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講解

2007-04-30 5:21 am
冬至的由來,傅說,習俗和詩文。

回答 (3)

2007-05-01 1:15 am
✔ 最佳答案
呢個網有詳盡的解釋
↓↓↓↓↓↓↓↓↓↓↓↓↓↓↓↓↓↓
http://www.cca.gov.tw/Culture/Arts/cyears/b239/
2007-05-05 2:16 am
冬至

冬至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 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易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節,太陽位於黃經270度,直射南回歸線。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加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 蚯蚓結
● 麋角解
● 水泉動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中國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俗。 中國江浙在冬至吃湯圓外,還要吃桂花酒釀,並祭祖,蘇州還有桂花冬釀酒,只在此時節上市。大湯圓有餡的「粉團」是用於晚上祭祖,而無餡較小的粉圓」用於早上拜神。

祭祖之後還有將湯圓粘在門窗上,稱為「冬節圓」,等乾燥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在台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包有芝蔴、花生、或鮮肉等內餡。

在中國,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寒冬就會過去,稱為九九數盡。


各地諺語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年大麥。

● 廣東:冬至大過年(冬至比過年更重要)。

● 廣東:作為一年之結,必須一家團聚吃晚飯,飯前或飯後吃湯圓,代表一家團圓。

● 香港:「冬唔涷年涷」(冬至當天天氣不冷,過年時天氣便會冷)為民間智慧,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爲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爲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參考資料:http://nongli.com/item2/24jq22.htm





冬至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爲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爲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爲「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參考資料:http://cn.netor.com/know/tcustom/tcust8.htm





佳人佳節—十二月號(農暦十一月) 冬至

冬至既是一個節氣,亦是一個節日,故又稱為「冬節」,可見冬至比一般節氣更受重視,甚至有所謂「冬大過年」的說法。但為何冬至會如此備受重視呢?古人認為自冬至起,陰氣下藏,陽氣上升,大地萬物「還陽」,回復生機,故此冬至是個萬象更新的吉祥日子,對它十分重視,周代時甚至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始。從科學角度而言,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日,過了這天,太陽直照點會由南回歸線向北回歸線轉移,於是白天會愈來愈長,而夜晚則會愈來愈短。而由於冬至通常都在農曆十一月,故此古人便將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支「子」冠於十一月,稱為「建子之月」。

從古到今,中國人都十分重視冬至。例如《後漢書》中就有記載東漢時「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即百官休假一天。古人甚至把冬至如新年一般慶祝,添置新衣,走親串戶,互相祝賀,故冬至亦有「亞歲」之稱。即使到了現在,冬至仍是祭祀祖先,家庭團聚的日子。南方人以吃湯圓象徵團圓,而北方人則吃餃子。說到餃子,原來與我國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的:相傳某年冬天天氣驟冷,張仲景家鄉南陽一帶,許多人受凍,耳朵生了凍瘡,十分痛苦。由於求醫的人太多,張仲景就想出一個辦法,在冬至那天在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盤起大鍋免費供應「祛寒嬌耳湯」。這種藥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物熬煮,煮好後把湯料用薄麵皮包成耳朵似的「嬌耳」,煮熟分給病人,治好不少人的凍瘡。於是每到冬至,人們便模仿「嬌耳」做一種麵食,取名「餃耳」或「餃子」,以記念張仲景贈醫施藥的功德。

參考書目:
陳麟鋒、林國平(編):《中國傳統節日趣話》(香港:學林書店,1990年)。
齊治平(編):《節令的故事》(台北:空中雜誌社,1979年)。
朱啟新、朱筱新:《中國古代漢族節日風情》(台北:台北商務印書印館,1994年)。


參考資料:http://www.hku.hk/chinsoc/f_option8c.html
2007-05-01 11:17 pm
曹植《冬至履襪頌表》云:「亞歲迎祥,履祥納慶。」引文中所指的「亞歲」,也就是冬至。亞歲的意思是儀節亞於元旦,即是次於大年初一。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日影最長的一天,故又稱至日,長至或長日。按農曆計算,冬至乃在新正前一個多月,而其受重視的程度,只有清明可比。江南地區至今仍流傳「冬至大如年」的俗語,人們都稱冬至為「做節」,慶祝活動亦與過年相似,如穿華麗衣服,張燈結綵等,可知冬至受重視的程度。人們對冬至的重視始於周朝,而歷代也有不同慶祝冬至的活動。

