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點來???

2007-05-04 4:54 pm
中秋節點來???

回答 (2)

2007-05-05 4:22 am
✔ 最佳答案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衆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台、明三州時,爲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爲元宵、八月十六爲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爲「追月」。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爲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啓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爲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食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爲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衆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穀,他們稱爲「八月節」。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爲「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是對空鳴放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嘗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和幹黃鱔,談笑望月。黎族稱中秋節爲「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江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與月餅

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爲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面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爲「月餅」。市場店鋪裏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裏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爲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爲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顔。」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爲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geography/mfms/20010626/186.html





中秋節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十個太陽,整個大地像被火燃燒著,人民苦不堪言。有一位名叫后羿的勇士,他天生神力,決意為人民解除痛苦。

他把弓箭一拉,就把九個太陽射了下來,餘下一個太陽,令人民消除酷熱之苦。後來,有很多志士慕名而來,向他拜師學藝,也有心術不正的蓬蒙拜師。

后羿娶了一個名叫嫦娥的妻子。有一天,他到昆侖山訪友時,剛巧遇上王母娘娘,后羿曾此機會,便問王母娘娘取了一包不死藥,據說,吃了藥後會升天成仙。后羿因捨不得嫦娥,故此他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而嫦娥把這包不死藥放在百寶盒內,不料給蓬蒙看見,他因此而想出鬼計,盜取仙丹。

三天後,后羿出外狩獵,蓬蒙趁機假病留在他家,待他出外後,便可以盜取仙丹。

后羿出外後,留下嫦娥和蓬蒙在家,蓬蒙立刻拿出劍來,叫嫦娥拿仙丹給他,嫦娥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對手,就從百寶盒裹拿出仙丹來,一口吞了下去。嫦娥頓覺自己的身體輕飄飄,然後飛了上天空去。嫦娥非常掛念后羿,所以飛到最近的月球上居住。

后羿知道後,傷心欲絕,悲痛不已。晚上,他在望月光的時侯,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他還看見月亮上有一個黑影,很像嫦娥。

后羿在後院上香給嫦娥,這件事很快就傳到老百姓的耳邊,他們也給嫦娥上香,祈求平安。


吃月餅的故事

讓我們介紹一則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故事吧!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漢人受到蒙古人的歧視,於是朱元璋率兵起義,反抗元朝的暴政。雖然他多次發動大軍攻城,卻沒有成功。後來,他扮成賣餅的小販,然後在餅裏藏了一張紙條內容是:「八月十五,晚上攻城。」到了那天晚上,京城百姓和明軍裏應外合,因而一舉將元軍打敗。

以後,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時,大家都吃月餅。


參考資料:http://fra.hkcampus.net/~fra-cs02/scmp00t1/newpage7.htm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陽曆9月或10月)

中秋節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共進晚餐後,便會帶備月餅和水果出外賞月,提著燈籠的小孩子顯得格外興奮!燈籠的款式繁多,除了傳統的動物造型外,還有卡通人物、飛機、火箭等,而使用燈泡的現代化燈籠更備受小朋友歡迎。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中秋綵燈晚會,熱鬧非常!

根據傳統習俗,每年中秋節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三晚,銅鑼灣大坑居民會在區內多條大街小巷,舞動一條蜿蜒曲折、長達67米的火龍。景象奪目,蔚為奇觀。

這條由百多人舞動的火龍,將游走於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華倫街一帶。舞畢,居民會拔下火龍身上的線香,然後分派予圍觀者,據說取得線香的人士可因此沾上好運。

相傳舞火龍的習俗,源自大坑區100年前的一場瘟疫。當時居民飽受疫症、颱風及其他災禍之苦,為了驅趕這些災害,中秋節期間,村民以珍珠草織成長龍,在龍身插滿線香,一邊燒鞭炮,一邊舞動火龍,三天三夜後,災禍真的絕跡;從此以後,這項一年一度的活動奉行至今,成為了本地的一項風俗,名聲更流傳海外。


參考資料:香港旅遊發生局
2007-05-04 5:00 pm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韓國/朝鮮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太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以下為其中的一種: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則要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後來,后羿又娶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藥,他趁后羿出門的時候偷偷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月亮)飛去。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0: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4000051KK006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