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球體的說法最早由哪個國家的人提出?

2007-05-01 9:53 pm
地球是球體的說法最早由哪個國家的人提出?

回答 (3)

2007-05-15 4:49 pm
✔ 最佳答案
希臘

地 球 概 貌   p_n.gif (27188 bytes)下一頁

地 球 的 形 狀

  地球是球形這一概念最先是西元前五、六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的。但是他的這種信念僅是因為他認為圓球在所有幾何形體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據任何客觀事實得出的。以後,亞裏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形的,給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西元前3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 of Cyrene)根據正午射向地球的太陽光和兩觀測地的距離,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長。西元726年我國唐代天文學家一行主持了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利用北極高度和夏日日長計算出了子午線一度之長和地球的周長。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侖(Ferdinand Magellan)領導的環球航行證明瞭地球確實是球形的。17世紀末,牛頓研究了地球自轉對地球形態的影響,認為地球應是一個赤道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的橢球體。1733年巴黎天文臺派出兩個考察隊,分別前往南緯2°的秘魯和北緯66°的拉普林進行大地測量,結果證明瞭牛頓的推測。

  20世紀60年代後人造衛星上天,為大地測量添加了新的手段。現已精確地測出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37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千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周長分別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低下去24~3米。有人說地球像一隻倒放著的大鴨梨。其實,地球的這些不規則部分對地球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從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看,它更像是一個標準的圓球。
2007-05-16 1:44 am
古希臘天文學─人類的思考方法從神祕的改變為理性

塞利斯(Thales, 640-560 BC)

根據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天文觀念─

四季的變化與季節的長短,太陽在星座間位置的變化週期日蝕,預測BC 585 年所發生的一次日蝕。他認為星與太陽並不是神而可能是一個火球。其門人Anaximander (BC610-545)認為物質是由不滅的元素所組成的? 而且他試著畫出太陽、月球、行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另一門人Heraclitus ( 535 - 575 BC?)認為宇宙並不是由神或人類創造的,但它是永恆的,而且他認為最理想的宇宙是無序的。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40-510 BC)

發明畢氏定理,為數學、音樂之父。是最早的實驗科學家之一。由月相圖(月的盈虧)推測月球是球狀的,進一步地推測地球與其他星體也是球狀的。 環繞著它的地球,太陽、月球、五大行星及恆星。  

Anaxogoras (500﹖?428BC)

證實了月蝕的原因,而且由月面上地球的影子的觀測,幫助建立了地球是球形的理論。

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哲學家

他認為哲學是來自於天文學的� 因為日夜,四季給我們時間的觀念與探索宇宙特性的動力, 從這些來源引導著我們建立哲學的概念。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主張由絕對的對稱,簡單與完美的抽象概念來瞭解所觀測的事物。

亞里士多德的宇宙是球狀而且有限的,以地球為中心, 行星與其他星體是在一地球為中心的球殼上運行。 這些球殼可以不同的速度旋轉。亞里士多德可以說是傑出的實驗學家。他所觀測的結果如下: 由上弦月的觀測推測月球是介於大陽與地球之間。 由不同的緯度有不同的恆星在天頂上可推測地球是球形的。 由沒有明顯的恆星視差的觀測結果,推測地球相對於恆星的運動是很小的。

Aristarchus (310﹖-230﹖BC)

從日蝕、月蝕中月球與地球的陰影的相對大小與角度, 可推測月球小於地球,太陽大於地球。再由月球的上弦月至下弦月之間的夾角, 可推測出太陽至地球的距離為月球與地球之間距離的10倍。

Eratosthenes (276﹖-192﹖BC)