早在周朝,天子就選在冬至日舉行郊祀的典禮,於是有「歷家以冬至為一歲是首」的說法。據《禮祀》「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因為日屬陽,夜為陰,加上冬至後白日漸長,陽氣勃發,所以是祭天的最佳時節。同時也因為陽氣始生,須安息靜養,所以又有冬至忌出遊的說法。

儘管冬至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但酷寒的氣候仍會持續一段日子。為了替年老的長輩禦冬,漢朝有在冬至獻履襪給尊長的習俗,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同時,漢朝的冬至行事也添加了祖先崇拜的成份。據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十一日,冬至之日薦羔。先薦玄冥於井,以及祖禰。齋、饌、掃滌如薦豚。其進酒尊長,及脩謁剌賀君、師、耆老如正日」。這是說,漢朝人在冬至以羔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進奉尊長。

南北朝時的冬至,融合了逐疫的傳說,有作赤豆粥的習俗。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按語中說:「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文中同時提及,晉魏官中有用紅線以測日影的習俗:「冬至後,日影添長一線。」

唐朝李綽的《秦中歲時記》也記載:「冬至,賜百官辛盤,謂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賜臣下外,官中也於此日受外邦進貢。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開元二年冬至,交阯國曾進貢一株「避寒犀」,甚受唐玄宗的喜愛。

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遠超過其他的歲時節慶。《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十上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南未時,甚至在冬至前後三天商店罷市,垂簾飲酒賭博,稱為「做節」。南方甚至有句俗話說「肥冬瘦年」。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宮中進次年的曆書。宰相並率百官入宮朝賀。士庶人家則往來賀節,互贈禮物。

自明洪武十七年起,冬至開始放假三天。據劉若愚的《酌中志火集》記載,明朝宮中自冬至節開始,宮眷內臣都換穿陽生補子蟒衣,房中則掛綿羊太子畫貼。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也有人便發明了「數九九」的歌謠來打發漫長的冬日。九九消寒詩的內容多以描寫冬日景象為主。其中一首流傳甚廣的詩句如下:

一九二九相逄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窮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擔;

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陰地;

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除了數九九以外,也有人取九個九劃的字組成一句,以描紅的方式,每日描上一筆,描完九個字就寒盡春回了。比較常見的詩句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幸保幽姿珍重春風面」、「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



清朝皇室於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賀。是一年中相當重要的典禮。當時的「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這種習俗,又稱「拜冬」。拜冬的時候,不論男女,都會穿上新衣來互相拜揖。南方人則有在冬至拜墓的習俗,稱為「掛冬」。先冬至一,日親朋之間就以食物相饋贈,提筐擔盒,往來不紀於道,稱為「冬至盤」。節前一夜,稱為「冬至夜」,人家設席飲宴,稱為「節物」。



冬至這個日子,自古以來都很受重視,不僅官家們要舉行迎冬祭天的典禮;在民間,至今也流傳著許多習俗,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日,商店都休假,大家也像過年、拜年一般的互相拜冬,盡情的歡樂。



於北方,過冬至人們會吃餃子、餛飩或紅豆稀飯;南方人則是吃湯圓,而冬至進補更是一項流傳久遠的民間習俗,而用來進補的食物,各地有都不一。例如在中國大陸,人們普遍會以甜酒釀煮雞蛋,或蓮子燉雞來進補的。這是因為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需要攝取大量蛋白質和熱量,來抵禦寒冷的緣故。



杭州人還習慣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裡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說是「吃剩有餘」;常州人也流行吃隔夜的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

江蘇省的嘉定縣最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春粢糕以祭祖,並以之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金壇縣賀冬時,於宗祠祭祖並團拜。蘇州冬至家宴,席間必備一種以黃酒加糖漿製成的冬陽酒。

福建省的福州冬至以湯圓祭祖,又取之粘於門楹之間。漳浦縣民冬至以小湯圓遍塗門戶器皿中,稱為「祀耗」,凡家中有喪事的,則不做湯圓。

廣東省的乳源縣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墳墓掛紙,俗稱「掛冬」。順德縣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澄海縣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猶有古人「閉關息旅」之遺風。各地過節的有趣習俗,把人們祈求生活富足的心意,表現無遺。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7: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9000051KK055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