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氣層的問題

2007-05-03 1:58 am
請問八大行星中有那些是沒有大氣層的?

回答 (2)

2007-05-03 4:20 am
✔ 最佳答案
地球大氣層或大氣圈是圍繞著地球的一層空氣,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千米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分佈和運動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地球早期的大氣層中富含火山噴發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現在的大氣層只含有極少量的二氧化碳,而富含氧氣。其改變原因是早期的生命形式——微生物體吸入二氧化碳而排出氧氣。這些微生物聚集在一起被稱為藻青菌,依靠光合作用製造能量,它們與早期那些製造氧氣的有機體極為類似。

大氣的合成物和每種成分的功用 合成物 佔有量(體積比) 功用
氮氣 78.084% 維持植物生長
氧氣 21.946% 維持生命和幫助燃燒
二氧化碳 0.037% 保持地面溫暖
臭氧 0.000004% 抵擋有害的紫外線輻射
其它氣體 ?
水蒸氣 無常 影響天氣狀況
固體粒子,包括灰塵、火山灰等等 ? 對雲和雲霧的形成非常重要


地球約在46億年前形成,當時地球的大氣跟現今完全不同,那時候氮氣跟氧氣極少,後來經由火山噴發噴出許多氣體(氮氣很多),其中的水氣形成今天的海,後來約30幾億年前的藍綠菌形光合作用放出氧氣。
如果沒有這層大氣層:
1.氣壓會下降到很低,而幾乎所有生物都面臨死亡,因為體內氣壓為1。
2.原本太空隕石、小碎片、塵埃、冰塊等就會跑來跑去而撞上星球,但是地球的大氣層和這些東西摩擦之後,溫度過高而把這些東西燒掉。如果沒有,那些登吸就會直接撞上地球。
3.大氣層中有一層臭氧層,如果沒有他,太陽紫外線會過強,而引發皮
膚癌等。

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科學家發現,在不同的高度上,大氣的情況是在變化的,於是就人為地把大氣分成五個不同的層次,以便於更好地研究大氣。
  對流層 這一個層次從地面向上,直到10千米左右的範圍,是大氣層的最底層。在這個範圍內,大氣的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不斷下降。在11千米附近,溫度下降到-55℃。在這層裏,大氣活動異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還會翻滾。正是由於這些不斷變化著的大氣運動,形成了多種多樣複雜的天氣變化,風、雲、雨、雪、霧、露、雷、雹也多發生在這個層次裏,所以也有人稱這層為氣象層。這層的頂叫對流層頂。
  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向上到55千米附近。在這個範圍裏,溫度不再像對流層裏那樣不斷下降了,它開始幾乎不發生變化,然後隨高度增加又增加,到平流層頂溫度可達-3~17℃。這裏空氣成分幾乎不變,水汽與塵埃幾乎不存在,所以這裏經常是晴空萬里,能見度高。平流層中臭氧比較集中,在25千米高處臭氧最多,形成了所謂臭氧層,臭氧能強烈地吸收紫外線,它對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
  中層 從平流層頂向上,也就是從55千米到80千米這個範圍被命名為中層大氣,簡稱中層。在這裏,溫度隨高度而下降,大約在80千米左右達到最低點,約為-90℃。
  熱層 從中層大氣向上,也就是從80千米到500千米左右的範圍,這裏溫度隨高度迅速上升,可達到1000~2000℃。所以稱為熱層。在這裏空氣高度稀薄,而且多處在高度電離狀態。
  逃逸層 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氣層,這一層頂也就是地球大氣層的頂。在這裏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氣又特別稀薄,氣體分子互相碰撞的機會很小,因此空氣分子就像一顆顆微小的導彈一樣高速地飛來飛去,一旦向上飛去,就會進入碰撞機會極小的區域,最後它將告別地球進入星際空間,所以  外大氣層被稱為逃逸層。但總的說來,逃逸掉的大氣是很少的一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一層溫度極高,但近於等溫。這裏的空氣也處於高度電離狀態。
  電離層  除了以上的分層外,科學家根據大氣電離狀態,又將60千米以上的大氣層稱為電離層,電離層在遠距離無線電通信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無線電波借助於在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的多次反射而傳播,實現了遠距離的無線電通信。人們形容電離層為“一面反射電波的鏡子”. 
  不過,電離層反射的只是普通的無線電廣播採用的波段,對於波長較短的無線電波則起不到反射作用。電視機採用的恰恰是彼長較短的無線電波,這就是電視機為什麼收看不到遠處電視臺節目的原因。為了能收看到大洋彼岸的電視節目,科學家利用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高度的靜止地球衛星來傳播電視信號,使生動的電視畫面越過大洋或大陸,送到千家萬戶的電視機中。
  磁層 在大氣科學中有時還將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層稱為磁層。因為在這裏,地球磁場對大氣的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磁層在太陽風的作用下發生一系列變化:向著太陽的一面被壓縮了,而在背著太陽的一面形成了一個類似於慧星一樣的長尾巴——磁尾。向著太陽的一端距地心約十幾個地球半徑,即70000一80000千米,它的尾長(背著太陽一端〕約100個地球半徑,即600多萬千米。
  太陽風與磁層之間的邊界即為磁層頂,頂以外即為星際空間。因此也有人認為磁層頂才是大氣圈的頂。
  磁層儘管離地球表面很高,但對人類確實能起到保護作用。如果沒有磁層,威力巨大的太陽風會把臭氧層吹掉,甚至還會把整個大氣層統統吹走。這是多麼可怕的景象啊!

