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是誰發明的? 10分

2007-05-05 9:29 pm
如上的問題

回答 (4)

2007-05-05 9:34 pm
✔ 最佳答案
關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云,雖然有許多有心人士致力研究考證 ,但時至今日仍然無法得到驗證。拜金庸小說的影響,一般的認知及流傳的說法是武當的張三豐為太極拳的開山祖師。歷史上真有張三豐此人,但是太極拳名稱的出現,最早是在清朝初年。而最古老的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是取自於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著兵書「紀效新書」中的炮拳。(正史記載張三豐為元末明初之人,而戚繼光卻是明末之人,前後差了 兩百多年)。基本上,武術套路是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彙整、演進、試練才有今日的架構,絕非創於一人。

有關太極拳較可靠的說法是明朝末年(西元1644年左右),由居住在河南省溫縣常陽村(通稱為陳家溝)的陳氏族人所流傳下來的。陳氏一族人於明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由族長陳卜率部分族人離開山西省洪同縣大槐樹村,經過長久歲月遷移至常陽村,其間陳氏宗族繁衍成為一大家族,所以常陽村更名為陳家溝。當陳氏族人移居河南前後,該地盜匪作亂,於是陳氏子弟為了打退盜賊,保護自身的安全,人人勤練武藝。

太極拳傳入陳家溝有下列三種說法

A.陳氏族人的始祖陳卜所創
陳家溝第十人代族人陳鑫(西元1849~西元1929)於其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的序文中指出:始祖「卜公將陰陽開合運轉周身的方法,用來作為消化飲食法,傳給子孫,此法的基礎為太極之理,故稱為太極拳,此為由來。」陳卜和陳鑫,相隔六百年之久,實無法證明陳鑫的說法是否正確。然而,陳氏族人原籍山西省洪同縣,該地區自古流傳與太極拳極為相似的「長拳」、「忠羲拳」等拳術。

B.由王宗岳等人傳入陳家溝
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西元1795),山西省的王宗岳把太極拳傳入陳家溝。這是根據王宗岳所著「太極拳經」中的「打手歌」,與陳家溝所傳的「打手歌」相似,另外王宗岳所著的「春秋刀殘譜」,也和陳家溝傳下的「陳家溝春秋刀殘譜」,在內容方面有相通之處。王宗岳所著「陰符槍譜」一書中的序文裡,也指出他曾於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前後,住在河南省的洛陽(陳家溝的所在),所以也有人認為是王宗岳把太極拳傳入陳家溝。根據考證王宗岳居住在陳家溝時,陳氏第十四代族長為陳長興(西元1771~西元1853),在此以前,有關陳家溝的拳法及武術已有人著書解說,代代相傳。所以王宗岳可能是對陳家溝的武術有影響,但是卻不是第一個將武術傳入陳家溝的人,另一種很可性是王宗岳對武術感興趣,而前往陳家溝拜師學藝。

C.陳家溝的第九代族人陳王廷所創
以家傳陰陽開合之理法,更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其獨特纏繞運轉之纏絲勁,形成為巧妙無比之太極拳,教子孫為強身禦侮之用。在描述陳氏先祖簡歷的「陳氏家乘」一書中記載:「陳王廷字奏庭,為明代庠生,後為清的武庠生,精太極拳。」。書中也收錄陳王廷遺下的長短句:「唉!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番顛險,蒙恩賜,徒然矣!到如今,一卷『黃庭經』隨身伴,悶時來造拳,忙時來耕田,教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此外書中更有「陳王廷為山東名人,掃蕩群匪千餘人,為陳氏拳法刀槍的創始人,亦為天生豪傑,在戰役中屢立大功,事 蹟可考。」的記錄。


