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地球.....

2007-04-29 8:51 pm
地球??????????

回答 (35)

2007-05-02 2:04 am
✔ 最佳答案
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科學家估計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5億7千萬年(4.57×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可能曾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衛星-月球,環中交叉十字是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Unicode:♁)。
2007-05-26 8:47 a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5 5:46 a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4 9:20 p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4 6:40 p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4 10:58 a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4 7:05 a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4 3:38 a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5-14 2:17 am
願作弊劣行隨風而逝。
2007-04-29 8:59 pm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不像金星的大氣的腐蝕性強和火星的滿是二氧化碳。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構造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大部分的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

大氣層

地球大氣層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十分重要,缺少一部分也不行。最低層為對流層,我們所見到的天氣現象就是在這層形成。對流層以上為平層,我們熟悉的臭氧層就在這裏,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所發出的輻射,若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臭氧層。平流層之上為中氣層,很多電訊人造衛星都在這裏運轉,因為中氣層富含電子,對電訊的接收和反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氣層以上為熱氣層,也就是最外層。這層的空氣極為稀薄。



直徑

12756公里

質量 5.98×1021噸

體積 1.08×1012立方公里

密度(水=1) 5.52

重力 1

衛星數目 1

平均溫度 15℃

自轉軸傾斜(度) 23.5

自轉週期(地球日) 1日

公轉週期(地球日) 365日6小時

 

 

月球

 

臭 氧 層

 
神 舟 五 號

 
地球形成年代推早二千萬年
 

太陽系

地球是我們在太空中的「大型載人太空船」,也就是我們的家園。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

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

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不像金星

的大氣的腐蝕性強和火星的滿是二氧化碳。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

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

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構造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絶大部分的

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

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

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

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

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

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

大氣層

地球大氣層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十分重要,缺少一部分也不行。最

低層為對流層,我們所見到的天氣現象就是在這層形成。對流層以上為

平層,我們熟悉的臭氧層就在這裏,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所發出的輻

射,若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

們的臭氧層。平流層之上為中氣層,很多電訊人造衛星都在這裏運轉,

因為中氣層富含電子,對電訊的接收和反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氣層

以上為熱氣層,也就是最外層。這層的空氣極為稀薄。

直徑
12756公里
質量 5.98×1021噸

體積 1.08×1012立方公里
密度(水=1) 5.52
重力 1
衛星數目 1
平均溫度 15℃
自轉軸傾斜(度) 23.5
自轉週期(地球日) 1日
公轉週期(地球日) 365日6小時

月球


--------------------------------------------------------------------------------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距離地球38萬4400公里,是和地球最接

近的天體,用肉眼就能清楚看見它。月球沒有空氣,水和生命。地形是

由隕石撞擊和以前的火山活動所形成。沒有月球,地球就要受很多

「苦」。因為月球那麼多的坑洞大部分都是由隕石撞擊而成,如果沒有

月球,那些隕石便會飛向地球,所以月球已經為我們受了不少「苦」。

月球形成過程

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在約45億年前,由像火星大小的星體撞向地球,

由地球所被噴出的岩漿和岩石凝聚而成,當時地球年齡不到1億年。剛形

成的月球受到隕石不斷撞擊,岩漿從內部噴出,形成平坦的月海。

古代人對月球的看法和月球背面

古代人對月球還未清楚的時候,只憑肉眼觀察而作出猜測,古時人

們看見月球上的黑班形狀(其實是月海),就作出很多的神話故事。譬如在

中國所見到的月海形狀像一隻兔子,就說月球上有一隻兔子,並有大家

熟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直到望遠鏡發明後,發現月球的正面並沒有生

物,人們就認為月球的背面有生物的存在。為甚麼我說月球的正面,背

面。而不是整個月球呢?其實我們從地面上看月球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是因為月球受制於地球的重力作用,使月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週期相若,

