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癌!!!!!!!!!!!!!!!

2007-05-01 3:13 am
抽左尿同血之後知唔知道自己陰莖癌
更新1:

你地講甘長都冇答到我個問題- -

回答 (2)

2007-05-01 3:16 am
✔ 最佳答案
陰莖癌在美國只佔男性癌症不到1%。 根據衛生署統計,在台灣陰莖及其他外生殖器官之癌症年發生率,一向小於每十萬人1人。 從1980年至1993年衛生署共登記了618個病例,平均每年約出現50個新病例。 以民國1993年為例,該年全台灣新病例僅53人,因此是較少見的泌尿系統癌症[i]。 茲將台灣地區每年陰莖及其他男性生殖器官癌症每年診斷人數列於圖1-1。
第二節 發病機制與病理



某些癌前期病灶(preneoplastic lesions),可能與陰莖癌之發生有關。 這些包括:(1)白斑(leukoplakia):在包皮或龜頭可見白色的斑塊,常見於糖尿病人之尿道口。 (2)閉鎖性硬化龜頭炎 (balanitis xerotica obliterans):也是常見於中年糖尿病人的尿道開口處之癌前期病變。 (3)巨大尖型濕疣 (giant condyloma accuminata):由人類乳突狀瘤病毒所引起的病灶。



值得一提的是波文氏病(Bowen‘s disease),它是一種扁平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圖2-1),通常表現在陰莖的皮膚上像個紅色有結痂 (encrustation) 的小班塊。 另有一種與侵犯性陰莖癌常同時存在的奎瑞氏紅皮增生症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Mikhail 氏曾報告高達1/3的此種病人,同時有陰莖癌存在[iii]。



陰莖之侵犯性癌以扁平細胞癌為主,發生的部位以龜頭最多,次之是包皮及陰莖主幹,外觀可像是乳突狀或潰瘍狀



第三節 腫瘤分期



臨床上陰莖癌之分期較常用的是傑克森氏分期法


第一期:癌瘤僅侵犯至龜頭及包皮

第二期:癌瘤侵犯至陰莖主幹

第三期:可切除的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第四期:癌瘤侵犯至陰莖幹之外,無法切除的腹股溝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

移。




第四節 臨床表現



陰莖癌剛開始時,會表現成乳突狀或菜花狀(papillary or cauliflower shape)或表皮潰瘍狀(ulcerative or erosive),再逐漸侵犯至整個龜頭及陰莖主幹。 巴克氏筋膜(Buck‘s fascia)在陰莖中是一層天然屏障,可阻擋癌細胞向內侵犯至海棉體(corpus cavernosa)。 但陰莖癌最主要擴散的方式是經由淋巴系統,首先侵犯股淋巴結(femoral lymph nodes)及腹股溝淋巴結(inguinal lymph nodes),再至骨盆腔內,前兩群是理學檢查可摸到的表淺淋巴結群。 由於在陰莖上有兩側淋巴系統之交流,所以淋巴結之腫大常是兩側性的。 若轉移至表淺淋巴結群,嚴重時常會造成皮膚壞死,局部感染,發惡臭及出血等併發症。



臨床症狀與表現



最常見的主訴,是病人陰莖上出現腫塊。 它可以像是一個大的菜花狀的硬腫瘤長在龜頭上,常常有潰瘍或紅腫處,但有時可能僅長成一個小的硬結節。 有時病人會有出血,疼痛,小便受刺激的感覺,或有惡臭的膿樣分泌物(purulent discharge)。 若腫瘤長在包皮內,而包皮覆蓋在龜頭上,會因看不見而延誤治療時機。 事實上15-50%的病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延遲就醫達一年之久 。



第五節 實驗室及放射線學檢查



一般而言,實驗室的檢查很少有不正常的地方。 若病人有很長的病程,或很嚴重的局部感染或出血,偶而可看見貧血或白血球增高的現象。 有趣的是有報告說高達1/5的病人,雖然沒有骨骼轉移,也可見到血鈣升高(hypercalcemia)的現象。



要檢查病人有無轉移,在放射線檢查方面,應該包括胸部X光片,骨盆腔及腹部電腦斷層攝影。 早期電腦斷層攝影尚不普及時,為了評估骨盆腔及後腹腔淋巴結腫大的程度,會使用淋巴管攝影(lymphangiography),從足背淋巴管注入顯影劑而作評估,但現在已很少用。



第六節 診斷



一般而言,陰莖癌之診斷並不困難。 因腫瘤外露在陰莖上,且切片極為容易,因此病理組織學的診斷也易獲得。 但陰莖癌仍應與下列幾種疾病作鑑別診斷。 梅毒性下疳(syphilitic chancre):常呈現為陰莖上無痛性的潰瘍病灶,血清學檢查或墨影抹片(darkfield smear)可以幫助診斷。 由Haemophilus ducreyi所造成的類下疳(chancroid),則會呈現較具疼痛性的潰瘍病灶,診斷方法可以用選擇性培養此種病原體來證實。



目前最常見需作鑑別診斷的疾病,則是尖形溼疣 (condyloma acuminata),它看起來像一個或多個菜花叢,粉紅色或褐色的病灶,位於陰莖幹或龜頭上,大部分觸感較陰莖癌為軟。可作病理組織切片而分辨之。



第七節 治療



陰莖上的原始病灶應先作病理切片以確定診斷,後續治療則要依據病理結果,有無淋巴結及原始病灶的侵犯程度而定。 若僅是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可以用保守性治療法,例如:5-fluorouracil(5-FU)之乳劑塗抹,或用電燒或雷射燒灼之,但要密切追蹤它的變化。



