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讚》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廉頗>
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併的鬥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大地。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台上的著名將領。
當時趙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河北、河南、陜西、北東各一部分,國都邯鄲是歷代的軍事要地。趙國的西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不斷向東擴張勢力。使趙國面臨著被秦國逐漸蠶食的威脅。趙國以廉頗為干城,使秦國難以東進。他驍勇善戰,名振天下,前後四十多年,為趙國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從此,廉頗的聲名也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使趙國保持了此較強大的地位。
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
廉頗到了晚年,因趙王聽信奸言,被剝奪了兵權,只得客居異國,但仍然思念趙國,最後鬱鬱而死。
<白起>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屢帥軍攻韓、魏、趙、楚諸國,前後得七十餘城,以功封武安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西元前二六○年),秦將王齕攻趙,趙將廉頗堅守,秦不能克。秦人行反間曰:「秦不畏廉頗,獨畏趙括耳。」趙王信之,使趙括代廉頗將。秦王陰使白起為上將軍攻趙,趙括出擊。秦軍佯敗而走,趙軍出追。秦軍堅守壁壘,趙軍不得入。白起命出奇兵二支:一支絕趙軍糧道;一支絕趙壁間,分趙軍為二。趙軍敗,急築壁堅守。秦王聞之,盡發十五歲以上民兵至長平,重圍趙軍。歷四十六日,趙軍糧盡,陰相殺食。趙括欲突圍出,分為四隊,四五復之,終不得出。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軍敗卒四十萬降於白起。白起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趙人全國大驚。
秦相范雎懼白起功高難為之下,說秦王罷兵許趙和,由是白起與范雎有隙。白起遂稱病。秦使王陵攻趙邯鄲,少利。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邯鄲實未易攻辭。秦軍多亡失,秦王使范雎彊勸之,白起終稱病篤不起。秦王怒,遷白起離咸陽,賜之劍令自刎。白起嘆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良久曰:「我坑趙降卒,固當死。」遂自刎。
<王翦>
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王翦自幼好兵,後來成為秦王的侍從。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為王將軍。十一年親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為將軍,與桓齮、楊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為名,進攻趙國,奪取其漳水流域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三路大軍又併並由王翦指揮,王翦對軍隊進行整編,士卒及斗食以下的軍官十抽其二,以精兵對頑強堅守的軍事重鎮鄴(今河北臨漳)發動進攻,僅十八天時間,就攻得該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王翦軍乘勝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設會稽郡。二十五年(222BC),王賁率大軍攻取遼東,擄燕王喜,燕亡。王賁回軍攻代,擄代王嘉,趙亡。二十六年(221BC)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建降,齊國亡。至此,秦兼併天下。
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是指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四人,合稱戰國四公子。當時養士風氣甚盛,四公子都號稱有三千食客,食客平日只管吃喝,主家有事的時候便要報恩,即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之意。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蕭何、韓信合稱漢初三傑。張良曾在下邳遇黃石公,得其傳授《三略》,加入劉邦的集團,為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後來天下大定,托詞跟赤松子學道,辭官歸隱,沒有給皇帝鬥垮鬥臭。
Hope can help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