上述三種可能性中以陳家溝陳王廷所創的信度最高,陳氏太極拳歷經近百年發展,演變至今,太極拳已有主要六大門派:陳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是太極拳流派之一。創自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王廷。陳王廷,字奏庭。自幼習文練武,承襲祖傳武技。明崇禎十四年任溫縣“鄉兵守備”。曾“披堅持銳,掃蕩群氛”。明亡後,隱居家鄉,陶情于漁水,盤桓於山川,忙時耕田,閑時“造拳”。他編造的拳法,今稱陳式太極拳老架。此拳是以陳氏祖籍山西洪洞舊傳的拳藝參與陰陽開合之理爲基礎,吸收和借鑒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結合《黃庭經》中的導引、吐納第一路和第二路。陳式太極拳有著顯著的運動特點,其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是螺旋纏繞運動。強調在意識的主導下,頭頂氣沈,放長身肢,通過旋腰轉脊帶動上肢旋膀轉踝,使肢體在順纏絲中,促成內外相合,節節貫串。陳式太極拳有剛有柔,一般是動作的終點剛、過程柔。全套動作在快慢、剛柔、開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中,相連不斷,一氣呵成。

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流派之一。創自河北省永年縣人楊福魁。楊福魁,字露禪。道光年間拜陳長興爲師,學習陳式太極拳,成爲陳氏拳械的第一個外姓弟子。楊得傳後,於西元1850年左右至北京傳授太極拳。他爲了適應清朝“玉體不動”的顯貴達官和體弱年邁者的保健需要,擴大傳習範圍,刪改陳式老架拳中的發勁、跳躍和難度較大的動作,編創成楊式太極拳架。後又經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西元1883~西元1936)等人修潤,定型爲現在的楊式太極拳套路。楊式太極拳動作姿勢舒展簡潔,動作松柔,緩慢勻速。楊澄甫將楊式太極拳的練法總結爲十要,即: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沈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流派之一。創於河北省永年縣人武禹襄(西元1812~西元1880)。武禹襄自幼習武好文,約西元1850年從楊露禪學得陳式老架太極拳,西元1852年途徑河南懷慶府趙堡鎮,從陳青萍學陳式新架太極拳,此後,鑽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發悟,創編成武式太極拳。此拳姿勢緊湊,強調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肩,動作柔緩,步法小巧靈活,注重虛實變換和內氣潛轉。武式太極拳的身法主要有含胸拔背、裹襠、護盹、提頂、吊襠、沈肘、尾閭中正。運動時注重動作的起(開始動作)、承(上一動作環節與下一動作環節)、開、合,講究“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需有轉換”。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流派之一。創自河北省大興縣吳鑒泉(西元1870~西元1942)。其父全佑(西元1834~西元1902),滿族人。初從楊露禪習楊式大架拳,複拜其次子楊班侯爲師學楊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稱。鑒泉自幼從漢,改姓吳,又名愛紳。他秉承家學,擅長小架太極拳。西元1921年,吳鑒泉受聘於北京體育研究社任教時,去掉小架太極拳中的發勁、跳躍和重復動作,突出輕柔、緩慢、圓活、連綿的運動特點,創編成吳式太極拳。此拳的基本技法包括:懸頂弛項、含胸拔背、轉腕旋膀、展指凸掌、弓腰、收臀、屈膝坐腿。要求做弓步時,兩腳尖均朝前,頭頂與後腳跟形成一條斜線。做馬步時,要求左樁右柱或右柱左樁,即重心偏向進攻方向一側。在轉身變向時,不論轉45度、90度、180度,都採取全腳碾轉的方法。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是太極拳流派之一,創自河北省完縣人孫祿堂(西元1862—西元1932),孫祿堂于民國初年從郝爲真學得不到武式太極拳後,以武式太極拳爲基礎,吸取形意拳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點,八卦掌擰旋敏捷的身法特點,並融入這兩門拳術的一些手法,融會貫通,創編成孫式太極拳。此拳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柔緩圓活,運動方向變化較多。由於此拳以兩腳進退相隨爲步法特點,又稱“活步太極”。由於此拳以開手和合手(開合手)爲動作轉換銜接的基本方法,還稱爲“開合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早期傳人為陳清萍(西元1795~西元1868年),關於陳清萍師承的說法有至少有兩種:一說認為其師承張彥,溯其技源自張三豐(見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一說認為其師承陳有本,溯其技源自陳王廷(見顧留馨《太極拳術》)。所以,也有人稱趙堡太極拳為陳氏太極拳的小架。這兩種源流學說,都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可確定的是,此拳在清朝乾隆年間,由陳清萍傳出。由於清代統治者禁止民間練武,再加上趙堡鎮太極拳歷代傳人皆持“十不傳”戒律,因此趙堡太極拳可說是太極拳之中最神秘的一派。太極拳流派中,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皆由趙堡太極拳發展而來。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爲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裏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爲牙爲骨梢,舌爲肉梢,發爲血梢,毛孔爲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爲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在演練過程中,練至數趟,一經啓動,旁人觀之、見走圓畫圈,卻找不到頭與尾,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趙堡太極,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爲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繃、履、擠、按、之動作,活步推手,以練采、列、肘、靠、之法。


