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詩有興趣的朋友請進

2007-05-02 3:53 am
我不懂作詩,但是很有興趣作詩,應該如何入門?


希望用心指示一下我的學習歷程,

更可以 post 一些教學網出來。

謝謝。


附:我是想學 近體詩

絕詩與律詩

律詩、絕詩都屬近體詩。近體詩用字講平仄,

句數有定,講究用韻,有一定的規律。

律詩 由四聯 (八句) 組成,每句五個字的稱為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七個字的

稱為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為「頷
聯」,五、六句為「頸聯」,七、 八句為
「尾聯」。
「頷聯」、「頸聯」須對偶;二、四、
六、八句的末字同韻。


絕詩
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稱為五言絕詩,

簡稱「五絕」;每句七個字的稱為七言絕

詩,簡稱「七絕」。

各句用字平仄有定;二、四句的末字同
韻,各句不必對偶。


 


回答 (2)

2007-05-12 5:23 pm
✔ 最佳答案
對作詩有興趣的朋友請進
我不懂作詩,但是很有興趣作詩,應該如何入門?





近體詩對仗淺說

(對聯習作入門)

楊維仁 編撰




近體詩除了律詩的二、三兩聯必須對仗外,律詩的一、四聯或絕句也可依作者的創作意念表現對仗的形式,所以對仗方法的講究也是學習近體詩的重要課題。本篇短文簡述對仗的基本規則,並分類引用近體詩例作為觀摩欣賞,個人才學疏淺,敬請大雅方家不吝指正誤謬。
壹.基本規則

一.上下兩句

對仗以「聯」為單位,上下兩句謂之一聯。第一句稱作「出句」或「上句」;第二句稱作「對句」或「下句」。基本上,對仗係以同一聯內上下兩句對偶為原則。

二.詞性相當

上下兩句同位置的字,詞性必須相同或類似。也就是第一字對第一字,第二字對第二字,其餘類推。

三.平仄相反

上下兩句同位置的字,基本上平仄必須相反。但實際寫作時應以該首詩的平仄譜式為準,並得斟酌情況使用拗救變更平仄(本文【註二】【註三】【註四】稍有舉例說明)。基本的平仄譜式可以分為下列兩種:(此處僅以七言句為例,五言句減去前二字即可)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貳.佳作觀摩(以下例句均採用近體詩名句或合乎近體詩格律的對聯)

一.顏色對:

顏色字通常只對顏色字

淑氣催黃鳥

晴光轉綠蘋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

(李白:贈孟浩然)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註一】

(蘇軾:望湖樓醉書)

 

二.方位對:

方位字通常只對方位字(東南西北前後上下左右邊際涯中內間旁畔裡)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支離東北風塵際

飄泊西南天地間

(杜甫:詠懷古蹟)

三晉雲山皆北向

二陵風雨自東來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賈島:題李凝幽居)

 

三.數目對:

數目字通常只對數目字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一杯

(杜甫:不見)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杜甫:登高)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萬里寒光生積雪

三邊曙色動危旌

(祖詠:望薊門)

四.有無對:

「有」「無」兩字經常被用來相對

縱使有花兼有月

可堪無酒又無人

(李商隱:春日寄懷)

易求無價寶

難得有情郎

(魚玄機:贈鄰女)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西湖岳王廟聯)

人似秋鴻來有信

事如春夢了無痕

(蘇軾:正月二十日……)

宰相有權能割地

孤臣無力可回天

(丘逢甲:離台)

 

五.類疊對:

上句甲字對下句乙字,在同一聯中,甲字再出現時仍須再對乙字。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世事茫茫難自料

春愁黯黯獨成眠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歎零丁

(文天祥:過零丁洋)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偈語)

 

六.專名對:

專有名詞必須對專有名詞。通常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即從巴峽穿巫峽

卻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邱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殘雲歸太華

疏雨過中條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李商隱:錦瑟)

七.當句對:

又名「句中對」,上下句同位置並聯的字或詞於句中自對。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王維:漢江臨眺)天自對地,有自對無。

人事有代謝【註二】

往來成古今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人自對事,往自對來;代自對謝,古自對今。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陽樓)吳自對楚,乾自對坤;東自對南,日自對夜。

花鬚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註三】

(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鬚自對柳眼,紫蝶自對黃蜂。

風朝露夜陰晴裡

萬戶千門開閉時

(李商隱:流鶯)風朝自對露夜,萬戶自對千門;陰自對晴,開自對閉。

 

八.流水對:

上下句字面大抵對仗,語意則一氣呵成,如流水一貫而下。若上下兩句順序顛倒則不成義。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王維:終南別業)

忽逢青鳥使

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浮雲一別後【註四】

流水十年間

(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鵲樓)

 

九.聲韻對:

