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黃麻:
椴樹科(或田麻科)黃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韌皮纖維﹐這個屬有40個種﹐主要栽培的有圓果和長果兩種。圓果種俗稱絡麻﹑綠麻﹑臺灣麻﹑火麻﹑幼麻等。印度和孟加拉國稱白麻。長果種俗名黃頭麻﹑絡麻﹑莢頭麻等。印﹑孟兩國稱紅麻或吐沙。黃麻耐淹﹐適於在水淹地區種植。中國和印度栽培黃麻有悠久的歷史。世界主要產地是印度和孟加拉國﹐次為中國﹑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緬甸﹑柬埔寨﹑日本﹑澳大利亞﹑蘇聯﹑巴西和埃及等國。1980年﹐世界黃﹑槿麻總產量為348萬噸﹐其中印度150萬噸﹐孟加拉國83萬噸。中國黃麻生產地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江南的水稻地區﹐其中以浙江﹑廣東﹑臺灣﹑福建等省生產較多。但目前除少數省略有種植外﹐大部分地區已改種槿麻。黃麻產量原佔黃﹑槿麻總產量的80%﹐現下降為15~30%。
生黃麻是從麻莖上剝下來的麻皮﹐未經曬乾的稱鮮麻﹔曬乾後的稱乾麻﹐一般用於製繩索﹑生麻布﹑單絲袋﹑席經等。熟黃麻是經脫膠處理後取得的纖維﹐一般供麻紡廠紡製麻袋﹑細麻布等﹐是重要的包裝材料。黃麻也可用作地毯底布﹑貼牆布﹑沙發布﹑檯布﹑窗簾布﹑帆布及地毯等。由於聚丙烯﹑聚乙烯等塑料編織布和袋的迅速發展﹐黃麻的用途已經縮小。印度﹑孟加拉國和中國正在進一步研究將黃麻纖維軟化或變性處理﹐製造不常洗滌的布料﹑毯子等﹐並試驗與棉﹑毛﹑化纖等纖維混紡﹐增加新產品擴大黃麻纖維的使用領域。
麻莖橫切﹐自外向內依次為表皮層﹑皮層﹑韌皮部(纖維細胞層)﹑形成層﹑木質部和髓等組織。黃麻纖維細胞集中在韌皮部﹐集合成群﹐呈放射狀排列。群數隨不同部位而異﹐成熟時約有60群左右﹐每群約有纖維細胞束14~17層﹐約有6000個左右的纖維束﹐每小束中一般纖維細胞10餘個﹐多的超過20個﹐共有纖維細胞約8 萬多個。纖維群中同層纖維束內纖維細胞交織成纖維層網。黃麻單纖維細胞為多角形細長管狀﹐兩端漸細成封閉鈍角﹐表面光滑﹐無扭曲﹐有光澤﹐細胞壁厚薄不規則﹐中腔大小不一。多個單纖維細胞集合一起﹐形成纖維細胞束﹐束間有柔膜細胞隔開。束中的單纖維長度為2~4毫米﹐細胞寬度約18微米﹐面積170~230平方微米﹐中腔面積約50~70平方微米。細胞束面積約1800~5000平方微米。
纖維細胞依生長時期不同﹐可分初生纖維細胞和次生纖維細胞兩種。初生纖維細胞來自分生組織或生長點﹐是最初形成的纖維細胞﹐在纖維層的最外部分﹐細胞組織緊密﹐胞壁較厚﹐中腔小﹐有彈性﹐強度高﹐纖維束長。次生纖維細胞由形成層分裂增殖而產生﹐在纖維層的裡層﹐層次向內排列﹐直至與形成層連結。次生纖維細胞壁薄﹐中腔大﹐長度稍短﹐質量較差。黃麻植株長得越粗﹐次生纖維的比例增大﹐纖維質量也隨之下降。因此﹐黃麻栽培時合理密植﹐對提高纖維質量有利。
黃麻纖維 a外形 b橫截面
