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的轉捩點(急求)

2007-05-01 11:11 pm
安史之亂是唐朝盛衰的轉捩點。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試加以評論。
呢提點答ar?!
要有300字....

回答 (1)

2007-05-02 12:52 am
✔ 最佳答案
安史之亂前因後果

┌————————┐
│ 安史之亂的背景 │
└————————┘
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轉捩點,其產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納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專權十七年,楊國忠繼之,他們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
二)用蕃將為邊帥 —— 唐初所用邊帥,多為忠謹之臣,若其治績卓著,往往入為宰相。李林甫為久安相位,遂議以胡將為邊帥,以杜絕邊帥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議,擢用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為邊帥,鎮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亂,遂由此而起。
三)節鎮日益坐大 —— 高宗時,節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時則成為一個極大職權的地方鎮守官,擁有行政、兵馬、財政等實權。按當時十節鎮的兵力為四十多萬,中央只得不過十萬兵,外重內輕,易生叛亂,唐室由盛轉衰,關係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壞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時大壞,天寶初年,擴騎法又壞,守衛京師之擴騎,全由招募而來,多為遊好閑之徒,不務正業,入伍以後,又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絕無戰鬥能力,安史亂興,遂不能禦。
五)將相不和 —— 安祿山原是營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譯官)一職,後來得到玄宗寵信,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力強大,蓄謀異志。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屢次向玄宗說安祿山將反,安祿山遂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


┌———————┐ │安史之亂的經過│
└———————┘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余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總括來說,安史之亂雖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統一中國只是收後長安與洛
陽;而自安史之亂後,中國國勢也一落千丈了。

┌————————┐
│ 安史之亂的影響 │
└————————┘
一)政治方面:

1.藩鎮割據 —— 安史餘黨,討賊有功之將領等,唐室各授以鎮帥,各擁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後藩鎮割據之禍。
2.邊患嚴重 —— 安史叛時,朝廷抽調西北兵平亂,於是邊州無備。吐蕃乘虛而略取河西,隴右之地,威脅西京;又聯合南詔,詮窺西南。東北之契丹又乘虛進入塞內,至令唐室有後顧之憂,終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二)經濟方面:
1.物資短缺 ——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斗米萬錢。且回紇恃助唐平亂有功,繳索歲帛二萬匹,由是中央經濟日漸枯竭。
2.增加稅收 —— 安史之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製」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
三)社會方面
1.北方人口銳減 —— 安史之亂,禍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各省叛軍所過,人民不死於兵禍,則流亡他地,數百里內無人煙,出現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的現象。
2.政治、經濟、
文化重心南移 —— 黃河流域,經九年戰爭,社會戰火摧殘,破壞不已,使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加速向南遷移。
總括而言,自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由盛轉衰,可說是中國 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6: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1000051KK026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