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資料

2007-05-01 9:12 pm
三國演義的資料
(愈多愈好)

回答 (2)

2007-05-01 9:17 pm
✔ 最佳答案
1.
《三國演義》初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
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

2.
較重要的人物都有很多很多,當中最有影響力的臚列如下:


劉備,蜀國國君
諸葛亮,運籌帷幄,立國護國的第一大功臣
關羽,五虎將之一,屢立戰功
張飛,五虎將之一,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趙雲,五虎將之一,護主有嘉,從沒過失
姜維,諸葛亮承繼人,後期支柱


曹操,魏國國君
曹丕,篡漢位
司馬懿,與孔明抗衡,陰謀奪魏國
荀彧,曹操最佳謀士之一
郭嘉,曹操最佳謀士之一
賈詡,魏國重臣
張遼,主力抗吳,曾八十騎擊吳十萬軍


孫策,十九歲帶領吳軍,短短五年佔據揚洲,為吳國奠下基礎
孫權,吳國國君
周瑜,赤壁之戰的主帥,五萬打垮曹二十萬
張昭,策對權的遺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太史慈,單騎救孔融,能與孫策匹敵
甘寧,猛將,百騎劫曹營
呂蒙,白衣渡江,擒關羽
陸遜,夷陵之戰,使蜀國大傷元氣
陸抗,後期支柱

其他
董卓、呂布、袁紹、貂蟬,三國序幕
(太精彩了,未能盡列)
(資料來源:自己)

3.
不同出版社會有不同頁數, 以商務印出版的為例, 兩冊合共829頁
(資料來源:《三國演義》商務印出版)

《三國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目前尚無定論,爭論很多,也有人認為是施耐庵所作)。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一。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編輯]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樸,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


[編輯] 作者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編輯] 特色

持扇的諸葛亮《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但《三國演義》抹掉了曹操、孫堅父子、王允、陶謙、孔融、馬超等人歷史上的不利描寫。把曹操、周瑜、呂布、孫策、郭嘉、司馬懿、諸葛亮、荀彧、趙雲、龐德、夏侯惇、關羽、司馬昭等人的功勞進一步拔高。皇甫嵩、何進、盧植、劉備、孫堅、袁紹、程昱、陳登、張昭、魯肅、曹真等人的表現則打了折扣。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是親劉的作品,他用了前10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51年,以後的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場了。


[編輯]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裡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因魏晉政治黑暗,史料多招刪改,對中央政府多加美化,穢史、疑史眾多。三國志就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至魏晉以降歷代不少史家認為影響《三國演義》極深的逸史軼聞才是被魏晉政府隱瞞抹消的歷史,《三國志》本身有其爭議性。但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護航《三國志》官史,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展開批鬥,胡適、魯迅等爭議極高的革新派學者更帶頭炮轟《三國演義》,而中共建政後受馬列主義反封建思想影響,在加上毛澤東本人對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的愛好以及 對農村思想徹底掌控。便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鬥爭,大量引援《三國志》來加重炮火而忽略其爭議性。直到改革開放才見反省,但不見其放鬆力道。


[編輯] 文化影響

煮酒論英雄《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曾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鑒,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係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

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陝地區等。

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夏志清教授在〈人的文學〉一文引用《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劉安殺妻餵肉的故事,同情舊時婦女的悲慘命運:

當下劉安聞豫州牧至,欲尋野味供食,一時不能得,乃殺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飽食了一頓,天晚就宿。至曉將去,往後院取馬,忽見婦人殺於廚下,臂上肉都割去。玄德驚問,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

《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等等。

《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一些俚語,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曹操,曹操到……等等。

另外,書中蜀國丞相諸葛亮所作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也被傳為千古佳話。

自《三國演義》傳了出國外後,日本人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改編成漫畫或動畫不下數十次,如橫山光輝的作品「橫山光輝三國志」,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國作背景的電腦遊戲和電玩遊戲,比較著名的有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
2007-05-02 1:19 am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樸,內容較平易。至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作者
一般人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為羅貫中。