陰莖部份切除術



若是侵犯性陰莖癌,則處理原則是完整的切除,且應有足夠的安全邊緣 (safety margin)。 若是在包皮上的小型病灶,可以直接作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而保留陰莖的完整性。 若病灶僅位於龜頭或陰莖遠端1/3,可以作陰莖部份切除術(partial penectomy),並保留至少2公分的安全邊緣,並將新尿道口之黏膜外翻縫至皮膚上,避免日後尿道口狹窄。 部份陰莖切除術的目的是希望讓病人站著小便時,使尿柱指向前方,而不會滴在褲子上,此外還可能保有勃起及性交的功能。



全陰莖切除術



若原始病灶在近端陰莖幹上,則必需作全陰莖切除術(total penectomy)以求不會殘留腫瘤在陰莖殘端。 此時尿道口必需重建在會陰部,病人必需蹲著解小便,陰莖的性功能也就隨著喪失了。



局部淋巴結的處置



局部淋巴結的處置,與其他的癌症處理原則不大相同。 因為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是因為發炎反應造成的[vi]。 因此病人若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必需在陰莖的原始病灶切除後,以廣效性抗生素治療4至6週。 若淋巴結在治療後消失,則大可不必作淋巴結之擴清術(lymph node dissection),因為其腫大是局部的感染及發炎反應而造成的[vii]。 但若淋巴結持續腫大,則必需認定為癌細胞已轉移至此,需作兩側腹股溝及腸骨淋巴結(iliac lymph node)之擴清術。 但若原始病灶為第二至第三期之腫瘤,有人建議就算摸不到淋巴結,也應作一小範圍的淋巴結取樣(sampling),以確定轉移之有無[viii],[ix]。 若病人本來沒有淋巴結腫大,原始病灶切除以後才長出,則要對腫大之淋巴結作淋巴結擴清術。



放射線治療



一般人對於以陰莖切除來治療陰莖癌,總是免不了會有各種程度的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 trauma)。 因此有許多嘗試保留陰莖功能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等。 有一項大型研究發現,以手術切除陰莖或是放射線治療,來處理原發病灶(primary tumor),其治療結果並沒有不同[x],[xi]。 除了體外<span style=''>放射線照射,放射性銥-192金屬線植入(Iridium-192 wire implant),似乎可使所有治療的病人保持性功能[xii],也是一種選擇。 放射線治療也能用於解除症狀,例如:疼痛,出血或壓迫性症狀等。



化學治療



若腫瘤或局部淋巴結太大,可以先作全身性化學治療,待縮小至某程度後,再行切除手術。 若腫瘤已漫延至全身,則可考慮作全身性化學治療,常用的化學藥物列在表7-1。 陰莖癌對化學治療的反應率(response rate)約在30至50%之間,一般來說,很少見到長期的緩解(long-term remission)。





陰莖癌的預後和其腫瘤侵犯的程度有很大的相關。 若沒有淋巴結轉移,則5年存活率有65%至90%。 但若侵犯至淋巴結,則僅有30至50%之5年存活率。若已侵犯至腸骨淋巴結則更降至低於20%,若有其他器官或骨骼轉移,一般病人不會活過5年。</span>
2007-05-01 3:19 am
﹏陰莖癌﹏

俗稱「椰菜花」的性病疣是本港常見性病之一,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是染病元兇。「椰菜花」的徵狀與陰莖罹患「原位鱗狀細胞癌」很相似,醫療人員斷症時有機會混淆。衛生署社會衛生科門診最近便發現一名七十五歲、曾召妓老翁的陰莖出現呈疣狀腫瘤,後經皮膚組織切片檢查確診為癌瘤。男士濫交、曾患「椰菜花」或其他性病、吸煙等均是罹患「陰莖癌」的高危因素。
 「椰菜花」是主要的性病之一,每年感染個案逾三千宗,男性患者會在陰莖上長出明顯的肉色小粒。負責本港性病治療工作的社會生科門診,近期接獲一宗疑似感染「椰菜花」個案,一名七十五歲老翁因陰莖持續兩個月長出呈疣狀的腫瘤而求診,患處的面積更逐漸增大至兩厘米乘一點八厘米,患者承認發病前十個月曾在內地召妓,並無使用安全套,兩個月前亦曾與在內地居住的妻子性交。

千四人中有一患者
皮膚科專家根據患者的病歷,初時認為患上「椰菜花」的機會較大,但由於臨床徵狀不太符合,故決定替患者進行皮膚組織切片檢查,終於證實患上罕見的「原位鱗狀細胞癌」,由於患者拒絕接受陰莖切除手術,故需轉介到臨床腫瘤科接受放射治療,有關個案研究已見刊最新一期醫學雜誌《The Hong Kong Practitioner》。

「陰莖癌」較為罕見,美國的數字顯示陰莖長出「原位鱗狀細胞癌」只佔全部男性癌症個案百分之零點四,即每一千四百多名男士中只有一人患上。

嚴重者須切除陰莖
負責有關個案的社會生科皮膚專家指出,患者主要是六十至七十歲的男性長者,「原位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陰莖任何位置上,但多數生長在陰莖較前端,病情較輕的患者在切除癌瘤部分後,可接受陰莖重建手術,情況嚴重則要切除陰莖,患者痊愈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百分之五十二,致命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及腫瘤潰瘍等,曾感染「椰菜花」的男士,患陰莖「原位鱗狀細胞癌」的風險最高。

專家指出「原位鱗狀細胞癌」在陰莖出現的形態除了呈疣狀外,亦會呈斑狀、粉瘤狀及潰爛徵狀,早期病徵與性病疣相似,故生殖器附近生長了疣狀瘤未必一定感染性病,前線醫護人員需特別注意,以免延誤了癌症治療。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2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30000051KK034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