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work, help!

2007-05-01 5:44 am
清明節的習俗

回答 (10)

2007-05-01 5:48 am
✔ 最佳答案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2007-05-01 5:53 am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2007-05-01 5:53 am
清明(韓語:청명;日語:清明,せいめい;越南語:Thanh minh),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游。[來源請求]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目錄 [隐藏]
1 演變
2 各地習俗
2.1 香港
2.2 廣東
2.3 福建
2.4 北京
2.5 雲南
2.6 上海
2.7 四川
2.8 台灣
2.9 新加坡
2.10 澳門
3 中國公祭
4 清明詩篇
5 參見



[編輯] 演變
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在中國已失傳,但韓國仍有舉行。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七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編輯] 各地習俗

[編輯] 香港
清明是當地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強,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傳統。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縱然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早年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藉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擕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中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清明也為當地帶來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有甚麼事,拜山再說)」,意謂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跟死人說吧。


[編輯] 廣東

[編輯] 福建
福建人清明節會做「嫩餅菜」去祭敬祖先。


[編輯] 北京

[編輯] 雲南

[編輯]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而出行到蘇州、嘉興等外省地方的人次也達到一百多萬,因而清明前後十天交通擁擠。


[編輯] 四川
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編輯] 台灣

[編輯] 新加坡

[編輯] 澳門

[編輯] 中國公祭
清明期間,有不少公祭活動。

黃帝陵祭典 (陝西黃陵)
黃帝故里中華始祖祭拜大典 (河南新鄭)
祭祀炎帝陵大典 (湖南炎陵)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天水,河南淮陽)
女媧祭典 (河北涉縣)
大禹祭典 (浙江紹興)

[編輯] 清明詩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 牧


我要做最佳回答
2007-05-01 5:50 am
演變
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在中國已失傳,但韓國仍有舉行。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七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編輯] 各地習俗

[編輯] 香港
清明是當地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傳統。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縱然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早年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藉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中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清明也為當地帶來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有甚麼事,拜山再說)」,意謂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跟死人說吧。


[編輯] 廣東

[編輯] 北京

[編輯] 雲南
本條目正在從在此填入來源翻譯成中文。
歡迎您積極參與翻譯與修訂,目前已翻譯翻譯進度百分數%。


[編輯]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而出行到蘇州、嘉興等外省地方的人次也達到一百多萬,因而清明前後十天交通擁擠。


[編輯] 四川
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編輯] 福建、台灣
閩南、台灣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當天(一般是新曆四月五日),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


[編輯] 新加坡

[編輯] 澳門

[編輯] 中國公祭
清明期間,有不少公祭活動。

黃帝陵祭典 (陝西黃陵)
黃帝故里中華始祖祭拜大典 (河南新鄭)
祭祀炎帝陵大典 (湖南炎陵)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天水,河南淮陽)
女媧祭典 (河北涉縣)
大禹祭典 (浙江紹興)
2007-05-01 5:49 am
去以下這網,有好多.......http://big5.china.com.cn/ch-jieri/qingming/3.htm
2007-05-01 5:49 am
ghfhffh
參考: hfhfh
2007-05-01 5:49 am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2007-05-01 5:49 am
主要是掃墓, 拜祭先人 and拜山.

2007-04-30 21:49:58 補充: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007-04-30 21:50:40 補充: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2007-04-30 21:51:52 補充: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7-04-30 21:52:09 補充: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2007-04-30 21:53:48 補充:
清明的習俗 如 果 把 寒 食 節 視 為 清 明 節 的 前 身 的 話 , 那 麼 , 最 早 出 現 的 清 明 習 俗 應 該 就 是 寒 食 了 。 由 於 寒 食 節 禁 火 , 所 以 當 天 的 食 物 都 必 須 事 先 準 備 好 。 陸 翽 ( 約 三 五 ○ 左 右 ) 的 《 鄴 中 記 》 就 記 載 了 寒 食 節 時 的 一 種 食 品 : 「 寒 食 三 日 為 醴 酪 , 又 煮 粳 米 及 麥 為 酪 , 搗 杏 仁 煮 作 粥 。 」

2007-04-30 21:54:30 補充:
在 唐 代 盛 極 一 時 的 寒 食 節 , 到 了 宋 朝 仍 保 留 了 傳 統 的 寒 食 習 俗 。 寒 食 節 當 天 , 家 家 都 在 門上 插上 柳 條 , 稱 為 「 明 眼 」 。 而 有 子 女 已 成 年 的 , 也 在 此 日 行 加 冠 、 及 之 禮 。 清 明 的 活 動 既 然 著 重 於戶 外 的 踏 青 、 掃 墓 , 那 麼 , 最 多 人 遊 賞 的 地 方 自 然 也 就 吸 引 了 不 少 的 攤 販 。