所謂大氣層穿左,只是指臭氧層,不是指大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維基百科介紹: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 臭氧層密度不是很高,如果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她會只有幾毫米厚了。

大氣層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線打擊雙原子的氧氣,把它分為兩個原子,然後每個原子和沒有分裂的O2合併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穩定,紫外線照射之後又分為氧氣分子O2和氧原子,形成一個繼續的過程臭氧氧氣循環,如此產生臭氧層。

地球各地臭氧層密度大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最厚,兩極變薄。北半球的臭氧層厚度每年減少4%。現在大約4.6%的地球表面沒有臭氧層,這些地方成為臭氧層空洞,大多在兩極之上。(這便是臭氣層穿了個洞)

大氣(Atmosphere),是泛指包圍星體的氣態物質層,形成的大氣層。

這樣的星體可以是恆星、行星和衛星。

所有的恆星都有大氣。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擁有大氣的有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矮行星冥王星亦有大氣。僅有水星因其大氣過於稀薄,一般認為不具有大氣。所有的類木行星(氣態行星)都有大氣,並且它們本身就是主要由氣體組成,而類地行星(固態行星)則未必,有的有而有的沒有。
在衛星中,月球、火衛一等衛星不具有大氣;但是土衛六、海衛一等衛星卻有大氣存在。

2004年金星凌日在雲層頂端金星有著每小時350千米的大風,而在表面卻是風平浪靜,每小時不會超過數千米。然而,考慮到大氣的濃密程度,就算是非常緩慢的風也會具有巨大的力量來克服前進的阻力。金星的雲層主要是有二氧化硫和硫酸組成,完全覆蓋整個金星表面。這讓地球上的觀測者難以透過這層屏障來觀測金星表面。這些雲層頂端的溫度大約為-45°C。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給出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的溫度是464°C。雲層頂端的溫度是金星上最低的,而表面溫度卻從不低於400°C。


大氣層
木星的大氣組成中,按分子數量來看,81%是氫氣,18%是氦氣,按質量則分別是75%和24%。只有約1%左右的其他氣體,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氣、氨氣等。這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的組成相近,但木星中較重元素的比例卻比原始太陽星雲多數倍。同為氣體行星的土星也是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氫和氦就少得多。

由於木星快速的自轉,木星的大氣顯得非常地「焦躁不安」。木星的大氣其實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天氣系統,木星雲層的圖案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在木星表面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風暴,其中最著名的風暴是「大紅斑」。這是一個朝著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古老風暴,它早在300多年前就被人類發現了,一般認為是17世紀的卡西尼或羅伯特·胡克發現的,也就是說,這個巨大的風暴已經在木星大氣層中存在了幾百年。大紅斑有三個地球那麼大,其外圍的雲系每四到六天即運動一周,風暴中央的雲系運動速度稍慢且方向不定。因而雲帶之間常形成小風暴,並合併成為較大型風暴;2000年,天文學家過哈伯望遠鏡發現大紅斑以南形成一個小白斑,至2006年初開始跟大紅斑相同之顏色,目前已有大紅斑的一半大小,在木星自轉中隨大紅斑之後。兩紅斑每兩年擦身而過一次。2006年7月兩紅斑擦身而過;但沒有正面衝突,使得大紅斑「吃掉」小紅斑。有科學家預計未來將有可能發生兩紅斑合併的狀況。
2007-05-03 2:04 am
大氣(Atmosphere),是泛指包圍星體的氣態物質層,形成的大氣層。