脫膠 熟黃麻又稱精洗麻﹐是由生黃麻經脫膠(也稱精洗)處理後而成。黃麻採用天然微生物脫膠法。將收穫的生黃麻浸在河﹑湖﹑池塘中﹐經過水浸並與水中細菌所分泌的發生作用﹐生麻中非纖維部分物質遂溶解於水或分解生成多種氣體和水溶性化學物質﹐使互相膠結的纖維分開﹐皮屑等雜物與纖維分離﹐留下的纖維經漂洗曬乾後即成熟黃麻。脫膠的方式有集中與分散兩種﹐又有帶杆脫膠﹑鮮麻皮脫膠﹑乾麻皮脫膠之別。無論用何種方法﹐脫膠的程序基本上是﹕選麻(選杆)扎把浸水(壓杆)翻麻 洗麻(破杆洗麻)曬麻(清塘)整理分級打包。脫膠時間長短隨氣溫變化而異﹐春季一般需20~40天﹔夏季6~18天﹔秋季8~25天﹔冬季50~90天。脫膠後的精洗率一般為50~55%。帶杆麻和鮮麻皮脫膠後的纖維質量均較乾麻皮脫膠的為佳。
性狀 熟黃麻麻束長度較生黃麻稍短﹐一般為2~4米。脫膠成絲狀或絲網狀的黃麻纖維﹐截面中單纖維根數約為3~12根﹐寬度約為30~120微米。長果種黃麻纖維比圓果種黃麻纖維細軟﹔短麻﹑細麻的纖維均較長麻﹑粗麻為細軟。熟黃麻經梳理後成工藝纖維﹐供紡紗用。工藝纖維的細度與麻的品種﹑麻株長度﹑粗細和脫膠程度以及梳理工藝等都有關係。工藝纖維細度﹕圓果種黃麻一般為350公支﹐長果種黃麻較細﹐可達500公支以上。
黃麻圓果種纖維本色為乳白色﹐有光澤。長果種本色為乳黃色或淡棕紅色。它的吸濕﹑放濕均快﹐是一重要特性。黃麻纖維比重為1.2左右﹐斷裂伸長率為2~4%﹐規定重量束纖維強度一般為30~40公斤力/克﹐熒光顏色為淡藍色﹐燐光顏色為黃色﹐比熱為0.324卡/克‧度。
黃麻纖維的化學成分﹕灰分0.5~1.5%﹑含水率10~11%﹔纖維素57~60%﹔半纖維素14~17%﹔木質素10~13%﹔果膠1~1.2%﹔脂肪蠟質0.3~0.6%。
熟黃麻標準 孟加拉國是世界上出口熟黃麻最多的國家﹐出口標準分白麻和吐沙兩個標準。各分特﹑A﹑B﹑C﹑D﹑E6個等級。印度新標準分白麻﹑吐沙和達西(帶根麻)兩個標準﹐各分8個級。級別按照強度﹑缺陷﹑含根量﹑顏色﹑細度﹑密度 6個項目所得總分數評定。中國黃麻分級標準在1954年訂為 4等10級﹐以品質﹕脫膠﹑強度﹑斑疵﹑光澤定等﹐以長度定級。
天然橡膠
從天然產膠植物製取的橡膠。市售的天然橡膠主要是從巴西三葉橡膠樹的膠乳製成得﹐其基本化學成分為順-聚異戊二烯。某些野生橡膠如古塔波膠﹑巴拉塔膠﹑馬來樹膠﹑杜仲膠等﹐其化學成分為反-聚異戊二烯﹐但產量甚少。天然橡膠具有彈性好﹑強度高﹑加工性能優良等一系列優異的綜合性能﹐是用途最廣的通用橡膠。
來源 據估計﹐約有2000種不同的植物可生產類似天然橡膠的聚合物﹐已從其中500種中得到了不同種類的橡膠﹐但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主要是三葉橡膠樹。這種橡膠樹在東南亞﹑西非﹑南美洲及中國海南島﹑雷州半島及雲南南部地區廣泛種植。三葉橡膠樹生長7~8年後即可開始割膠。橡膠樹在表層被割開時﹐樹皮內的乳管被割斷﹐膠乳從樹上流出。膠乳中含有35%左右的橡膠成分。從橡膠樹採集的膠乳(又稱田園膠乳)﹐經過稀釋後加酸凝固﹑洗滌﹑壓片﹑乾燥﹑打包而製成市售的天然橡膠。割膠時的落地膠和採膠杯的杯底餘膠等自然凝膠﹐可加工成低質量的天然橡膠。每公頃(1公頃為104m)橡膠園平均年產乾膠2500kg左右。(見彩圖 割取天然橡膠 )