2007-04-30 21:55:17 補充:
南 北 朝 時 的 寒 食 節 , 盛 行鬥 雞 的 習 俗。 宗 懍 ( 約 四 九 八 ─ ─ 五 六 五 左 右) 的 《荊 楚 歲 時 記 》 按 語 引 《 玉 燭 寶 典 》 : 「 此 節 城 市 尤 多 鬥 雞 之 戲 。 」 除 鬥 雞 外 , 吃 雞 蛋 、 雕 畫 雞 蛋 也 是 寒 食 節 風 行 的 習 俗 。 《 荊 楚 歲 時 記 》: 「 古 之 豪 家 , 食 稱 畫 卵 , 今 代 猶 染 藍 茜 雜 色 , 仍 加 雕 鏤 , 遞 相 餉 遺 , 或 置 盤 俎 」 。 畫 蛋 是 用 茜 草 取 汁 , 在 煮 熟 的 蛋 上 繪 上 花 紋 。

2007-04-30 21:55:35 補充:
初 繪 時 尚 無 顏 色 。 放 置 幾 天 後 , 顏 色 會 由 藍漸 變 深藍 、紫 色 , 最 後 變 成 紅 色 。 把 蛋 殼 剝 開 後 , 則 是 以 筆 在 煮 熟 的 蛋 上 繪 圖 , 再 用 刀 雕 刻 , 將 整 隻 蛋 鏤 空 , 取 出 蛋 白 、 蛋 黃 即 可 。

2007-04-30 21:56:15 補充:
田 汝 成 ﹝ 約 一五 四 ○ 左 右﹞ 的( 西 湖 遊 覽 志 餘) 卷 廿 記 載: 「 蘇 堤一 帶 ,...... 走 索、驃 騎、 飛 錢、 拋鈸 、 踢木 、 撤 沙 、吞 刀 、 吐 火 、 躍 圈 、 觔 斗 、 舞 盤 、 及 諧 色 禽 蟲 之 戲 , 紛 然 叢 集。 而 外 方 優 妓 、 歌 吹 、覓 錢 者 水 陸 有 之 , 接 踵 承 應 。又 有 買 賣 趕 趁 , 香 茶 細 果 , 酒 中 所 需 。

2007-04-30 21:57:37 補充:
畫 蛋、 雕 蛋 的 習 俗 盛 行 於江 西、 奧 東 及 奧 北 等 地 , 直 到 清朝 末 年 都 還 有 流 行 , 民 國 以 後 才 漸 漸 消 失 。 寒 食 節 在 唐 代 ,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節 日 之 一 。 依 官 方 規 定 , 寒 食 節 可 以 放 假 七 天 。 由 於 清 明 節 在 寒 食 節 後 兩 日 , 也 包 括 在 七 天 的 寒 食 假 期 中 , 清 明 視 為 同 一 節 令, 許 多 的 遊 樂 、 慶 祝 活 動 也 就 沒 有明 顯 的 區 分 。
參考: book
2007-05-01 5:48 am
清明的習俗
如 果 把 寒 食 節 視 為 清 明 節 的 前 身 的 話 , 那 麼 , 最 早 出 現 的 清 明 習 俗 應 該 就 是 寒 食 了 。 由 於 寒 食 節 禁 火 , 所 以 當 天 的 食 物 都 必 須 事 先 準 備 好 。 陸 翽 ( 約 三 五 ○ 左 右 ) 的 《 鄴 中 記 》 就 記 載 了 寒 食 節 時 的 一 種 食 品 : 「 寒 食 三 日 為 醴 酪 , 又 煮 粳 米 及 麥 為 酪 , 搗 杏 仁 煮 作 粥 。 」

南 北 朝 時 的 寒 食 節 , 盛 行鬥 雞 的 習 俗。 宗 懍 ( 約 四 九 八 ─ ─ 五 六 五 左 右) 的 《荊 楚 歲 時 記 》 按 語 引 《 玉 燭 寶 典 》 : 「 此 節 城 市 尤 多 鬥 雞 之 戲 。 」 除 鬥 雞 外 , 吃 雞 蛋 、 雕 畫 雞 蛋 也 是 寒 食 節 風 行 的 習 俗 。 《 荊 楚 歲 時 記 》: 「 古 之 豪 家 , 食 稱 畫 卵 , 今 代 猶 染 藍 茜 雜 色 , 仍 加 雕 鏤 , 遞 相 餉 遺 , 或 置 盤 俎 」 。 畫 蛋 是 用 茜 草 取 汁 , 在 煮 熟 的 蛋 上 繪 上 花 紋 。 初 繪 時 尚 無 顏 色 。 放 置 幾 天 後 , 顏 色 會 由 藍漸 變 深藍 、紫 色 , 最 後 變 成 紅 色 。 把 蛋 殼 剝 開 後 , 則 是 以 筆 在 煮 熟 的 蛋 上 繪 圖 , 再 用 刀 雕 刻 , 將 整 隻 蛋 鏤 空 , 取 出 蛋 白 、 蛋 黃 即 可 。

