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自1933年起任德國總理;1934年起任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領袖和納粹德國的元首直至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被公認為是二戰的發動者與罪魁禍首。
目錄[隐藏]
1 生平簡介
1.1 早期
1.2 一戰與納粹黨
1.3 第三帝國
1.4 二戰
2 著作
3 參見
[編輯] 生平簡介
[編輯] 早期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9/Baby-hitler.jpg/200px-Baby-hitler.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孩童時期
希特勒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伯雷·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文職人員。
希特勒童年時代性格即很倔強、放任。他曾學習過繪畫,但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非常差,因此未畢業就退學了。他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拒絕錄取。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雇佣來掃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吹噓種族優越的書籍,更加痴迷於其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一、二項於簡介中已有,不再詳述。
三、他的某些經濟措施一度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年—1938年)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
四、因為當時蘇聯紅軍已攻打到距總理府的一條街,他的命運已時日無多,而希特拉不願被蘇聯紅軍抓到(當時蘇聯領袖史大林命令要抓到希特拉,就要折磨死他),故自殺。
五、支持。當時德國遭到列強的欺壓,面臨破產,希特拉這樣只是替民請命。故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