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最長的皇帝

2007-05-04 5:04 am
中國歷史中,任何一個皇帝死後都會封號(例如漢武帝),不過我叫名其實係簡化(漢武帝本來全名「漢孝武皇帝」)。
恐怖係,我瀏覽《宋史》陣發現:宋太祖全名竟然多達近二十字!!
既然如此,宋太祖諡號係唔係最長?

回答 (4)

2007-05-04 8:08 am
✔ 最佳答案
諡號最長的皇帝
樓上都不是對題回答,只把維基一大堆資料抄下來算數,況且老實說,這題的答案在這段文字中是找不到的。
宋太祖諡號並非最長;史上最長的當為清太祖努爾哈赤莫屬。
雖然努爾哈赤實際上不是清朝皇帝,而是後金國皇帝;清朝是由其子皇太極所建,但後世皆尊其為清朝第一位皇帝,名為清太祖,當然也有相對的諡號。

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為:


承天廣運 聖德神功 肇紀立極 仁孝睿武 端毅欽安 弘文定業 高皇帝

單是諡號已達25字,高於前朝皇帝,亦高於其後的歷代清帝;相信是出於尊敬清太祖,故其後的諡號最多只有23字。

他的全稱更達29個字,全稱是“太祖承天廣運,神功聖德,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太祖”是廟號,諡號由原先的“武皇帝”改為“高皇帝”)

其實史上諡號最長的時代正正是在清朝,因為每位皇帝的諡號至少也有也有21字


清朝皇帝除開宣統,諡號與廟號分開,而且不管生前德行優劣功績高低,諡號全由20多個字的諛片語成。就連同治帝這個不成器,沒作為的皇帝,封號也遠超歷朝(清以前)皇帝,諡號也有21個字。

以下就是清朝各帝(自清太宗皇太極起,撇除宣統)的諡號:

(1)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應天興國 弘德彰武 寬溫仁聖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顯功 文皇帝(23字)

(2)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體天隆運 定統建極 英睿欽文 顯武大德 弘功至仁 純孝 章皇帝(23字)

(3)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合天弘運 文武睿哲 恭儉寬裕 孝敬誠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21字)

(4)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敬天昌運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寬仁信毅 睿聖大孝 至誠 憲皇帝(23字)

(5)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法天隆運 至誠先覺 體元立極 敷文奮武 欽明孝慈 神聖 純皇帝(23字)

(6)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永琰:

受天興運 敷化綏猷 崇文經武 孝恭勤儉 端敏英哲 睿皇帝(21字)

(7)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效天符運 立中體正 至文聖武 智勇仁慈 儉勤孝敏 寬定 成皇帝(23字)

(8)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協天翊運 執中垂謨 懋德振武 聖孝淵恭 端仁寬敏 顯皇帝(21字)

(9)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繼天開運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聖智誠孝 信敏恭寬 毅皇帝(21字)

(10)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同天崇運 大中至正 經文緯武 仁孝睿智 端儉寬勤 景皇帝(21字)

只有末代皇帝溥儀沒有廟號及諡號;至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已協商為溥儀追加諡號為愍帝,廟號恭宗

http://bbs.cnchi.com/redirect.php?fid=4&tid=520132&goto=nextoldset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73004.html?fr=qrl3

~請慎重處理答案~
2013-12-29 7:48 am
關羽:
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纘宣德關聖大帝
24字
2007-06-25 5:43 pm
不過好似在朝鮮有更長的。
2007-05-04 5:34 am
冇二十字都吾叫諡號

諡號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包括朝鮮、越南、泰國、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種類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徽號,也就是後宮嬪妃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在宮廷中有地位的女性所擁有的尊號,一般妃嬪的徽號約在兩字以內,但仍時有特例。太后和太皇太后則不一定,通常遇到年節時,皇帝都會在太后及太皇太后原有的徽號上再加新字,例如清朝開國皇后孝莊,生前總共被兩位皇帝八次在原有徽號加上新字的紀錄,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成為皇后時,並不會有徽號,以清朝的慈禧太后為例,她在初進宮時為懿貴人,懿是她的徽號,貴人則是她在宮中的位階,後來母以子貴而升為太后,被稱為慈禧太后,慈禧是徽號,太后則是她的地位級別,在死後稱為孝欽顯皇后,此時的孝欽顯三字已不是徽號,而是諡號了。也就是說,一名女子入宮時,若是她有幸從嬪妃進而升等成為皇后、太后,甚至是太皇太后,那除了她在當皇后的時間以外,她都是有徽號的,順帶一提的是,後宮女子不論生前地位之高低,在死後的神牌(神位)上的最高身分都只有到皇后而已。

規則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 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達二十五個字(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或23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收錄日期: 2021-04-28 15:31: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3000051KK039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