清 明 鬥 雞 的 習 俗 , 直 到 唐 朝 仍 很 盛 行 。唐 玄 宗 在 位 時 , 甚 至 在 宮 中 設 置 「 雞 坊 」 。 精 挑 細 選 長 安 城 中 千 餘 隻 的 雄 雞 , 並 選 五 百 名 兒 童 來 加 以 訓 練 。 這 五 百 名 兒 童 的 首 領 是 一 個 年 方 十 三 歲 的 男 童 賈 昌 。 因 為 賈 昌 擅 長 訓 練 鬥 雞 , 所 以 很 受 唐 玄 宗 的 寵 愛 。 「 金 帛 之賜 , 日 至 其 家 」 。 當 時 有 人 便 作了 一 首 歌 , 唱 道 : 「 生 兒 不 用 識 文 事 ,鬥 雞 走 馬 勝 讀 書 。 」

畫 蛋、 雕 蛋 的 習 俗 盛 行 於江 西、 奧 東 及 奧 北 等 地 , 直 到 清朝 末 年 都 還 有 流 行 , 民 國 以 後 才 漸 漸 消 失 。

寒 食 節 在 唐 代 ,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節 日 之 一 。 依 官 方 規 定 , 寒 食 節 可 以 放 假 七 天 。 由 於 清 明 節 在 寒 食 節 後 兩 日 , 也 包 括 在 七 天 的 寒 食 假 期 中 , 清 明 視 為 同 一 節 令, 許 多 的 遊 樂 、 慶 祝 活 動 也 就 沒 有明 顯 的 區 分 。

唐 朝 的 寒 食、清 明 習 俗 相 當 的 多 采 多 姿 。 除 了 繼 承 歷 來 的 寒 食 習 俗 外 , 唐 人 並 在 清 明 節 清 晨 點 燃 新 火 , 以 示 去 舊 迎 新 。 清 明 賜 火 的 儀 式 由 宮 中 尚 食 內 園 官 小 兒 於 宮 殿 前 鑽 木 取 火 , 先 鑽 得 火 的賜 給 絹 三 疋 , 金 碗 一 口 。 然 後 再 由 皇 帝 以 榆 柳 賜 火 給 近 臣 戚 里 ( 宋 敏 求 , 一 ○ 一 九 ─ ─ 一 ○ 七 九 , 《 春 明 退 朝 錄 》 卷 中 ) 。 能 得到 皇 帝 賜 火 的 大 臣 , 往往 引 以 炫 耀 。 旁 人 看 了 , 也 爭 相 倣 效 , 到 了 五 代 , 清 明 插 柳 的 風 俗 就 變 得 十 分 普 遍 了 。

清 明 時 值 暮 春 三 月 , 正 是 風 光 明 媚 的 時 節 。 所 以 許 多 慶 祝 活 動 都 傾 向 於 戶 外 的 遊 樂 , 如 蹴 鞠 、 拔 河 、 鞦 韆 等 等 。 蹴 鞠 即 踢 足 球 , 唐 代 蹴 踘 所 用 的 球 , 多 用 牛 皮 縫 成 , 內 部 填 充 絨 綿 。 到 了 寒 食 節 時 , 人 們 還 會 在 球 面 上 加 上 各 種 裝 飾 圖 案 , 用 來 互 相 贈 送 。 段 成 式 ( 約 八 ○ 三 ─ ─ 八 六 三 ) 的 《 西 陽 雜 俎 》 卷 一 上 就 記 載 了 唐 朝 皇室 「寒 食 日 , 賜 侍 臣 帖 彩 球 」 的 習 俗 。

拔 河 , 又 名 牽 鉤 , 也 是 唐 朝 宮 中 十 分 風 行 的 清 明 活 動 。 《 新 唐 書 》 「 中 宗 紀 」 記 載 : 景 龍 四 年 ( 七 一 ○ ) 清 明 節 , 唐 中 宗 「令 中 書 省 門 下 供 奉 官 五 品 以 上 , 文 武 官 三 品 以 上 , 並 諸 學 士 等 , 自 芳 林 門 入 , 集 於 梨 園 球 場 , 分 朋 拔 河 ,帝 與 皇 后 、 公 主 親 往 觀 之 」 。 唐 玄 宗 時 , 也 曾 多 次 舉 辦 拔 河 之 戲 。 其 中 規 模 最 大 的 一 次 , 據 王 讜 約 ﹝ 一 一 ○ ○ 左 右 ﹞ 的 ( 唐 語 林 ) 卷 五 描述 : 「 挽者 至千 餘 人, 喧 呼 動 地 。 蕃 客 庶 士 , 觀 者 莫 不 震 駭 」 。 據 說 拔 河 有 祈 求 豐 收 的 意 味 。 ( 隨 書 ) 「 地 理 志 」 下: 「 俗云 以 此 ﹝ 牽 鉤 ﹞ 厭 勝 , 用 致 豐 穰」 。 清 明 時 值 春 耕 播 種 的 時 節 , 因 此 拔 河 的 遊 戲 , 一 直 受 到 歷 代 帝 王 的 提 倡 。