不過,近年亦有對作者提出爭議。一位名叫張志和的民間學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發現了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張先生發現雖然該版本封面、序言、目錄、君臣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訂,而正文部分卻是早年留下的舊版本。這也讓原先的「嘉靖本為三國演義最早刻本」之說失去依據。

從《三國演義》本身內容看,也有許多地方可看出作者可能不是羅貫中。如「關雲長五關斬六將」部分,關羽尋找劉備的路線明顯不符合地理常識,而作為北方太原人的羅貫中不應對鄰省地理如此無知。而蜀國將領黃權在黃正甫版中多次被寫成「王權」,顯示該書作者可能為南方人。

胡適先生曾在20世紀30年代說過:「《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義家的共同作品。」「《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後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由此看來,三國演義可謂是集體著作。


特色

持羽毛扇的諸葛亮《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歷史上沒有的描寫得更細緻。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卻草草收場。

2007-05-01 17:28:04 補充:
《三國演義》故事大綱黃巾起義魔王董卓英雄逐鹿中原曹操的崛起孫策立業劉備未成的霸業曹操南征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劉備、孫權相爭荊州馬超興兵復仇劉備大器晚成關羽之死諸葛亮退五路兵馬,平定南蠻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氏篡魏三國歸晉

2007-05-01 17:28:57 補充:
《三國演義》與史實《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裡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因魏晉政治黑暗,史料多招刪改,對中央政府多加美化,穢史、疑史眾多。三國志就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至魏晉以降歷代不少史家認為影響《三國演義》極深的逸史軼聞才是被魏晉政府隱瞞抹消的歷史,《三國志》本身有其爭議性。

2007-05-01 17:29:21 補充:
但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護航《三國志》官史,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展開批鬥,胡適、魯迅等爭議極高的革新派學者更帶頭炮轟《三國演義》,而中共建政後受馬列主義反封建思想影響,在加上毛澤東本人對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的愛好以及對農村思想徹底掌控。便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鬥爭,大量引援《三國志》來加重炮火而忽略其爭議性。直到改革開放才見反省,但不見其放鬆力道。

2007-05-01 17:29:55 補充: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名兵器:名兵器如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為虛構,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鞭打督郵。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里。

2007-05-01 17:30:21 補充: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只有十一路地方軍,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孫堅和曹操因官職問題而不在名列之中。陶謙當時有參加,貢獻糧草金錢等。但未出兵。公孫瓚亦有參與連署,但當時正在對付烏桓而未出兵;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馬騰當時雖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廷)。另外還有陳王劉寵與陳國相駱俊、河南尹朱儁反對董卓而起兵。 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為孫堅所殺,而且被梟首。 三英戰呂布:虛構劇情,呂布被孫堅擊退。

2007-05-01 17:30:58 補充:
連環計:《三國志》尚未記戴貂蟬之名,但呂布確與董卓侍婢有染。 貂蟬: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文學作品中的貂蟬,乃是宋、金、元民間藝人、戲劇家、小說家創造出來的。 孫堅之死:不是在攻城時死去,是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與女性:傳曹操與劉備聯軍圍呂布於下邳,關羽曾求曹操賜呂布手下秦宜祿之妻給他,關羽也有七情六欲。 劉皇叔劉備:「皇叔」稱號加強對劉備是「捍衛漢室」和曹操是權臣濫權、霸朝篡國的「國賊」事實,《蜀書‧先主傳》載劉備為西漢皇族末流,但輩份未必比獻帝高。 徐州誅車冑:劉備所為。

2007-05-01 17:31:25 補充: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非有「土山約三事」。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 誅文醜: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並非被于吉嚇死。 於頤和園的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壁畫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 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沒留下任何計策。 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2007-05-01 17:31:55 補充:
火燒博望: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長板坡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嚇死夏侯傑是誇張手法。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舌戰群儒:雖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但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出使,一為節使,二為遊說。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游說周瑜不成。

2007-05-01 17:32:27 補充: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佔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絕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根本沒有這兩句,純係後人偽託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0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1000051KK019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