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恭親王有個叫『鬼子六』的外號?

2007-05-02 4:23 am
聽說恭親王有個外號叫『鬼子六』,究竟是因為他詭計多端,抑或他被守舊派指他媚洋崇外?

回答 (3)

2007-05-02 7:43 am
✔ 最佳答案
以前中國人因西方人金髮碧眼,把他們當成鬼,於是「鬼子」的稱呼開始出現。後來進一步擴充,凡是外國人都叫「鬼子」,連和我們長像差不多的日本人也被包括在,更進一步連主張學習西方的人也被當成「鬼子」了。
清恭親王奕訢被稱為「鬼子六」是因為他是清末洋務派的首領,當時幾乎所有和洋人打交道的事務均由他打理,且有多次和洋人議和的經驗,而他排行第六,所以被綽號「鬼子六」。

2007-05-02 00:19:18 補充:
愛新覺羅•奕訢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大國的和平,支持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所以他被守舊派指他媚洋崇外不出奇。「鬼子六」則是「洋鬼子老六」,應是含有貶意的綽號。
2007-05-02 5:36 am
奕訢(1832-1898年),清宣宗第六子,清文宗同父異母弟,奕訢繼位後封恭親王。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十一月七日入值軍機。清文宗咸豐七年授都統,翌年授內大臣。清文宗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清文宗於逃亡熱河時派奕訢“督辦和局”。奕訢認為“戰守均不足恃”,蓄意求和,“委曲遷就”。先後分別與英、法、俄簽訂《續增條約》,並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清文宗咸豐十一年夏,清文宗病死,奕訢與慈禧密謀策劃政變,處死端華、載垣、肅順等大臣。授議政王,再入軍機掌握權柄。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日,奕訢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及一切職任。不久,又命復值。清德宗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八日,慈禧以奕訢“委靡因循”,開去一切差使,並撤去恩加雙俸。清德宗光緒十二年復雙俸。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爆發。二十九日,清德宗奉慈禧懿旨召見恭親王奕訢,“著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務,並在內廷行走”。十月六日,奕訢主持的總理衙門通過赫德,請英國聯合俄、美、法、德等國“調停”。七日,旨令奕訢“傳赫德面詢一切”。二十四日,日軍第一軍進攻鴨綠江防線,第二軍在花園口登陸。三十一日,奕訢請美國政府出面調停。十一月二日,清政府成立督辦軍務處,“著派恭親王督辦軍務,所有各路統兵大員,均歸節制”。奕訢上任後,一力主和,三日,約各國駐華公使至總理衙門,請求調停中日戰事。二十一日,奕訢又在總理衙門會見美國公使田貝,請求美國出面調停。田貝提出“朝鮮為自主,並議賠償兵費”等,作為中日和談先決條件,清德宗反對議和。同日,旅順被日軍佔領。二十七日,日本通過田貝轉告清政府,同意談判。二月九日,奕訢與翁同龢於督辦處商談停戰及談判全權代表之事。十九日復州失守,日軍開始偵察威海衛、榮成等地。二十六日,奕訢被命為方略館總裁。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十日蓋平(今蓋縣)失守後,奕訢等決議調兵出關援助宋慶。月底,威海衛南幫砲臺被日軍攻陷,形勢危急。二月一日,奕訢與軍機大臣在督辦處“商威海之事”,各樞臣“竟不能發一策”。此時,赴日談判代表被逐,慈禧太后擬撤使回國,免受挫辱。奕訢與孫毓汶、徐用儀等主張“宜留此線路,不可決絕”。三月二十九日,清廷派李鴻章到達日本馬關談判。四月三日,李鴻章電告清廷和約十條,奕訢表示贊成割台,主張再不能提“戰”字。十七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五月二日,奕訢會同奕劻等人請清德宗批准條約,當時清德宗尚在遲疑中,“問各國回電可稍後否?”孫毓汶力言各國不可恃,奕訢“無語”,默不表態。清德宗不得不於次日在條約上用寶。並令伍廷芳等赴煙台換約。翁同龢等主張展期換約,奕訢卻以“不換約則兵禍立至”為由,贊成換約。

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奕訢病死,謚“忠”。
2007-05-02 4:46 am
並不是因為他詭計多端, 是因為他當時喜歡研究外國人(鬼子佬)事物, 又是6王爺, 所以後者說法比較正確.
參考: 一生為奴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3: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1000051KK049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