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這些人的資枓(張衡,鄭和,蔡倫,孔子,.司馬遷,李白,杜南,孫中山)

2007-05-01 12:26 am
我要這些人的資枓(張衡,鄭和,蔡倫,孔子,.司馬遷,李白,杜南,孫中山)


Thx!

回答 (4)

2007-05-01 12:36 am
✔ 最佳答案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儀,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鄭和(1371--1435年)是我國明朝時期偉大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字三保﹐云南昆陽回族馬氏的後裔。 鄭和, 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人﹐其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 親更曾到麥加朝聖﹐故他自幼瞭解外洋情。明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和12歲時, 被擊敗元朝鎮守云南勢力的明軍俘獲﹐便被收入宮內當小太監,送入燕王朱棣的府邸﹐1390年﹐馬和被燕王朱棣召入藩邸﹐後成燕王朱棣親信, 朱棣即位後﹐馬和因"從起兵有功"﹐在靖難之變時立下軍功,升遷為太監。1402年﹐成祖很喜歡他, 朱棣賜和鄭姓﹐自此﹐人稱鄭和。所以人稱「三保太監」。

蔡倫是東漢時代的人,距今大約2000年左右,根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後漢書是一本史書,范曄編著的,宦者的意思就是宦官、太監)的記載,蔡倫大約是在東漢明帝時進宮當宦官,為什麼他要去當宦官呢?因為當時皇室中有一位楚王叫劉英,被誣陷有造反行為,在當時謀反是很嚴重的罪名,劉英的謀士蔡雨亭也因此被牽連,蔡雨亭的兒子--蔡倫因此被閹割,並被派入皇宮內當差,那時蔡倫才12歲。因為蔡倫很好學,皇帝的寵妃宋貴人很賞識他,於是提拔蔡倫當皇子的伴讀。有了這樣的激勵蔡倫更加用心向學,後來又得到章帝的重視,便再次得到提升,當了小太監,可以自由出入皇家書庫。章帝駕崩(死了)後,和帝即位,蔡倫升職為中常侍(一種官名),直接可以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以及朝廷的決策運作。史書上曾記載:有一次太后病重時,宮內正醞釀著叛亂,蔡倫得知後稟告皇上,皇帝下旨捉拿叛賊,於是平息了一場危機。但是皇帝不聽蔡倫的勸告,將叛逆者 " 誅殺九族 ",致使蔡倫心灰意冷,辭去官職。蔡倫還曾經過當尚方令,專門監督製造寶劍以及各種兵器,品質很好,許多研發出來的製作技術,一直沿用到後代。西元105年,竇太后因為他長期的功勞,封他為龍亭侯,同一年他向東漢和帝獻上他的發明—紙。後來皇帝又賦予他新的任務,讓他召集監督一些博學之士,校正修改許多經典,蔡倫也都作的極為稱職。不過蔡倫晚年極為悽慘,捲入一場宮廷糾紛中,被指控曾經誣陷新皇帝(安帝)的祖母宋貴人(在古代凡是對皇室造反、誣陷,都是很重的罪名),蔡倫覺得自己受到污辱,於是服毒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家世與生平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着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司馬遷(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謂其子曰:「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者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被簡化稱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他的籍貫、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種族都不能十分確定。一般認為他的祖籍在隴西成紀,先世移居中亞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這裡,碎葉在唐朝屬安西都護府管轄。李白5歲的時候隨父親遷居綿州,所以他自稱是蜀人,也就是四川人。他父親沒有做過官,可能是一個富商,當時的人稱他「李客」。

what is 杜南!?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之名聞於世。











 
2007-05-01 12:51 am
[張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A0%E8%A1%A1_%28%E7%A7%91%E5%AD%A6%E5%AE%B6%29&variant=zh-hk

張衡是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人。他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儀,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鄭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4%AD%E5%92%8C&variant=zh-hk

鄭和是中國明代航海家和外交家。鄭和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在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蔡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4%A1%E5%80%AB&variant=zh-hk

蔡倫(約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被傳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孔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4%E5%AD%90&variant=zh-hk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並且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社會地區。

[司馬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8%E9%A6%AC%E9%81%B7&variant=zh-hk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李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7%99%BD&variant=zh-hk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有《李太白集》傳世。

因為李白為盛唐浪漫詩派的代表,把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推向高峰,所以他取得了「詩仙」之譽。

[杜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A8%E5%88%A9%C2%B7%E6%9D%9C%E5%8D%97&variant=zh-hk

杜南生於日內瓦,出身富裕,年輕時曾為宗教工作,深信歸正宗「Love thy neighbor」的教義,是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901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孫中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AB%E4%B8%AD%E5%B1%B1&variant=zh-hk

