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的對仗,有疑問,請賜教

2007-05-01 7:25 am
我寫了一首七律,其中有以下一聯。 我本來想寫「林梢過」,以對「落鬢傍」,「林梢」對「鬢傍」、「過」對「落」正好詞性相對。 但這樣一來,詞性雖然相對,但在句中的位置卻不對稱。 我想問,詞性相對是否一定要在同樣位置,譬如說「過」和「落」都要同樣對在這句中的第五位置,可否把「林梢過」和「落鬢傍」當作一組字的對仗來看?

因以上緣故,我唯有寫成「林梢」對「兩鬢」,這句詞性應該說得通,但「過」對「傍」卻有點勉強。  請問這一聯要怎樣才可改得對稱呢? 

微風習習林梢過,(平平仄仄平平仄)
細雪霏霏兩鬢傍。(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答 (3)

2007-05-02 8:58 pm
✔ 最佳答案
題目所問者,關鍵在句子「結構」的相對規則。在對仗的常規來說,出句與對句的「結構」理該一致。原意的「林梢過」與「落鬢傍」,句子的語法「結構」、節奏「結構」都不相符,故此並不合常規。

在律對中,的確存在「異位相對」的例子,這種方式稱作「錯綜對」。以前在答覆一題嵌名聯的問題時,在下已經介紹過了。當時所舉的例子是李群玉詩句:“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內中「六幅」對「一段」;「湘江」對「巫山」;兩組詞因平仄關係,須錯開相對。這種方式,只合偶一為之,且要在找不到常法時,才合加以利用。像例子中,湘江與巫山,都是專有名詞,難以更改,故此採取這折衷方法,可說是用得其宜。

回看題目之情況,個人意見是不適宜採用「錯綜對」方式,因為有其他常規方法可用。網友們的提議都很好,雖然未能兼顧用韻的需要,但也可啟發新思維,令出題者可想出更適合的構聯方式。

原聯的字詞,「過」字作仄聲用是沒有問題的,前人詩句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劉長卿詩:“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草山多”。至於「傍」字,原詩是作「旁邊」意用,作平聲。古「旁」字意義較廣,除有旁邊之意外,更含有;普遍、不正、依傍等意。若作「旁邊」意,古多作「傍」寫。不過現今書寫習慣已然不同,雖然寫作「傍」合乎古法,但寫作「旁」或許較合時代氣息。如何選擇,就留待作者自行定奪好了。

這一聯的構建,重點在對句尾三字,或許說,全詩的重點也就在此。鬢上留霜似斑白,就是本詩起興之著眼點,由此而帶出,願能比翼到白頭,的尾聯意境。除了改善對仗上的問題,也可一並考慮聯意的整體發揮。現提供一方式,以作參考:

排風陣陣襟前過,絮雪飄飄鬢上鑲。

正如在下常說,書寫聯句的方式是千變萬化的,沒有成規,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最重要是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而又配合到全詩的意境,那就可以了。

至於本詩的其他問題,就留待另文作答吧。

2007-05-03 18:33:08 補充:
補充資料只限300字,要長話短說了:(甲)有關「鑲」字的問題:「鑲」字作鑲嵌之動詞用,既合今時語法,實亦無須因循守古。而且實際上,近古亦有作動詞用。見《三國演義》第七回:“(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儒林外史》四回:“一雙紅鑲邊的眼睛。” (乙)聯句之意境:原聯疊詞「霏霏」,可見用於詩經《小雅‧采薇》:“雨雪霏霏”句,「雨」是動詞,即下雪,「霏霏」是描寫雪盛之貌,即大雪漫天也,故原句「細雪霏霏」,略有語病。故改疊詞作「飄飄」,較切合詩題「飄雪有感」。而將雪之狀詞改為「絮」,用意是承接上聯之來「風」,“風來絮雪飄,風過鬢留霜”,就是整聯的意境吧。
參考: 個人意見
2007-05-01 7:52 pm
兄台,你的說法大致正確,詞性相對是一定要在同樣位置的,即應「過」對「落」,其實對仗可分嚴對與闊對,每字詞性相對屬嚴對,詞組相對或不同詞性相對(惟名詞不可對動詞或形容詞)皆屬闊對。另外,你的對偶中有些詞的平仄不穩,如「過」應可讀平聲(音戈)或仄聲,在律詩中多為平,這易令人產生誤解,「傍」字是仄聲,若仄聲意才有依傍意,若想通「旁」則應改之,依余之見,你的對偶可改作「微風習習林間送,細雪霏霏鬢上凝」。

2007-05-02 18:23:27 補充:
HKGYYZ君,沒問題呢!「傍」在古時可通「旁」,有「側」之意,另你如為了就韻腳的話,atse127君「絮雪飄飄鬢上鑲」本也很好,惟「鑲」古義無動詞,意只作名詞,如鈎鑲,為兵器名,你應留意。至於前句你仍可用余之「微風習習林間送」,因atse127君之前句,力量太強,不太合你原意,汝可度之。
參考: 余
2007-05-01 7:37 am
無錯,七言的對聯一定要位置對位置,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的.
您所作的對聯並不通順及不對稱, 可以改為如下:
{ 微風習習林梢過, 細雪飄飄樹頂停 . }

2007-04-30 23:39:47 補充:
另外,請對一下這句的下聯: { 南通關北通關南北通關通南北 }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4: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30000051KK053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