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意識形態」此一概念通常追溯到歐洲啟蒙時代,尤其是崔西(Destutt de Tracy),此人被認為是首先在發行的印刷物中使用這個語詞。當然,例如在培根所提出之“偶像”(idola) 意指“知識的障礙” 此一概念中,已有這一觀念的較早形式。這一概念在十八世紀的發展乃與下列歷史事實密切相關:即法國百科全書派學者(Encyclopedist)以新世俗科學真理為名與所有形式之宗教及其他傳統方面的思想間之鬥爭。雖然意識形態一詞乃是源自近代歐洲,但是此概念卻極可能是較為古老的。例如,在西元第五世紀的希臘,便出現了類似“古代人與現代人”(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相互鬥爭的情況,其時後者(現代人)的代表人物,即科學與文明的擁護者,攻擊舊有的傳統與宗教,在某些時候甚至試圖合乎科學地解釋古代宗教信仰的起源。
意識形態此概念在十九世紀偉大的哲學與社會科學體系中臻至其興盛期。孔德(Comte)批評啟蒙時代意識形態家在攻擊傳統與形上學時所持之否定論(negativism),認為科學的先驅者在社會中具有重要的賦與秩序(ordering)之功能,而此功能在種種新的心智體系之演進中必須受到維護(1901)。而在孔德的思想中被保留給純粹智識活動領域的,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則被概推到社會中心智產物的全部。馬克思發展出一思想路線,此一路線傳承自一群對黑格爾思想從事批判的學者 這些學者被認為是德國的意識形態家,且特別是在費爾巴哈(Feurbach)對黑格爾思想所做之唯物論式的倒轉(materialist inversion)下所巧妙形構(articulated)的;在此思想路線下,馬克思將以下想法予以理論化:社會對其本身所具有之意識乃是一種微妙的自我神祕化(self-mystification)。費爾巴哈對於黑格爾思想所做之倒轉在於他試圖彰顯形上學與宗教的現世基礎。在其著名的《基督教的本質》(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1957)一書中完成了此一倒轉,在該書中他將宗教的存在歸結到一般人性(human nature in general)根本上疏離的(estranged)特質。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評則是強調意識形態的所謂物質基礎之歷史性(historicity),以及人性本身 正如同其意識形態的相關物(ideological correlatives)一般 亦是歷史產物的觀念。他進而主張,種種疏離(estranged)或異化(alienated)形式的意識並不僅是心智上的反映而以,且亦是在社會本身的運作與轉型上具有主動角色的諸多人類實踐活動(human practice)的形式。而意識形態的實踐面向則是直接與階級支配的結構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