除了符合一般的對仗原則外,另外加上某些字詞的聲韻相對。這是較艱難的對仗,作為欣賞即可。

雙聲:一詞的兩字,其聲母(子音)相同,如「寥落」。

疊韻:一詞的兩字,其韻母(母音)相同,如「縹緲」。

田園寥落干戈後

骨肉流離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寥落對流離----雙聲對雙聲

山橫玉海蒼茫外

人在冰壺縹緲中

(陸游:月下自三橋泛湖歸三山)蒼茫對縹緲----疊韻對疊韻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

(杜甫:宿府)荏苒對蕭條----疊韻對雙聲

 

十.借對:

借音或借義作為對仗。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曲江對酒)

通常解釋此聯:古制單位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故「尋常」借義為數字。個人淺見以為:此聯若解釋為當句對(尋自對常,七自對十)也未嘗不可。

野鶴清晨出

山精白日藏

(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

「清晨」之「清」借音為「青」色,以對「白日」之「白」。

 

※附 註:

【註一】

一、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前兩句的對仗因為絕句首句押韻,而造成一聯之中出句和對句末字都是平聲的特殊現象。

二、此詩用韻「山」在詩韻中屬上平十五刪韻,而「船」「天」則屬下平一先韻。這種首句借襯鄰韻的作法,中唐晚唐漸起,到了宋朝卻成為一種風氣,美其名曰「孤雁入群」。另一首較有名的詩例: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首句借襯二冬韻)

三、「跳」字在詩韻中屬下平二蕭韻,用於此處未造成「孤平」。

【註二】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其平仄不符合正常格律,但屬於拗救方法之一,並未出律。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一書提到:五言出句,凡「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等句,都應該在對句第三字用平聲救轉,對句的句式是「平平平仄平」或「仄平平仄平」。例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崔塗:除夜有作)、「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筆者按:此種拗救方法今人甚少用之。

【註三】

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鬚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上句看似犯孤平,但於下句救之,所以仍屬合律。因為凡「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格式,可拗救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俱」字屬上平聲七虞韻,故為平聲,用以救「各」字之拗。

【註四】

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出句用「下三仄」句法,依據學者張夢機、黃永武的說法:出句用下三仄者,對句可不救之,如此亦屬合律。例如:「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跡)、「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筆者按:今人作近體詩多避用下三仄。
2007-05-03 4:27 am
古代的小孩子,大多數都是在四五歲時開始啟蒙讀書,一開始總是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到了七、八歲認識了不少字之後,一方面開始唸「大學」、「中庸」的四書五經,另一方面就開始作「對子」。到了十一、二歲,就開始一邊學寫文章,一邊學作詩了,這就是所謂的「單日作文,雙日作詩」。到了十五、六歲就可以去考「鄉試」,考的就是作文和作詩。考上了就成為「秀才」。到二十幾歲,作文和作詩都已經作得不錯,就可以「上京趕考」了。

所以,古人十一、二歲就會做的事,我們現代人怕什麼﹖為什麼就是不敢下筆作詩﹖
其實,作詩的基本原則非常簡單,甚至於可以說只要兩三天就學會了。但是「作詩」容易,「作好詩」卻難。因為那是要講究個人的修養、靈性、文藝手法,就不是一蹴而成了。但是,無論如何,作詩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瞭這些基本的法則,然後勤勞寫作。假以時日,能作出好詩也就有希望了。

抒發情感
古代不同詩人生於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有的經歷萬朝盛世,有的卻慘睹國破家亡;有的身世顯赫,有的卻仕途坎坷。每個人遇到高低起跌都總會有所感受,低為何他們不說出來,反而要作詩?因為以往詩人大多比較含蓄(受傳統中國禮教觀念影響),又或是藏在心中的感慨,說不出亦解不開的癥結,於是就只好藉一雙手去抒發自己的無限感覺。
寄予想像空間。
作詩不只是抒情感情,亦有描寫。借情抒情也是常見的詩例。他們描寫跟現代人不同,現代人寫瀑布:「瀑布的流水從山巔跳脫,澎湃而豪壯的奔下來。」古代李白作《廬山瀑布謠》,卻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湍的流水從山頭飛瀉直下,彷彿一條三千尺長的大河豎掛在峭壁上,我還以為是九天上的銀河掉下來了呢!)這種豐富的想像力不融入詩詞,難道用口說出?片言隻語就畫出一幅媲美銀河的瀑布,即使現代人如何去作,也寫不出這種神韻。所以在作詩的同時,也是在做動畫,在繪圖。作詩與「以口道出」兩者相差太遠了。

老實說,當時的科技文明不及現代,沒有電動產品,男性的日常玩樂不外乎遊山玩水、鬥雞/蟋蟀、打酒聊天、聚賭、嫖妓、頂多打馬吊,其中文人雅士能做的只有把酒聊天跟遊山玩水。說到把酒,以李白為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就以說明即使愁更愁,還是不斷飲,不斷愁。可見即使飲酒,也與作詩有關(因為飲酒時總會想起不少事,隨之而來就是一番感慨)。 再看遊山玩水,不用說了,風景與詩向來也是詩中主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光光兩句已知道作者李白在船上的感覺和見聞。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42: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1000051KK046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