相 對 於 蹴 踘 , 鬥 雞 的 熱 鬧 激 烈 , 優 雅 瀟 灑 的 鞦 韆, 就成 了 婦 女 專 屬 的 清 明 活 動 。 王 仁 裕 ﹝ 八 八 ○ ─ ─ 九 五 六 ﹞ 的 ( 開 元 天 寶 遺 事 ) 卷 下 記 載 :「 天 寶 宮 中 , 至 寒 食 節 , 競 豎 鞦 韆, 令 宮 嬪 輩 戲 笑 以 為 宴 樂 ,帝 呼 為 半 仙 之 戲 。 」 據 說 , 清 明 節 盪 秋 千 , 是 為 了 預 防 冷 食 傷 身 , 相 當 具 有 科 學 道 理 。

寒 食 節 掃 墓 的 習 俗 也 起 於 唐 朝 。 王 溥 ﹝ 九 二 二 ─ ─ 九 八 二 ﹞ 的 ( 唐 會 要 ) 卷 廿 三 記 載 開 元 二 ○ 年 ﹝ 七 三二 ﹞ 敕 : 「 寒 食 上 墓 , 禮 經 無 文 , 近 代 相 傳 , 浸 以成 俗 。 士 庶 有 不 合 唐 享 , 何 以 用 展 孝 思 ? 宜 許 上 墓 , 用 拜 掃禮 。 … … 仍 編 入 禮 典 , 永 為 常 式 」 。 自 唐 朝 以 歸 , 歷 代 相 沿 成 俗 , 直 至今 日 , 我 們 仍 保 存 了 清 明 節 前 後 掃 墓 的 習 俗 。

由 於 墓 園 多 座 落 於 郊 區 , 出 城 拜 掃 就 成 一 年 一 度 的 大 事 。 每 到 清 明 節 前 後 , 總 是 可 以 看 到 出 城 的 車 馬 絡 繹 不 絕 。 許 多 人 更 趁 這 個 機 會 , 攜 帶 酒 食 , 掃 墓 之 餘 , 就 席 地 飲 宴 , 觀 賞 春 日 的 美 景。 吳 自 牧 〔 約 一 二 七 ○ 左 右 〕 的 ( 夢 梁 錄 ) 卷 三 記 載 南 宋 時 的 清 明 : 「 官 員 士 庶 , 俱 出 郊 省 墳 , 以 盡 思 時 之 敬 。 車 馬 往 來 繁 盛 , 填 塞 都 門 。 宴 於 郊 者 , 則 就 名 園 芳 圃 , 奇 花 異 木 之 處 ; 宴 於 湖 者 , 則 綵 舟畫 舫, 款款 撐 駕,隨 處 行 樂 。 」

2007-04-30 21:53:11 補充:
在 唐 代 盛 極 一 時 的 寒 食 節 , 到 了 宋 朝 仍 保 留 了 傳 統 的 寒 食 習 俗 。 寒 食 節 當 天 , 家 家 都 在 門上 插上 柳 條 , 稱 為 「 明 眼 」 。 而 有 子 女 已 成 年 的 , 也 在 此 日 行 加 冠 、 及 之 禮 。 清 明 的 活 動 既 然 著 重 於戶 外 的 踏 青 、 掃 墓 , 那 麼 , 最 多 人 遊 賞 的 地 方 自 然 也 就 吸 引 了 不 少 的 攤 販 。

2007-04-30 21:53:53 補充:
田 汝 成 ﹝ 約 一五 四 ○ 左 右﹞ 的( 西 湖 遊 覽 志 餘) 卷 廿 記 載: 「 蘇 堤一 帶 ,...... 走 索、驃 騎、 飛 錢、 拋鈸 、 踢木 、 撤 沙 、吞 刀 、 吐 火 、 躍 圈 、 觔 斗 、 舞 盤 、 及 諧 色 禽 蟲 之 戲 , 紛 然 叢 集。 而 外 方 優 妓 、 歌 吹 、覓 錢 者 水 陸 有 之 , 接 踵 承 應 。又 有 買 賣 趕 趁 , 香 茶 細 果 , 酒 中 所 需 。
2007-05-01 5:47 am
主要是掃墓, 拜祭先人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3: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30000051KK046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