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競爭運動”蹴踘”的比賽規則 [10點!!]

2007-05-03 4:30 am
我想問中國古代競爭運動”蹴踘”{中國足球}的比賽規則是甚麼?

回答 (2)

2007-05-03 4:53 am
✔ 最佳答案
起源

根據考證,蹴踘是現代足球的始祖。據漢代劉向所著「別錄」中,有以下的記載:「蹴踘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踘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雖然劉向對蹴踘的起源始於黃帝之說,抱著懷疑的態度。但近代從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灰土嶺仰韶文化後期遺址,發掘得有紋飾陶球,至少證明在我國五千年前已有球類的遊戲。

另外根據「燕京歲時記」(敦崇、清光緒三十二年)記載,當時在北京民間遊戲中,亦有踢石球的競賽:「十月以后,寒賤之子,琢石為球,以足蹴之,前後交擊為勝」。因此足球雖然無法證明是黃帝時期所創造,但從後世文獻中至少可以推論,我國的足球運動自古代已經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

演變與發展

(一)遠古時代的蹴鞠,主要是用以訓練軍隊。

(二)戰國時代諸國之中,以齊國民間最流行。在先秦文獻的齊策中稱為蹋鞠,顯示當時流行於齊國的蹴鞠,是以行列的陣式進行比賽的。

(三)西漢時期,高祖劉邦對蹴鞠非常喜愛(據記載劉邦的父親經常以蹴鞠為樂),在宮苑建造了一個相信是世界最早的足球場(其規模可參考圖片庫),因球場圍繞城垣而建,所以名曰「鞠城」。

(四)隋唐時上至帝王,下至販夫,都在節日時以打毬為樂。根據考證唐朝初年已有竹門、球網及吹氣的「氣毬」,至於踢法仍用分隊形式進行。

(五)宋朝時期,已有類似現在球會的組織出現。南宋民間有「齊雲社」,明代球會有稱「圓社」的球會組織。

(六)明朝時期已有很多種不同的比賽形式,根據汪雲程所著「蹴鞠圖譜」中,分二十一篇論述當時比賽方法及規則。其中對個人踢法的絕技,有詳細的描述。
2007-05-03 5:01 am
「蹴踘」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演變:

「蹴踘」,在西元前2679年黃帝時代開始流行,當時在宮廷、軍中及民間都有不少人喜歡此項運動。

『蹴踘』別名「踢箭子」,俗稱「踢毽子」,它是廣泛流傳於我國民間的一種遊戲,特別的是,它是古代皇帝所發明的一種足球運動所演變而來。

踢毽子這種遊戲在古時是貴族所專有的一項活動,通常數人同玩,將球往上踢出,傳送給另一位,只要不落地,即可繼續。

而隨著朝代的推衍,到了唐代可說發揮到極點,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非常喜愛。那時候的「蹴踘」不但可用手、拳打之,更已有分隊互相比賽的制度。

到了北宋末期,「蹴踘」的玩法已不同,和唐朝時所玩的有點區別。元、明時期仍沿用北宋舊的玩法,只是競賽風氣已日漸沒落,最後演變成一個踢毽子的遊戲。

踢毽活動在我國不但流傳久遠,且已演化成為一種傳統的民俗運動。再加上具有不受埸地、人數、性別、年齡、季節等限制之特性,踢毽者可依個人的體能與技術程度,自由增減運動強度,以達到眼到、手到、心到、腳到之最佳境界,頗具體育上之價值。

由於踢毽子運動量大、容易流汗,故在秋天或冬天,氣候涼爽時較為流行,是長久以來熱門的室內遊戲之一!如果風的因素阻礙不大,在戶外踢毽更可使肺活量增大,腦筋更清晰,所以這種不分男女老少的踢毽子一旦玩起來,全身汗流浹背,倍感舒暢,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國小兒童、國中、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其視力保健、身體的敏捷能力、身心健康、體力體能的增強及疾病的抵抗力有莫大幫助。

歷經時代的洪流,由於熱心人士大力推廣不遺餘力,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鄉土文化運動。且在小學、國中階段,亦將踢毽明列為體育教學課程內容,使得這項民俗技藝能繼續往下紮根傳承下去,真是可喜的現象。但美中不足的是,最近幾年公開表演或比賽切磋的機會愈來愈少,實令人惋惜。


2007-05-13 12:59:26 補充:
答的只是起源及發展,不是比賽規則呢!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02: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2000051KK039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