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和寓言有哪些異同﹖

2007-05-03 9:45 pm
如何對小朋友解釋?

回答 (3)

2007-05-04 1:59 am
✔ 最佳答案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fable) 是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是短篇的散文體,也有詩歌體,其結構單純,語言簡練、樸素,且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allegory) 就是作者把要說明的某個道理寄託在一個虛構的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用擬人法 (personification) 表達的動植物。每個故事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 (moral)。

西方寓言起源於古希臘的伊索 (Aesop)(公元前620-560)。他寫的寓言後來成了寓言家們取之不盡的資料源泉。巴布里亞斯(Babrius)的希臘文詩歌體寓言和菲德拉斯(Phaedrus)的拉丁文詩歌體寓言(亦即寓言詩)均取材於伊索的作品。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寓言作為一種文學體裁 (literary genre),也較為廣泛地傳播開來,並不斷有新作問世。發展到十七世紀,形成了一個高峰,那就是法國著名寓言詩人拉封丹 (La Fontaine) 的寓言詩。他的作品多以諷刺虛榮者的愚昧為主題。

十九世紀隨著兒童文學的興起,寓言又一次得到發展,兒童文學作品中有不少寓言性質的故事。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寓言在某些國家演變成“動物小說”,即以動物取代了小說中的人物。其中最成功的作品恐怕要數奧威爾 (George Orwell) 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了。

東方最早的寓言作品,是公元前五世紀印度的梵文故事集《五卷書》。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寓言故事,諸子百家的作品中,不少寓言故事已成為中國成語的來源,例如莊子的《坎井之蛙》、列子的《杞人憂天》、韓非子的《守株待兔》等等。

拉封丹曾說:“寓言可分作身體和靈魂兩個部分。所述說的故事好比身體,而所給予人們的教益是靈魂。”寓言故事的重點在於教訓和諷刺,主題都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幾乎每篇寓言故事都涉及做人道理以及社會道德問題。有些通過簡短的故事揭示做人道理,也有用揭露和諷刺的手段進行道德勸喻的。有些寓言只寫出故事,其教益(即寓意)則留給讀者去領會、去自行下結論,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 (Tolstoi) 的寓意;而有些寓言則在述說故事之前或之後,作者通過簡短的議論來點出寓意、揭示主題,如寓言鼻祖伊索 (Aesop) 所採用的是先講故事,後點出結論,並示以教益。

但無論手法如何,寓言均能發人深省,給人教誨。優秀的寓言作品像其他形式的文學創作一樣,能對全人類產生良好的影響,且世代傳誦,如《龜兔賽跑》和《狐狸與烏鴉》等,在全世界幾乎家喻戶曉。人們更把一些寓言故事歸納凝結成常用的成語或諺語,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例如,本書中《守財奴》的教訓就成為諺語:"The worth of money is not in its possession, but in its use" 。又如《獅子和公牛》一篇中的智慧也成了諺語:"The quarrels of friends are the opportunities of foes",與中國的《鷸蚌相爭》故事同出一轍。
不少中國的古代寓言,相信讀者已耳熟能詳。我們希望讀者也能從本書的這些世界寓言選篇中,看到人生百態,認識外國文化,發掘真理智慧,並在欣賞有趣的故事之餘,能汲取做人的道理,領略精闢的比喻,甚至學到有關的成語諺語。


成語:
成語是一些固定的詞組,經過長久使用的詞語; 2.有些出自古書,有些是約定俗成的慣; 用語. 成語的定義:1.古老的歷史故事. 例如: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2.古老的寓言. 例如: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3.文章名句. 例如:水落石出是歐陽修的名句。

成語是現成的語句,形式固定,很多學者都把它們跟“走後門、坐冷板凳”一類詞語列為固定語或慣用語。不過,固定語或慣用語內函較雜,有古有今;成語基本都源出於古代語句,是古漢語留存在現代漢語中的重要部分,並且以四字結構為主。

(二)成語的特點
  從三千年前《詩經》開始,國人就偏愛四字句式;但四字句式不一定都是成語。例如“一國兩制”、“一門三傑”這些四字形式,都不能算是成語。要分辨四字詞是不是成語,最好了解成語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結構凝固
  成語一般經過長時間定型,它的結構凝固特點往往表現在依附原來句型,不大能夠任意變動詞序,也不容抽換或增減字眼。例如“任重道遠”出自《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成語使用時就不能說成“道遠任重”,也不能改為“任重又道遠”。由於“移風易俗”在歷史上出現過“風移俗易”(班固《答賓戲》)、“易俗移風”(常璩《華陽國志》)等形式,所以這三個都是成語。

二、時代古老
成語來自古代語句,必然帶有古老色彩。這是四字成語和一般四字格式的重要分別。因此,一些仿古的四字詞,如果歷史不太久的話,便不宜看作成語。舉例說,“一國兩制”和“一舉兩得”形式雖然相似,但前者是1984年中英談判之後才出現的固定用語,時間太短,暫時沒有資格成為成語;同樣,“沒頭沒腦”和“沒完沒了”雖然都近似白話,但因為前者見於明代的《初刻拍案驚奇》,所以現在成為成語。

三、多層意義
  成語在意義上與一般固定語也有不同。前者的含義並不只是字面意義的總和;它往往通過字面意義,暗示出另一層意義。例如“狐假虎威”,字面意義是“狐狸憑借老虎的威勢”,但實際含義卻是“憑借別人的權勢來欺壓人”。這跟“總而言之”、“速去速回”等四字詞只有單層的字面意義不一樣。 

四、書面語色彩
  使用濃重的書面語也是成語的一大特點。例如“沒完沒了”,除了“了”字具有書面語色彩之外,其餘三字都屬於現代白話,因此不宜列作成語。相反,“不了了之”、“一哄而散”雖然意思淺白,時代也不久(前者見於巴金《春》,後者見於吳趼人《情變》),由於具有較濃厚的書面語色彩,現在也歸入成語。

  由於成語的特點不只一種,所以各人和各書認可的成語通常總略有出入
2007-05-03 9:59 pm




寓言是含有某種特殊意義或重要啟示的一種譬喻故事, 目的在於藉故事來表達某種高深的意思.
成語是漢語中人們熟識並廣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漢語中概念的固定片語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組成,也有五字以上,如「二桃殺三士」。成語屬於熟句中的一種:與一般的片語或短句不同。
成語,由文所出,經人所錄,用於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辭也。口語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2007-05-03 9:53 pm
寓言是會有反省,警惕的意味
內容會發人心醒
成語則未必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59: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3000051KK014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