附註:
綜合太極拳--42式太極拳

為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國內武術專家、著名教練及優秀運動員,於1989年編創了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內容包含了不同流派太極拳的代表性動作,表現了太極拳的不同風格和技術特點。
2007-05-05 9:41 pm
一:太極拳起源與發展

太極拳之名始於民前117年左右的王宗岳所著的文獻,清乾隆60年(乙卯), 有王宗岳所定之陰符槍譜,著名的太極拳論亦應在其前後所著,前乎該論不見 有關太極拳的記載,在此時太極拳已形成,在此之前並無史可考。

有說太極拳是出於春秋的老子,有說是唐朝的許宣平,時稱三世七、有說是 唐朝李道子時稱先天拳,長拳。或說創於六朝的韓拱月時稱小九天,亦有稱為 明朝殷利享所創,時稱後天法。當然也有最為人傳說的為張三豐夜夢元帝所得

拳技,這些傳說均不可考。

 

王宗岳為山西人,為反清志士。宗岳先生雲遊四海廣結志士,傳其技於溫州 陳同州,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美,河南蔣發,以及河南懷慶府的陳家溝陳氏 一族。陳家溝本只傳族人太極拳,不傳外姓;陳氏傳至十四世時又分為老架新架 兩種,新架創於陳有本,後傳陳清萍稱為趙堡派,老架由陳長興繼之。

 

陳長興(1771-1853)除傳子耕雲及族人外,更傳給外姓楊露禪(1799-1872), 楊露禪於北京教拳,後於神機營任武術教頭,並重新編排原有教材,後經三子 健候(字鏡湖,1839-1917)修訂為中架子,又經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訂, 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以區別其伯父楊班候(1837-1892)所傳的小架子, 是為楊式太極拳。

 

永年望族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從楊露禪學老架,後又從陳清萍學 新架,而創武氏太極拳。李亦畬(1832-1892)得武派之傳,而創李派;郝為真(1849-1920) 得李派之傳而創郝氏太極拳。八卦形意名家孫祿堂(1861-1932)得郝氏之傳, 自創孫式太極拳。

 

另外旗人全佑(1834-1902)得技小架於楊露禪及其子班侯,後傳子吳鍵泉(1870-1942) 稱吳式太極拳。楊澄甫將太極拳由北方往南方移動,出名的弟子有董英傑,褚桂亭, 陳微明,呂殿臣等,其中董英傑及澄甫之子楊振銘(守中)均教拳於香港。陳微明於 蘇州創建致柔拳社,並曾來過台灣竹北。呂殿臣為澄甫最後一名門徒,傳張君輝, 馬德芸,蕭錦城,王子和(即本社太老師)等人,其中蕭錦城,王子和教拳於台北。
2007-05-05 9:34 pm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內家拳。它將陰陽五行與中醫理論融入武術技擊之中,行拳時講究鬆沉與圓活。練習者、中醫學理論和部分現代西醫學均認為練習太極拳對健康、增壽有幫助。
據近代武術史名家徐震、唐豪的考據,現代流行的太極拳應是由陳王廷所創之「陳家溝長拳」,現稱「陳氏太極拳」衍演出來的諸多分枝。
據楊氏太極拳長輩說太極拳源於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丰。1921年許禹生著之『太極拳勢圖解』說張三豐係宋徽宗時人,傳拳術至元世袓時山西王宗岳(嶽)。王宗岳(不知多少年後?)傳河南蔣發,蔣發至陳家溝傳陳長興,所以很多楊氏太極拳傳人認為真正太極拳,是蔣發所傳的拳術與陳氏家傳的拳術融合而成。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及電影《太極張三丰》即援用此說來發展故事情節。
當代人們所習練的,則以楊氏太極拳為主,動作和緩優雅,有強身延年的功效。楊氏太極拳源自陳長興陳家溝拳術(包括長拳,紅拳,炮捶),據此發展出「楊露禪偷拳」的故事,電視《太極宗師》也是描寫楊露禪學拳的經過。目前太極拳在中國流通者一般有二十四式(1984年中國政府為了推廣體育,而編創的簡化太極拳),四十二式太極拳,和太極推手等。
太極拳講究後發制人,注重觀察了解對手(聽勁),通過引導而不是抵抗對手的發力(捋勁),和改變占位來使對手的進攻落空,同時讓對手暴露弱點,然後自身蓄力和發力進行反擊。
民初歷史

