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歷史.我唔識哦.我要做這個專題,唔識.急用!thx

2007-05-01 7:32 pm
呼和浩特的歷史.我唔識哦.我要做這個專題,唔識.急用!thx

回答 (3)

2007-05-01 7:35 pm
✔ 最佳答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呼和浩特)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Crystal_Clear_app_kstars.png/24px-Crystal_Clear_app_kstars.png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4/Huhhot.png/220px-Huhhot.png


政府駐地
新城區

面積
17410平方公里

人口
257.9萬人(2003)

城市競爭力
-GDP (2003)
-位次
2004年中國百強城市
億元
列內蒙古第2位

行政級別
地級市

行政區劃
9個縣級行政區

郵政編碼


電話區號

呼和浩特(蒙古語köke qoto「青色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為地級市,簡稱青城或者呼市。





目錄[隐藏]

1 歷史
2 行政區劃
3 人口
4 旅遊
5 經濟
6 文化
7 社會
8 大學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呼和浩特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的距今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發生於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林胡、樓煩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區游牧生活。戰國時代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這兩個游牧民族之後,在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36郡,呼和浩特附近的雲中郡就是其中一郡。漢武帝時,雲中是防備匈奴的前哨和遠征匈奴的基地之一。北魏的「盛樂」,遼代的「豐州」也在這裡。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後,蒙古人退居塞外,建立北元政權。1572年,北元首領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的城市」,其中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為城市、城郭的意思。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俺答汗傳》中,書中記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慶六年,1572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為止所見最早的記載。明朝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即新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化縣。
1913年國民政府改名為歸綏縣,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撤縣設歸綏市,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這裡,並設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編輯] 行政區劃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1/Five_Pagoda_Temple%2C_Huhhot%2C_Inner_Mongolia.JPG/180px-Five_Pagoda_Temple%2C_Huhhot%2C_Inner_Mongolia.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五塔寺
現轄4市轄區,4縣,1旗。
市轄區:

回民區
玉泉區
新城區
賽罕區
縣:

托克托縣
清水河縣
武川縣
和林格爾縣
旗:

土默特左旗

[編輯] 人口
截止2004年為止,全市實際常住人口為257.9萬人,戶籍人口213.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09.7萬人,非農業人口97.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6.8萬人

[編輯] 旅遊
五塔寺,白塔,昭君墓等歷史景點值得遊覽。新建的東河遊覽區呈現現代城市風貌。

[編輯] 經濟
呼和浩特是中國著名的奶業基地,總部位於呼和浩特金川經濟園區的伊利奶業集團和位於呼和浩特盛樂經濟園區的蒙牛集團,是當今中國奶業界的雙子星座,其產品行銷中國各地以及周邊國家。 2006年,中國政府正式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國乳都」的稱號。

[編輯] 文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5/Bone_carving_-_Huhhot_Museum.JPG/180px-Bone_carving_-_Huhhot_Museum.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骨頭的雕刻,呼和浩特博物館
當地文化應該是一種典型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跡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樸實、豪放、大氣的特徵。相比外蒙古而言,蒙古特色的民族文化保留的相對完整,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編輯] 社會

[編輯] 大學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醫學院
2007-05-01 7:46 pm
[編輯] 歷史
呼和浩特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的距今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發生於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林胡、樓煩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區游牧生活。戰國時代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這兩個游牧民族之後,在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36郡,呼和浩特附近的雲中郡就是其中一郡。漢武帝時,雲中是防備匈奴的前哨和遠征匈奴的基地之一。北魏的「盛樂」,遼代的「豐州」也在這裡。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後,蒙古人退居塞外,建立北元政權。1572年,北元首領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的城市」,其中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為城市、城郭的意思。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俺答汗傳》中,書中記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慶六年,1572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為止所見最早的記載。明朝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即新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化縣。

1913年國民政府改名為歸綏縣,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撤縣設歸綏市,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這裡,並設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編輯] 行政區劃

五塔寺現轄4市轄區,4縣,1旗。

市轄區:

回民區
玉泉區
新城區
賽罕區
縣:

托克托縣
清水河縣
武川縣
和林格爾縣
旗:

土默特左旗

[編輯] 人口
截止2004年為止,全市實際常住人口為257.9萬人,戶籍人口213.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09.7萬人,非農業人口97.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6.8萬人


[編輯] 旅遊
五塔寺,白塔,昭君墓等歷史景點值得遊覽。新建的東河遊覽區呈現現代城市風貌。


[編輯] 經濟
呼和浩特是中國著名的奶業基地,總部位於呼和浩特金川經濟園區的伊利奶業集團和位於呼和浩特盛樂經濟園區的蒙牛集團,是當今中國奶業界的雙子星座,其產品行銷中國各地以及周邊國家。 2006年,中國政府正式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國乳都」的稱號。


[編輯] 文化

骨頭的雕刻,呼和浩特博物館當地文化應該是一種典型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跡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樸實、豪放、大氣的特徵。相比外蒙古而言,蒙古特色的民族文化保留的相對完整,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編輯] 社會

[編輯] 大學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醫學院
2007-05-01 7:36 pm
呼和浩特市( 蒙語為"青色的城市"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歸綏市工作團進入歸綏。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稱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郊區。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71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5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呼和浩特市現行政區劃共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辦事處,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 095個村委會,土地面積17 224千方公裡。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54: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1000051KK014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