世界天然橡膠的產量及耗膠量持續增長。1984年世界天然橡膠的生產量達到4235kt﹐耗膠量為4190kt。天然橡膠主要生產國為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中國產膠量居世界第四位。中國在北緯18°以北直到北緯20°廣大地區植膠成功﹐這一重大成就榮獲了1982年中國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胡椒
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屬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重要的香辛作物。
起源和分布 胡椒原產印度﹐後傳入爪哇﹑馬來西亞﹑斯里蘭卡。19世紀中葉印度支那也開始種植。中國於1951年和1954年多次由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引入海南省試種﹐並開始有較大面積栽培。1956年後廣東省湛江﹑汕頭及雲南﹑廣西﹑福建等地陸續試種。現世界上有近20個國家栽培﹐面積250~270萬畝。1981年世界胡椒總產量為18.19萬噸﹐主要產地為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中國1986年栽培面積已達16.5萬畝﹐總產量6311噸左右﹐主產地為海南島和廣東湛江地區。
形態和特性 莖攀援生長﹐長可達7~10米﹐節膨大而有吸根。單葉互生﹐葉片心臟形﹐全緣﹐具掌狀脈。穗狀花序﹐長約 6~12厘米﹐栽培品種多為雌雄同花。果為單核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種子黃白色﹐是主要產品。
胡椒生長要求較高的氣溫。世界植椒區的年平均氣溫為25~27℃﹐但在中國年平均溫度19.5~26℃的地區﹐也能正常開花結實。年雨量要求1500~2400毫米﹐且分布均勻。枝蔓纖弱﹐以靜風環境為宜。一齡生胡椒需輕度蔭蔽﹐結果植株要求有充足的光照。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土質疏鬆﹑pH5.5~7.0的土壤有利生長。經濟壽命約20~30年。
栽培 一般用插條繁殖。從1~3年生的植株切取插條﹐培育約20天長出新根後便可定植(斜植)。株行距2×2米左右。植後遮蔭。幼苗長出主蔓後﹐將主蔓縛在高約 2米的支柱上。苗高1.2米時進行第1次剪蔓﹐以後剪3~4次﹐最後保留4~6條蔓﹐使之發育成圓筒狀株型。株高一般控制在2.5米左右。幼齡植株以施氮肥為主﹐結果植株要加施鉀肥。雨季注意排水﹑蓋草﹑培土。危害最大的是胡椒瘟病﹐發病初期可用化學藥劑控制蔓延﹔此外還有細菌性葉斑病﹑花葉病(病毒病)和根病等。害蟲有根瘤線蟲﹑介殼蟲類﹑蚜蟲等﹐可用有機磷殺蟲劑防治。
收穫和利用 種後3~4年便有收穫。從開花至果實成熟需9~10個月﹐秋花的果實在5~7月收穫(海南島產區)﹐春花的果實在1~2月收穫(湛江地區)。果實變黃﹑每穗果實有3~5粒轉紅時即為採收適期。種子含胡椒鹼5~9%﹐揮發油1~2.5%﹐在食品工業中用作調味料﹑防腐劑﹐醫學上用作健胃﹑利尿劑。果穗收穫後直接曬乾脫粒者為黑胡椒﹐製成率約33~36%﹔在流水中浸泡 7~10天﹐果皮﹑果肉全部腐爛後洗淨曬乾者為白胡椒﹐製成率為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