袁世凱主政時期(1912年-1916年),吳鑒泉及楊少侯傳人,許禹生在1914年創立北平體育研究社。許禹生在此時期 與宋書銘非常友好。
許禹生於1921年初版之太極拳勢圖解稱,

替袁工作之宋書銘 ,自稱藏有遠祖宋遠橋 之太極拳譜。說(元未明初?)張三丰傳(宋?)張松溪及張翠山,再傅宋遠橋,名十三式。
稱太極卅七勢由唐朝,江南道人許宣平所傳(?),稱三世七。
將唐李道子之先天拳,六朝韓拱月之小九天、明殷利亨之後天法作為太極拳(?)。
又將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等不同時期的人物集會一起,演變為張三丰之徒弟(?)。構成金庸的小說的資料。
吳圖南(1884年-1989年),吳鑒泉之徒弟、 吳圖南說宋書銘曾與楊少侯比試,楊勝(?)。吳圖南先生的《太極拳研究》說張三丰的師父是火龍真人,名賈得昇。後人也有照錄吳氏的說法,真是愈說愈神奇了。
歷史考據

蔣發為未經證實之人物(可能是虛構人物),一說是明代萬曆人,有說是陳王廷僕人,有說蔣發是王宗岳之徒兒亦有說是陳長興師父,陳長興在陳家溝學習祖傳之長拳系拳術。楊露禪後人稱楊露禪曾追隨蔣發習技得太極拳譜。
王宗岳亦為未經證實之人物。陳長興之徒孫武禹襄(師父楊露禪),稱擁有王宗岳之《太極拳論》,做成未有拳先有論之故事。
太極十三勢

太極十三勢: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四正:掤、履、擠、按。
四隅:採、挒、肘、靠。
五行:進、退、顧、盼、定。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
派別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董氏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太極十二動
玄門太極拳
健康好處

正骨骼
宣肺
健腸胃
促循環
利腦養性
研究者發現長期練習太極拳促進老年人平衡控制,靈活性和心肺功能和降低老年人跌倒風險。研究報告還減少疼痛,緊張和焦慮。其他研究顯示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功能正常人並對那些經歷冠狀動脈手術的人有術後恢復有利。並有益於避免心臟衰竭,血壓高、心臟病、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症。
另外還太極拳可以減輕年輕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症)患者。太極拳的舒緩動作所燃燒的熱量甚至超過衝浪、接近滑雪。太極拳提高免疫系統方面的功能十分顯著,一直表現發病率降低焦慮、抑鬱、情緒不安整體,(見以下引文研究)。 一項試驗研究已發新證據顯示,太極拳及相關氣功有助於減輕糖尿病。[1]
最新研究證明,太極拳的練習增強免疫系統,對老年人抵抗帶狀皰疹有幫助。這項由UCLA的Michael Irwin博士領導的研究,其結果出現在四月號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上。[2]
參考書籍

許禹生著,《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出版。
吳圖南著,《太極拳之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年出版。
唐豪著,《少林武當考》。
徐哲東(徐震)著,《國技論略》。
沈一貫著,《搏者張松溪傳》。
明張時徹等編,《寧波府誌.張松溪傳》。
參考文獻


http://www.abc.net.au/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參考: 維基
2007-05-05 9:33 pm
太極是王西安發明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0: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5000051KK021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