這樣的星體可以是恆星、行星和衛星。

所有的恆星都有大氣。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擁有大氣的有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矮行星冥王星亦有大氣。僅有水星因其大氣過於稀薄,一般認為不具有大氣。所有的類木行星(氣態行星)都有大氣,並且它們本身就是主要由氣體組成,而類地行星(固態行星)則未必,有的有而有的沒有。
在衛星中,月球、火衛一等衛星不具有大氣;但是土衛六、海衛一等衛星卻有大氣存在。


大氣層
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的。金星上也有雷電,曾經記錄到的最大一次閃電持續了15分鐘。

金星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並含有少量的氮氣。金星的大氣壓強非常大,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時的壓強。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溫室效應在金星上大規模地進行著。如果沒有這樣的溫室效應,溫度會比現在下降400°C。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極限溫度可高達500°C。這使得金星的表面溫度甚至高於水星,雖然它離太陽的距離要比水星大的兩倍,並且得到的陽光只有水星的四分之一(高空的光照強度為2613.9 W/m²,表面為1071.1 W/m²)。儘管金星的自轉很慢(金星的「一天」比金星的「一年」還要長,赤道地帶的旋轉速度只有每小時6.5千米),但是由於熱慣性和濃密大氣的對流,晝夜溫差並不大。大氣上層的風只要4天就能繞金星一周來均勻的傳遞熱量。

金星濃厚的雲層把大部分的陽光都反射回了太空,所以金星表面接受到的太陽光比較少,大部分的陽光都不能直接到達金星表面。金星熱輻射的反射率大約是60%,可見光的反射率就更大。所以說,雖然金星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要近,它表面所得到的光照卻比地球少。如果沒有溫室效應的作用,金星表面的溫度就會和地球很接近。人們常常會想當然的認為金星的濃密雲層能夠吸收更多的熱量,事實證明這是非常荒謬的。與此正相反,如果沒有這些雲層,溫度會更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才是吸收更多熱量的真正原因。


2004年金星凌日在雲層頂端金星有著每小時350千米的大風,而在表面卻是風平浪靜,每小時不會超過數千米。然而,考慮到大氣的濃密程度,就算是非常緩慢的風也會具有巨大的力量來克服前進的阻力。金星的雲層主要是有二氧化硫和硫酸組成,完全覆蓋整個金星表面。這讓地球上的觀測者難以透過這層屏障來觀測金星表面。這些雲層頂端的溫度大約為-45°C。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給出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的溫度是464°C。雲層頂端的溫度是金星上最低的,而表面溫度卻從不低於400°C。


大氣層
木星的大氣組成中,按分子數量來看,81%是氫氣,18%是氦氣,按質量則分別是75%和24%。只有約1%左右的其他氣體,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氣、氨氣等。這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的組成相近,但木星中較重元素的比例卻比原始太陽星雲多數倍。同為氣體行星的土星也是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氫和氦就少得多。

由於木星快速的自轉,木星的大氣顯得非常地「焦躁不安」。木星的大氣其實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天氣系統,木星雲層的圖案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在木星表面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風暴,其中最著名的風暴是「大紅斑」。這是一個朝著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古老風暴,它早在300多年前就被人類發現了,一般認為是17世紀的卡西尼或羅伯特·胡克發現的,也就是說,這個巨大的風暴已經在木星大氣層中存在了幾百年。大紅斑有三個地球那麼大,其外圍的雲系每四到六天即運動一周,風暴中央的雲系運動速度稍慢且方向不定。因而雲帶之間常形成小風暴,並合併成為較大型風暴;2000年,天文學家過哈伯望遠鏡發現大紅斑以南形成一個小白斑,至2006年初開始跟大紅斑相同之顏色,目前已有大紅斑的一半大小,在木星自轉中隨大紅斑之後。兩紅斑每兩年擦身而過一次。2006年7月兩紅斑擦身而過;但沒有正面衝突,使得大紅斑「吃掉」小紅斑。有科學家預計未來將有可能發生兩紅斑合併的狀況。

由於木星的大氣運動劇烈,致使木星上也有與地球上類似的高空閃電。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17: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2000051KK027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