使地球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月球的正面。而月球

的背面我們在地面是看不到的,所以以前人們便以為月球的背面有生物的

存在.現在由於科技發達,已經有太空船到月球背面拍照和登陸月球,發現

月球並沒有生物。

盈虧

盈虧的產生是由於月球環繞地球時,陽光的反射面朝向地球的量不

同。朔日(農曆初一)時,月球正面背著太陽,因而看不到月球。隨著月球

公轉,明亮的區域逐漸增加,月相變為新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

下凸月、下弦月、殘月,再次回到朔,周期為29.5天。



月食

當月球進入地球陰影,便會發生月食,月食分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

月全食。半影月食是由於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令月球稍微變暗;月偏

食是由於月球一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內,令月球的一部分變暗(暗的程度

為看不到)。月全食是由於月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內,而且因為地球大

氣層把陽光中的紅光折射到月球上,所以月全食時月球看起來是紅色

的。





月全食

直徑(地球=1) 0.27
質量(地球=1) 0.01
體積(地球=1) 0.02
密度(地球=1) 3.34
重力(地球=1) 0.17
平均溫度 -18℃
最大星等 -12.7
自轉軸傾斜(度) 6.7
自轉週期(地球日) 27日7小時
公轉週期(地球日) 27日7小時


 

 

 

 

Wu Chun Kit

Wu Chun Kit

 

在訪客名冊留言 查看訪客名冊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The_Earth_seen_from_Apollo_17.jpg/250px-The_Earth_seen_from_Apollo_17.jpg

著名的「藍色彈珠」照片,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拍攝

軌道資料

曆元 J2000

遠日點距離:
152,097,701 km
(1.016 710 333 5 AU)

近日點距離:
147,098,074 km
(0.983 289 891 2 AU)

軌道長半徑:
149,597,887.5 km
(1.000 000 112 4 AU)

軌道短半徑:
149,576,999.826 km
(0.999 860 486 9 AU)

軌道周長:
924,375,700 km
( 6.179 069 900 7 AU)

軌道離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轉速度:
29.783 km/s
(107,218 km/h)

最大公轉速度:
30.287 km/s
(109,033 km/h)

最小公轉速度:
29.291 km/s
(105,448 km/h)

軌道傾角:
0
(7.25°至太陽赤道)

昇交點赤經:
348.739 36°

近日點輻角:
114.207 83°

衛星:
1個(月球)

物理特徵

橢圓率:
0.003 352 9

平均半徑:
6,372.797 km

赤道半徑:
6,378.137 km

兩極半徑:
6,356.752 km

縱橫比:
0.996 647 1

赤道圓周:
40,075.02 km

子午圈圓周:
40,007.86 km

平均圓周:
40,041.47 km

表面積:
510,065,600 km²

陸地面積:
148,939,100 km²(29.2 %)

水域面積:
361,126,400 km²(70.8 %)

體積:
1.083 207 3×1012 km³

質量:
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
5,515.3 kg/m³

赤道表面重力:
9.780 1 m/s²]]
(0.997 32 g)

宇宙速度:
11.186 km/s(≅39,600 km/h)

恆星自轉周期:
0.997 258 d (23.934 h)

赤道旋轉速率:
465.11 m/s

軸傾斜:
23.439 281°

北極赤經:
未定義°

赤緯:
+90°

反照率:
0.367

表面溫度:
熱力學溫標
攝氏溫標




最小
平均
最大

185 K
287 K
331 K

-88.3 ℃
14 ℃
57.8 ℃

形容用詞:
Terrestrial、Terran、
Telluric、Tellurian、
Earthly

大氣

表面壓力:
101.3 kPa(海平面)

大氣組成:
78.084% 氮
20.946% 氧
0.934% 氬
0.0381% 二氧化碳
水蒸氣(依氣溫而有所不同)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7千萬年(4.57×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可能曾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衛星-月球,環中交叉十字是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Unicode:♁)。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矽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涌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1]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鐵:34.6 %
氧:29.5 %
矽:15.2 %
鎂:12.7 %
鎳:2.4 %
硫:1.9 %
鈦:0.05 %
其他元素:3.65%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7: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9000051KK019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