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學詳細資料,謝謝

2007-05-01 5:32 am
有什麼不同?
天 台 學 校 的 起 源 ?

回答 (2)

2007-05-01 5:46 am
✔ 最佳答案
天台小學是指在大廈天台開設的小學,為香港於1950至60年代的一種特色現象。

微勞士牧師(Rev.Verent John Russell Mills)在1950年代,建議香港政府在徙置大廈的天台上設立小學,由志願機構開辦,為基層家庭子女提供教育機會。早期的天台小學設備相當簡陋,把子女送進天台小學已經難能可貴。
2007-05-01 6:18 am
天台小學

  五十年代,宣道會的發展集中於港島區及荃灣區,北角堂、筲箕灣堂、荃灣堂等,就是這時期建立的。六十年代,西差會鑑於九龍區的植堂工作仍未開展,便與政府聯絡,打算在三個新建的徙置區,包括李鄭屋、觀塘及橫頭磡,開辦天台小學,並且建立教會。就這樣,觀宣在一九六一年正式成立,當時的天台小學名為宣德學校,除了小學外,並附有幼稚園。

  四十年代末,大批內地人湧來香港,面對人口急劇增加,徙置區乃政府解決人口膨漲所帶來的住屋問題。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貧苦大眾為了生計,工作日以繼夜,對於住屋要求很低,但求有地方棲身,已很滿足,徙置區雖然環境惡劣,卻自此成為了他們的家。他們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漸漸成為六、七十年代急需解決的問題;當時政府還未有長遠的教育策略,面對不斷增加的學額需求,天台學校成為暫時解決良方。於是六零年冬,西差會主席季維善牧師聯同區聯會主席滕近輝牧師向政府申請徙置區(後改稱新區)天台發展教會事工,按照政府規定必須在天台開辦學校方可在校內建立教會。經過實地勘察後,就選擇了觀塘新區第一座東翼作為開辦教會與學校之開始。西差會派巴安義牧師為教會顧問與學校校監,王克章牧師則被派為教會主任傳道與學校校長。雖然政府明顯地利用教會解決學額需求問題,但西差會卻把握了這個機會,以辦學來發展九龍區的建堂計劃。


默默耕耘

  五十年代末,觀塘只是一個剛開發的區域,福音對象稀少,所以起初的工作,只能在這廣大空曠的地區,向零星的住戶派發單張,一面開荒,一面裝修。直至六一年一月教會終於正式啟用,第一次主日崇拜有三十人赴會,三個月的獻金共十八元。

  由於教會開始時信眾不多,奉獻自然也少,一切事務皆由王克章牧師一人負責;幸聘得周佩榮姊妹為學校教員,並義務協助教會聖工,於是成為教會第一位同工。然後有韓瑞華女士、溫愛真姊妹先後到任離任,是為早期的教會同工。雖然面對人手及經濟不足的困難,但教會卻逐步發展,六二年便擴建至同座西翼的天台。

  因有學校之便,宣德學校學生及學生家長很自然成為主要的福音對象;主日學於建堂第一年便開始,當時約有四、五十位宣德學校的學生參與。第一屆洗禮於建堂翌年舉行,由於教會並無浸池,所以別開生面地在荔枝角灣施行水禮,參加者有十四人。隨著人數增加,教會事工亦不斷拓展,這實在需要弟兄姊妹協助聖工;第一屆執事因此於六三年選出,合共五人,主要負責教會內的慶祝活動。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44: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30000051KK045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