孫文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2007-04-30 16:53:51 補充:
[杜甫]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杜甫&variant=zh-hk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生於河南省鞏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又因為他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2007-05-01 1:10 am
張 衡 : http://www.bud.org.tw/museum/s_star05.htm
--------------------------------------------------------------------------------------------------------------------------------

明 鄭和 : 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xianchen/zhenghe.htm
--------------------------------------------------------------------------------------------------------------------------------

蔡 倫 : www.bud.org.tw/museum/s_star16.htm
--------------------------------------------------------------------------------------------------------------------------------


孔子: 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confucism/j.htm
-------------------------------------------------------------------------------------------------------------------------------


司馬遷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9%A9%AC%E8%BF%81
--------------------------------------------------------------------------------------------------------------------------------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涂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裡」《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衝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湧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湧,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讚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

亨利·杜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6%9D%9C%E5%8D%97

孫中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4%B8%AD%E5%B1%B1
2007-05-01 12:41 am
張衡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
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
2.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
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識廣博的能人了。

鄭和
本姓馬,小字三保,明雲南人。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 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這段短暫的時間,總兵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裡得知歐洲的存在,但並不想去那裡。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三十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
但中國沒有!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中國皇帝下令嚴禁出海航行,並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一百年間,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十五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歷史的舞台。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當公元一四九八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繞過好望角,於東非登陸時,當地的居民向他們誇示精緻鑲邊的刺繡青絲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藝兒--小珠子、鈴鐺、珊瑚項鍊、洗臉盆--而且似乎不認為他們的小船有什麼了不起。村中的長老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白色的「鬼」,穿著絲綢,駕著大船,到訪他們的海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曉得他們來自何方。寶船就這樣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鄭和與達伽馬到達非洲的時間相差了八十年。或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麼事呢?了解大明帝國海軍超凡的力量,達伽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長的小船,敢不敢繼續穿越印度洋呢?見過葡萄牙的破船,中國艦隊指揮官會不會想在前進的途中踩扁那些擋路的蝸牛,以阻止歐洲人打開一條東西貿易的通路呢?
中國人絕非在歷史上時常被述及的陸地民族,中華帝國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練又愛冒險的船民。甚至在「中國」或「中國人」的名稱出現以前,來自亞洲大陸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也就是大洋洲各種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地。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在哥倫布之前,新大陸已經有了亞洲人的蹤跡,而且許多證據顯示:他們曾屢有來往,而非僅接觸過一次。

蔡倫
蔡倫是東漢時代的人,距今大約2000年左右,根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後漢書是一本史書,范曄編著的,宦者的意思就是宦官、太監)的記載,蔡倫大約是在東漢明帝時進宮當宦官,為什麼他要去當宦官呢?因為當時皇室中有一位楚王叫劉英,被誣陷有造反行為,在當時謀反是很嚴重的罪名,劉英的謀士蔡雨亭也因此被牽連,蔡雨亭的兒子--蔡倫因此被閹割,並被派入皇宮內當差,那時蔡倫才12歲。
因為蔡倫很好學,皇帝的寵妃宋貴人很賞識他,於是提拔蔡倫當皇子的伴讀。有了這樣的激勵蔡倫更加用心向學,後來又得到章帝的重視,便再次得到提升,當了小太監,可以自由出入皇家書庫。章帝駕崩(死了)後,和帝即位,蔡倫升職為中常侍(一種官名),直接可以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以及朝廷的決策運作。
史書上曾記載:有一次太后病重時,宮內正醞釀著叛亂,蔡倫得知後稟告皇上,皇帝下旨捉拿叛賊,於是平息了一場危機。但是皇帝不聽蔡倫的勸告,將叛逆者 " 誅殺九族 ",致使蔡倫心灰意冷,辭去官職。蔡倫還曾經過當尚方令,專門監督製造寶劍以及各種兵器,品質很好,許多研發出來的製作技術,一直沿用到後代。西元105年,竇太后因為他長期的功勞,封他為龍亭侯,同一年他向東漢和帝獻上他的發明—紙。後來皇帝又賦予他新的任務,讓他召集監督一些博學之士,校正修改許多經典,蔡倫也都作的極為稱職。
不過蔡倫晚年極為悽慘,捲入一場宮廷糾紛中,被指控曾經誣陷新皇帝(安帝)的祖母宋貴人(在古代凡是對皇室造反、誣陷,都是很重的罪名),蔡倫覺得自己受到污辱,於是服毒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為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即是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相反,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這樣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為魯國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
不過,他所辦的私學,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51歲。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迫害,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年。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1: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30000051KK023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