在夏至日當太陽經過西奈(Syene)的天頂,照著井底的時候, 他在亞歷山大城測量太陽距天頂的角度等於兩城的緯度差, 再測兩城的距離,則可測地球的周長。

由此可知,地球是球體的說法最早由古希臘人提出。 
古希臘的科學領先世界起碼幾百年。當古希臘人已知地球是圓的時候,《聖經》裡的「上帝」還以為大地是平的,還以為天是堅硬的圓拱頂──其上充滿了水……由於科研結論大都與《聖經》內容有極大衝突,故基督教一成為羅馬國教,那些基督教大學者、教父等便對古希臘的科學學說趕盡殺絕。科學從此便在歐洲銷聲匿跡,開始了近千年的蒙昧時代,史稱「黑暗時代」。幸好希臘的哲學及科學作品不少已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加以保存,有些還有所發展。到了十一世紀前後才由於與阿拉伯國家的接觸,漸漸回流歐洲,才有後來的文藝復興、科研發展,到了啟蒙運動,學術才逐漸擺脫基督宗教的羈絆,古希臘的理性精神才慢慢重新主導西方文明。
參考資料:
http://www.cc.nctu.edu.tw/~wfgore/sun.html
2007-05-01 9:57 pm
歌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拉丁語名字:Nicolaus Copernicus,波蘭語名字:Mikoł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波蘭天文學家,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1473年哥白尼生於維斯瓦河畔的小城托倫的一個富裕商人家庭。十歲時父親就死了,由他的舅父盧卡斯·瓦贊爾羅德領養。1491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在這裡他開始對天文學發生興趣。1496年他赴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求學,學習數學,天文學,法律,醫學等,並接受人文主義思想。1503年在費拉拉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舅父提供給他一個在波蘭波羅的海邊上的弗倫堡的教士位置。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蘭,擔任他舅父的醫生和秘書。1512年他舅父去世,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士的責任和醫學研究上,同時利用工作之余時間研究天文學。在弗倫堡30年間,他建了一個小天文臺,後來被稱為「哥白尼塔」,自17世紀以來被人們作為天文學的聖地保存下來。但是從當時人的記載和哥白尼本人的著作來看,他很少進行天文觀測,他主要通過前人的觀測結果,進行哲學思考與數學計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天文學體系。

在當時,天文學採用的是托勒密的天文體系。這一體系的基本出發思想是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和所有天體的運行軌道都是圓形。前者來源於日常生活經驗,後者則是因為圓是非常完美簡潔的形狀。為了能夠解釋更多的現象,托勒密認為每個行星都在一個稱為「本輪」的小圓形軌道上勻速轉動,而本輪的中心在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繞地球勻速轉動,但地球不是在均輪圓心,而是同圓心有一段距離。通過本輪和均輪的複合,地心說可以預測日食月食,也可以解釋一些現象。所以一直被作為正統思想所接受。但是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需要很多個本輪均輪甚至小本輪才能解釋實驗現象,這就使得堅持簡潔的哥白尼對托勒密的系統產生了懷疑。為了簡化理論,更好的符合實際觀測的結果。哥白尼將不動點從地球移動到了太陽上,提出了日心說。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這個不變的中心運行的普通行星,其自身又以地軸為中心自轉。

這期間,哥白尼在一篇叫做《短論》的手稿中歸納了自己的主要天文學觀點,並傳播給親近的朋友。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哥白尼擔心正式出版自己的天文學著作會引起教會的反對,但是卻沒有明確證據來證明這一點。實際上當時的教宗秘書曾經在梵蒂岡作過關於《短論》的演講,教宗克雷蒙七世和很多主教都曾經出席,演講過後,其中一位主教寫信給哥白尼,希望他儘早正式出版他的作品。同時當時的教廷被法國控制,並不像以後那樣反對新的思想。所以當時有條件出版哥白尼的著作,但是哥白尼本人一直不願意這麼作,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哥白尼一直想解決自己的理論體系中的缺陷,不想貿然出版而導致外來的批評。

1539年在朋友勸說下,哥白尼決定出版他的作品。1540年出版了一個小冊子來介紹哥白尼體系的要點。1543年秋,哥白尼因中風已陷入半身不遂的狀況。至5月24日,當一本印好的《天體運行論》送到他的病榻的時候,已是他彌留的時刻了。


哥白尼的學說改變了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而且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由於時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並沒有放棄宇宙中心論和宇宙有限論。雖然哥白尼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他的理論的提出給人類的宇宙觀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評價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說:「自然科學藉以宣佈其獨立並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燒教諭的革命行動,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這本書(雖然是膽怯地而且可說是只在臨終時)來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會權威挑戰,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編輯] 著作
《短論》
《天體運行論》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7: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1000051KK021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