置後的垃圾並不會再用於生產,令廢物大量堆積,故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制度。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3b.gif

大自然法則之四:「各成員只取基本所需」



  大自然裡的生物只會拿取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不會貪心霸佔用不著的東西。你何曾見過有任何動物坐擁堆積如山、吃不完、用不盡的食物或物件嗎?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4a.gif


  文明社會卻偏偏鼓勵人們多消費、擁有得越多越好,令生態環境被急促消耗破壞。

圖片參考:http://www.life123.org/images/comic/comic4b.gif

  萬物皆明白要遵守以上自然法則,方可和諧共存,將生命永遠延續。文明人卻以為自己可獲豁免,不斷污染自然界中的食物和水,毒害整個地球。這樣的人類,還能自詡為聰明進步的「萬物之靈」嗎?


2007-05-06 12:51 pm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甚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10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

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祇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的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係。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4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說,春天提前9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對於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別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6: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5000051KK039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